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剑芳专利>正文

油、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553764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0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带有上盖板和下盖板的柱形分离腔,所述上盖板上连通有进液管和排气管,所述下盖板上连通有轻液排出管和重液排出管,在所述分离腔内纵向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分离腔上部,所述隔板的下边沿与下盖板之间设置有过水间隙;所述进液管和所述轻液排出管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所述轻液排出管垂直向上延伸至所述分离腔内,其上端部位于所述隔板的上、下边沿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在于结构简单,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提取挥发油的油、水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挥发油是一中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的油状液体,在植物界分布广泛,很多植物药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具有确切的疗效,在中药制剂、保健品、美容等方面应用广泛,其提取方法常用水蒸气蒸馏法,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安全、不污染环境、成本低、避免了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残留对油质造成影响等特点。具体做法是将水蒸气通入浸泡后的植物中,使植物中所含的挥发油随着水蒸气一起蒸馏,再经过冷凝器的冷却,将其变为挥发油和冷凝水的混合液,由于挥发油不溶于水且和水的相对密度有差异,因此将挥发油和冷凝水的混合液进行静置使其分层,从而提取挥发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油、水分离装置是由一个带有上、下盖板的柱形分离腔,上盖板上分别连通有进液管和排气管,下盖板上分别连通有轻液排出管和重液排出管;混合液由进液管进入油、水分离装置分离腔内,在分离腔内经过短时间的聚集、分离后,由于挥发油和水的密度不同,因此挥发油小分子逐渐汇聚为大液滴,形成挥发油液体层,与冷凝水形成分层,冷凝水和挥发油分别通过轻液排出管道和重液排出管道排出,完成油、水的分呙。由于油水分离是一个动态过程,混合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静置,油、水分离装置分离腔内的油水混合液受到来自冷凝器持续不断的带压冷凝液体冲击;同时,两个液体排出管口处又需不断的有液体流出,致使无法在油、水分离装置分离腔内部形成平衡的静止液体,无法进行有效的分离,容易造成挥发油中夹杂少量冷凝水一同从排出管道流出,导致挥发油成品品质下降,严重时会导致挥发油成品不合格从而需重新生产;同时,还会使一部分挥发油随冷凝水又回流到提取罐中,使挥发油进行多次蒸馏、冷凝、分离;高温的蒸馏对挥发油不可避免的造成破坏,减少了挥发油的收得数量,降低了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及产量的于提取挥发油的油、水分离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带有上盖板和下盖板的柱形分离腔,所述上盖板上连通有进液管和排气管,所述下盖板上连通有轻液排出管和重液排出管,在所述分离腔内纵向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分离腔上部,所述隔板的下边沿与下盖板之间设置有过水间隙;所述进液管和所述轻液排出管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所述轻液排出管垂直向上延伸至所述分离腔内,其上端部位于所述隔板的上、下边沿之间。所述轻液排出管上端通过密封挡片密封,所述密封挡片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在所述分离腔内紧贴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密封垫。在所述进液管、排气管、轻液排出管和重液排出管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流量的阀门。本技术优点在于结构简单,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高。通过在分离腔内设置隔板,将进液管和轻液排出管分割至隔板两侧,从而使位于轻液排出管管口附近的混合液能够处于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不受进液管持续进液的影响;能够加快挥发油的聚集,提高挥发油和冷凝水的分离、分层效果;降低挥发油随冷凝水回流至提取罐内进行多次蒸馏、冷凝、分离的几率,减少挥发油因多次的高温蒸馏而造成的破坏,大大提高了挥发油的产量及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轻液排出管上端密封挡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带有上盖板I和下盖板2的柱形分离腔3,分离腔3内紧贴上盖板I和下盖板2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密封垫11,上盖板I上连通有进液管4和排气管5,下盖板2上连通有轻液排出管6和重液排出管7,当挥发油比重小于I时,即挥发油比重小于水的比重,此时静置分离后的挥发油位于上层,从轻液排出管6中流出;相反当挥发油比重大于I时,即挥发油比重大于水的比重,此时静置分离后的挥发油位于下层,而冷凝水位于上层,挥发油会从重液排出管7中流出。为保证轻液排出管6上端管口处附近形成平衡的静止液体环境,从而提高分离的效果及质量,在分离腔3内纵向设置有隔板8,隔板8位于分离腔3上部,且隔板8的下边沿与下盖板2之间设置有过水间隙;进液管4和轻液排出管6分别位于隔板8的两侧,轻液排出管6垂直向上延伸至分离腔3内,其上端部位于隔板8的上、下边沿之间,从而使沿进液管4持续流入的混合液不影响位于轻液排出管6管口处附近混合液的分离、分层;为了能够降低流入轻液排出管6内挥发油或冷凝水的压力,从而减慢流速,保证轻液排出管6管口处液体相对静止,轻液排出管6的上端通过密封挡片9密封,密封挡片9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10。由于无法达到完全分离,因此需要分离腔3内保持一定压力,使未完全分离的混合液能够再次回流至提取罐中,进行第二次的蒸馏、冷凝、分离;为了维持分离腔3内的压力,在进液管4、排气管5、轻液排出管6和重液排出管7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流量的阀门12,通过控制流量来调整分离腔3内的压力,使未分离的混合液能够循环,从而提高分离效果,提高产量及产品质量。【主权项】1.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带有上盖板(I)和下盖板(2)的柱形分离腔(3),所述上盖板(I)上连通有进液管(4)和排气管(5),所述下盖板(2)上连通有轻液排出管(6)和重液排出管(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离腔(3)内纵向设置有隔板(8),所述隔板(8)位于所述分离腔(3)上部,所述隔板(8)的下边沿与下盖板(2)之间设置有过水间隙;所述进液管(4)和所述轻液排出管(6)分别位于所述隔板(8)的两侧,所述轻液排出管(6)垂直向上延伸至所述分离腔(3)内,其上端部位于所述隔板(8)的上、下边沿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轻液排出管(6)上端通过密封挡片(9 )密封,所述密封挡片(9 )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离腔(3)内紧贴所述上盖板(I)和下盖板(2 )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密封垫(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液管(4)、排气管(5)、轻液排出管(6)和重液排出管(7)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流量的阀门(12)。【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带有上盖板和下盖板的柱形分离腔,所述上盖板上连通有进液管和排气管,所述下盖板上连通有轻液排出管和重液排出管,在所述分离腔内纵向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分离腔上部,所述隔板的下边沿与下盖板之间设置有过水间隙;所述进液管和所述轻液排出管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所述轻液排出管垂直向上延伸至所述分离腔内,其上端部位于所述隔板的上、下边沿之间。本技术优点在于结构简单,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高。【IPC分类】C11B9/00【公开号】CN204874456【申请号】CN201520617768【专利技术人】赵剑芳 【申请人】赵剑芳【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申请日】2015年8月17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带有上盖板(1)和下盖板(2)的柱形分离腔(3),所述上盖板(1)上连通有进液管(4)和排气管(5),所述下盖板(2)上连通有轻液排出管(6)和重液排出管(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离腔(3)内纵向设置有隔板(8),所述隔板(8)位于所述分离腔(3)上部,所述隔板(8)的下边沿与下盖板(2)之间设置有过水间隙;所述进液管(4)和所述轻液排出管(6)分别位于所述隔板(8)的两侧,所述轻液排出管(6)垂直向上延伸至所述分离腔(3)内,其上端部位于所述隔板(8)的上、下边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剑芳
申请(专利权)人:赵剑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