一种车用的吸能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02819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5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吸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用的吸能盒,包括第一直角板块和第二直角板块,两块直角板块的反边通过螺丝螺母相固定连接,第一直角板块和第二直角板块构成一个截面为正方形的方框;该方框的内腔设置有“井”字形状的隔框,隔框与方框内壁围设有四个小空腔和四个中空腔,小空腔截面为正方形状;中空腔截面为长方形状;所述隔框的大空腔截面为正方形;隔框的前后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引导槽,隔框的左右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引导槽。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时,提高了吸能盒的吸能效果,减小对乘员的伤害,保障乘员人身安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吸能
,特别涉及一种车用的吸能盒
技术介绍
碰撞安全性能是车身结构安全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减小由于碰撞造成乘员伤害的程度,这要求车身结构必须具备吸能以及抗变形的能力,即车辆发生碰撞时,其碰撞能量必须被车身构造的特定部位吸收,尽可能的减小车辆撞击的加速度。吸能盒是吸收汽车碰撞能量的重要部件,对于承载式车身的正碰而言,保险杠横梁与吸能盒能吸收10%左右的能量。吸能盒的设计主要考虑使其具有合适的刚度,达到各部件的刚度协调,如果吸能盒刚度较大则吸能较少,当车辆受瞬间冲击时减速很快,造成乘员响应减速度加大,很容易达到人体所能承受的减速度损伤极限;如果吸能盒刚度较小,则碰撞过程中吸收能量少,增加乘员舱的变形从而减小乘员的生存空间,危害乘员人身安全。故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增加汽车碰撞时的吸能效果、减小对乘员伤害的吸能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车用的吸能盒。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车用的吸能盒,包括第一直角板块和第二直角板块,两个直角板块的两端均设置有反边,两块直角板块的反边通过螺丝螺母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板块和第二直角板块构成一个截面为正方形的方框;该方框的内腔设置有“井”字形状的隔框,所述隔框与方框内壁围设有四个小空腔和四个中空腔,四个小空腔分别分布在方框内腔的四个角上,所述小空腔截面为正方形状;四个中空腔分别分布在方框内腔的四个边上,所述中空腔截面为长方形状;所述隔框的大空腔截面为正方形;所述隔框的前后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引导槽,所述隔框的左右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引导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导槽由多个截面为矩形状的第一引导槽和多个截面为弧形状的第一引导槽组成,矩形状的第一引导槽和弧形状的第一引导槽呈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导槽由多个截面为矩形状的第二引导槽和多个截面为三角形状的第二引导槽组成,矩形状的第二引导槽和三角形状的第二引导槽呈间隔设置。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车用的吸能盒,包括第一直角板块和第二直角板块,两个直角板块的两端均设置有反边,两块直角板块的反边通过螺丝螺母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板块和第二直角板块构成一个截面为正方形的方框;该方框的内腔设置有“井”字形状的隔框,所述隔框与方框内壁围设有四个小空腔和四个中空腔,四个小空腔分别分布在方框内腔的四个角上,所述小空腔截面为正方形状;四个中空腔分别分布在方框内腔的四个边上,所述中空腔截面为长方形状;所述隔框的大空腔截面为正方形;所述隔框的前后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引导槽,所述隔框的左右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引导槽。在使用本技术时,通过两个直角板块围设成正方形的方框,提高了吸能盒的吸能效果;通过隔框隔设多个空框,丰富了吸能盒的吸能效果;通过在隔框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引导槽引导隔框主动吸能,进一步加大吸能效果,减小对乘员的伤害,保障乘员人身安全。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直角板块;2、第二直角板块;3、隔框;3-1、第一引导槽;3-2、第二引导槽;4、小空腔;5、中空腔;6、大空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车用的吸能盒,包括第一直角板块I和第二直角板块2,两个直角板块的两端均设置有反边,两块直角板块的反边通过螺丝螺母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板块I和第二直角板块2构成一个截面为正方形的方框;该方框的内腔设置有“井”字形状的隔框3,隔框3与方框内壁通过焊接固定。所述隔框3与方框内壁围设有四个小空腔4和四个中空腔5,四个小空腔4分别分布在方框内腔的四个角上,所述小空腔4截面为正方形状;四个中空腔5分别分布在方框内腔的四个边上,所述中空腔5截面为长方形状;所述隔框3的大空腔6截面为正方形;所述隔框3的前后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引导槽3-1,所述隔框3的左右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引导槽3-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导槽3-1由多个截面为矩形状的第一引导槽和多个截面为弧形状的第一引导槽组成,矩形状的第一引导槽和弧形状的第一引导槽呈间隔设置;丰富了吸能结构,进一步提高吸能效果。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导槽3-2由多个截面为矩形状的第二引导槽和多个截面为三角形状的第二引导槽组成,矩形状的第二引导槽和三角形状的第二引导槽呈间隔设置;丰富了吸能结构,进一步提高吸能效果。在使用本技术时,通过两个直角板块围设成正方形的方框,提高了吸能盒的吸能效果;通过隔框隔设多个空框,丰富了吸能盒的吸能效果;通过在隔框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引导槽引导隔框主动吸能,进一步加大吸能效果,减小对乘员的伤害,保障乘员人身安全。另外,该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制造成本低。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车用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直角板块(I)和第二直角板块(2),两个直角板块的两端均设置有反边,两块直角板块的反边通过螺丝螺母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板块(I)和第二直角板块(2)构成一个截面为正方形的方框;该方框的内腔设置有“井”字形状的隔框(3),所述隔框(3)与方框内壁围设有四个小空腔(4)和四个中空腔(5), 四个小空腔(4)分别分布在方框内腔的四个角上,所述小空腔(4)截面为正方形状;四个中空腔(5 )分别分布在方框内腔的四个边上,所述中空腔(5 )截面为长方形状;所述隔框(3)的大空腔(6)截面为正方形; 所述隔框(3)的前后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引导槽(3-1),所述隔框(3)的左右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引导槽(3-2),所述第二引导槽(3-2)由多个截面为矩形状的第二引导槽和多个截面为三角形状的第二引导槽组成,矩形状的第二引导槽和三角形状的第二引导槽呈间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槽(3-1)由多个截面为矩形状的第一引导槽和多个截面为弧形状的第一引导槽组成,矩形状的第一引导槽和弧形状的第一引导槽呈间隔设置。【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汽车吸能
,特别涉及一种车用的吸能盒,包括第一直角板块和第二直角板块,两块直角板块的反边通过螺丝螺母相固定连接,第一直角板块和第二直角板块构成一个截面为正方形的方框;该方框的内腔设置有“井”字形状的隔框,隔框与方框内壁围设有四个小空腔和四个中空腔,小空腔截面为正方形状;中空腔截面为长方形状;所述隔框的大空腔截面为正方形;隔框的前后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引导槽,隔框的左右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引导槽。在使用本技术时,提高了吸能盒的吸能效果,减小对乘员的伤害,保障乘员人身安全。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IPC分类】B60R19/3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直角板块(1)和第二直角板块(2),两个直角板块的两端均设置有反边,两块直角板块的反边通过螺丝螺母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板块(1)和第二直角板块(2)构成一个截面为正方形的方框;该方框的内腔设置有“井”字形状的隔框(3),所述隔框(3)与方框内壁围设有四个小空腔(4)和四个中空腔(5),四个小空腔(4)分别分布在方框内腔的四个角上,所述小空腔(4)截面为正方形状;四个中空腔(5)分别分布在方框内腔的四个边上,所述中空腔(5)截面为长方形状;所述隔框(3)的大空腔(6)截面为正方形;所述隔框(3)的前后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引导槽(3‑1),所述隔框(3)的左右两个侧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引导槽(3‑2),所述第二引导槽(3‑2)由多个截面为矩形状的第二引导槽和多个截面为三角形状的第二引导槽组成,矩形状的第二引导槽和三角形状的第二引导槽呈间隔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鹏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市池店镇娇鹏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