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水路面结构,由下到上包括路床、垫层、基层、找平层和面层;路床的一端设有水沟,垫层靠近水沟的一侧上方设有路缘石,基层靠近路缘石的一侧通过排水管与水沟连接;垫层的厚度为100-150mm,基层的厚度为80-200mm,找平层的厚度为30-50mm,面层的厚度为60-8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建筑废弃物加工得到的再生骨料,铺设得到一种高透水、高保水的透水路面结构,不仅解决了建筑废弃物处置问题,又可以提供大量建筑材料,同时避免天然石材资源开采带来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有助于调节城市地表温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路面施工
,具体是一种透水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路面结构一般是采用沥青或混凝土等材料铺设,路面结构不透水,使得自然降水不能自然的渗入地下,缺乏对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的调节,产生所谓的“热岛效应”。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透水结构体系,普通的透水路面结构很难达到理想的透水效果,即便达到较为理想的透水效果,但普通透水结构体系中用到的天然砂石属短期不可再生资源,大多数大型、超大型城市的砂石资源已经出现紧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工程建设中的建筑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长,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并对植被、地下水产生影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已经面临垃圾围城的紧迫局面。以建筑废弃物为原料,经一系列处理工艺制造为工程用砂石,即再生骨料,既解决了建筑废弃物处置问题,又可以提供大量建筑材料,同时避免天然石材资源开采带来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透水、高保水的透水路面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种透水路面结构,由下到上包括路床、垫层、基层、找平层和面层;路床的一端设有水沟,垫层靠近水沟的一侧上方设有路缘石,基层靠近路缘石的一侧通过排水管与水沟连接;所述垫层的厚度为100-150mm,所述基层的厚度为80_200mm,所述找平层的厚度为30-50mm,所述面层的厚度为60_80mm ;所述垫层为由质量比为0.1-0.2:1的石灰和土混合而成的垫层,所述基层为由粒径为5-60mm的级配再生粗骨料形成的基层,所述找平层为由粒径为0.315-5.0mm的级配再生细骨料形成的找平层,所述面层为由再生骨料透水砖铺设形成的面层。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垫层的厚度为100_120mm。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基层为由粒径为5-30mm的级配再生粗骨料形成的基层。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垫层和基层之间还设有一层下基层,所述下基层的厚度为30-50mm,所述下基层为由再生砂形成的下基层。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垫层和基层之间还设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一防水层为由土工布或者土工膜材质形成的第一防水层。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基层和找平层之间还设有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的厚度为20-50mm,所述第二防水层为由水泥砂浆形成的第二防水层,所述水泥砂浆中的水泥或凝胶材料:砂的质量比为1:2.5-3ο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防水层的厚度为20-4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面层采用再生骨料透水砖,其透水系数是普通透水砖的50倍,甚至更高,其保水性能是普通透水砖的两倍,甚至更高;基层采用再生粗骨料,再生粗骨料具有堆积密度小、孔隙率大、透水性能高的特点,加之再生粗骨料自身具有较高的吸水率,所以基层的透水性能和保水性能都很高;找平层采用再生细骨料,再生细骨料吸水率约是天然骨料的10倍,因此具有很好的保水性能;三者结合使整个透水路面结构具有高透水功能和高保水性能。本技术利用建筑废弃物加工得到的再生骨料铺设成一种高透水、高保水透水路面结构,不仅解决了建筑废弃物处置问题,又可以提供大量建筑材料,同时避免天然石材资源开采带来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有助于调节城市地表温湿度。【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透水路面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中:1-路床、2-路缘石、3-排水管、4-水沟、5-垫层、6-基层、7-找平层、8-面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透水路面结构,由下到上包括路床1、塾层5、基层6、找平层7和面层8 ;路床I的一端设有水沟4,垫层5靠近水沟4的一侧上方设有路缘石2,用于分割开垫层5上方的基层6、找平层7、面层8和水沟4,基层6靠近路缘石2的一侧通过排水管3与水沟4连接,用于排水;垫层5的厚度为100-150_,基层6的厚度为80-200mm,找平层7的厚度为30_50mm,面层8的厚度为60_80mm ;垫层5为由质量比为0.1-0.2:1的石灰和土混合而成的垫层,基层6为由粒径为5-60mm的级配再生粗骨料形成的基层,找平层7为由粒径为0.315-5.0mm的级配再生细骨料形成的找平层,面层8为由再生骨料透水砖铺设形成的面层。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透水路面结构,由下到上包括路床1、垫层5、下基层、基层6、找平层7和面层8 ;路床I的一端设有水沟4,垫层5靠近水沟4的一侧上方设有路缘石2,用于分割开垫层5上方的基层6、找平层7、面层8和水沟4,基层6靠近路缘石2的一侧通过排水管3与水沟4连接,用于排水;垫层5的厚度为100-150_,下基层的厚度为30_50mm,基层6的厚度为80-200mm,找平层7的厚度为30_50mm,面层8的厚度为60_80mm ;垫层5采用质量比为0.12的石灰和土的混合物,下基层采用的是再生砂,基层6采用粒径为5-60_的级配再生粗骨料,找平层7采用粒径为0.315-5.0mm的级配再生细骨料,面层8采用的是再生骨料透水砖。此结构适用于多雨地区的人行道路面。实施例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水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下到上包括路床、垫层、基层、找平层和面层;路床的一端设有水沟,垫层靠近水沟的一侧上方设有路缘石,基层靠近路缘石的一侧通过排水管与水沟连接;所述垫层的厚度为100‑150mm,所述基层的厚度为80‑200mm,所述找平层的厚度为30‑50mm,所述面层的厚度为60‑80mm;所述垫层为由石灰和土混合而成的垫层,所述基层为由粒径为5‑60mm的级配再生粗骨料形成的基层,所述找平层为由粒径为0.315‑5.0mm的级配再生细骨料形成的找平层,所述面层为由再生骨料透水砖铺设形成的面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正松,陈为武,李文龙,关宇,陆启政,欧小凡,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威环保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