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970460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2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包括透水路面结构、导水管和蓄水渠。所述的透水路面结构自上而下包括装饰性透水面层、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级配砂滤层和素土基层。装饰性透水面层厚度为2.5~3.5cm,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厚度为10~18cm、级配砂滤层厚度为6~12cm,素土基层厚度为5~10c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绿道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结合起来,在确保城市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绿道区域的收集、积存、渗透和净化,可以有效缓解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压力,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园林道路建筑施工的
,尤其是一种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绿道是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它是一种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绿色空间通道。在我国广东省,已经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约1678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目前在我国在绿道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结合研究还较少。绿道大部分还是用于旅游观光。为了绿道植物的灌溉,在道路绿带中安装了自动喷灌系统,虽然节省了人工,但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有悖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雨水的综合利用方面,雨水利用装置采用的还是蓄水池。蓄水池为混凝土,建筑施工周期长占地面大,而且蓄水池建造于地下,长期使用后水池中的底部沉淀不易排出,整个系统自动化程度低,使用成本较高,而且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透水性能的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铺设方便,质量稳定,环保美观。本技术将绿道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结合起来,在确保城市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绿道区域的收集、积存、渗透和净化,可以有效缓解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压力,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为实现上述目的和达到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包括透水路面结构、导水管和蓄水渠。进一步的,所述的透水路面结构自上而下包括装饰性透水面层、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级配砂滤层和素土基层。进一步的,所述装饰性透水面层厚度为2.5~3.5cm,所述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厚度为10~18cm、所述级配砂滤层厚度为6~12cm,所述素土基层厚度为5~10cm。进一步的,所述的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的孔隙率为15~18%,所述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的透水系数为0.16~0.2mm/s。进一步的,所述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开有导水管。进一步的,所述的蓄水渠通过连接面与透水路面结构相连。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面开有孔洞。本技术的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的流程为雨水→透水路面结构→导水管→蓄水渠→素土基层→雨水回收利用。装饰性透水面层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制成,可根据城市内绿道的不同环境需求,采用不同颜色的彩色透水混凝土层作为装饰性透水面层,提高路面的可设计性和美观性。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制成,基层的孔隙率为15~18%,透水系数为0.16~0.2mm/s,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开有导水管。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当降水强度小时,雨水经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渗入级配砂滤层,再进入素土基层;当降水强度大时,雨水迅速经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的导水管收集导入蓄水渠,有效避免素土基层积水过多而变软。用透水混凝土制成的装饰性透水面层和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可以防止路面积水,夜间行走时路面不反光,增加了路面安全性和绿道通行舒适性。大孔隙率能的透水混凝土基层还能降低车辆行驶时的路面噪声,创造舒适的交通环境。级配砂滤层,沙子石头按粒径从小到大自下而上分布,用来作为废水污水处置中过滤设施砂滤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技术中,级配砂滤层可吸附一些重金属离子,起到雨水过滤作用,避免受污染的雨水再经过素土基层渗入植物的根系,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蓄水渠通过连接面与透水路面结构相连,蓄水渠开在绿道的旁边,连接面开有孔洞,当素土基层较干旱时,蓄水渠的水则通过孔洞渗入素土基层,实现雨水的二次利用,节水环保。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将绿道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结合起来,在确保城市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绿道区域的收集、积存、渗透和净化;本技术的透水路面结构采用多层路面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质量稳定;透水路面结构的装饰性透水面层、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级配砂滤层和素土基层,连同导水管、连接面和蓄水渠,可以增强绿道路面的透水能力,完成了雨水的收集积存和二次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压力,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另外,本技术的路面整齐美观,具有较强的设计性和路面装饰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包括透水路面结构1、导水管6和蓄水渠7。所述的透水路面结构1自上而下包括装饰性透水面层2、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级配砂滤层4和素土基层5。本技术的透水路面结构采用多层路面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质量稳定,铺设方便。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可以做如下改进。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装饰性透水面层2厚度为2.5~3.5cm,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厚度为10~18cm、级配砂滤层4厚度为6~12cm,素土基层5厚度为5~10cm。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的孔隙率为15~18%,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的透水系数为0.16~0.2mm/s。当降水强度小时,雨水经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渗入级配砂滤层,再进入素土基层5;当降水强度大时,雨水迅速经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的导水管6收集导入蓄水渠7,有效避免素土基层积水过多而变软。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制成,基层的孔隙率为15~18%,透水系数为0.16~0.2mm/s,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开有导水管。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当降水强度小时,雨水经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渗入级配砂滤层,再进入素土基层;当降水强度大时,雨水迅速经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的导水管收集导入蓄水渠,有效避免素土基层积水过多而变软。用透水混凝土制成的装饰性透水面层和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可以防止路面积水,夜间行走时路面不反光,增加了路面安全性和绿道通行舒适性。大孔隙率能的透水混凝土基层还能降低车辆行驶时的路面噪声,创造舒适的交通环境。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开有导水管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蓄水渠7通过连接面8与透水路面结构1相连。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连接面8开有孔洞。当素土基层5较干旱时,蓄水渠7的水则通过孔洞渗入素土基层5,实现雨水的二次利用,节水环保。本技术将绿道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结合起来,在确保城市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绿道区域的收集、积存、渗透和净化;本技术的透水路面结构采用多层路面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质量稳定;透水路面结构的装饰性透水面层、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级配砂滤层和素土基层,连同导水管、连接面和蓄水渠,可以增强绿道路面的透水能力,完成了雨水的收集积存和二次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压力,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另外,本技术的路面整齐美观,具有较强的设计性和路面装饰效果。以上内容仅仅为本技术的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水路面结构(1)、导水管(6)和蓄水渠(7);所述的透水路面结构(1)自上而下包括装饰性透水面层(2)、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级配砂滤层(4)和素土基层(5);所述装饰性透水面层(2)厚度为2.5~3.5cm,所述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厚度为10~18cm、所述级配砂滤层(4)厚度为6~12cm,所述素土基层(5)厚度为5~10cm;所述的蓄水渠(7)通过连接面(8)与透水路面结构(1)相连;所述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开有导水管(6);所述的连接面(8)开有孔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水路面结构(1)、导水管(6)和蓄水渠(7);所述的透水路面结构(1)自上而下包括装饰性透水面层(2)、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级配砂滤层(4)和素土基层(5);所述装饰性透水面层(2)厚度为2.5~3.5cm,所述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厚度为10~18cm、所述级配砂滤层(4)厚度为6~12cm,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天寿吴付刚苏小明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东江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