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97157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1 1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锂离子电池包括:由第一极极片、第二极极片和隔离膜构成的卷绕式电芯主体以及包围电芯主体的包装箔;电芯主体中第一极极片位于第二极极片的外层;第二极极片的极耳与第二极极片连接;在第一极极片的收尾端暴露有集流体,且设置骑缝印区,骑缝印区的边缘设置有印孔;在骑缝印区外侧、靠近集流体的收尾端设置有第一极极片的极耳;骑缝印区通过热熔胶与包装箔粘贴在一起,以使得锂离子电池在进行过充或过放操作时,骑缝印区在包装箔鼓胀带动下受力自动撕裂,进而切断导电回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锂离子电池,实现对电池过充或过放行为安全的把控,极大程度上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同时降低制作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几乎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而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及可再生产等诸多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但是,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组成结构不尽相同,用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不正确的使用方法,例如:过度充电、过度放电,都成为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常用的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措施是通过外接保护装置,这种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的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锂离子电池的过度充电或者过度放电等行为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影响,而且,外接保护装置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以克服锂离子电池的过度充电或者过度放电等行为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影响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由第一极极片、第二极极片和隔离膜构成的卷绕式电芯主体以及包围所述卷绕式电芯主体的包装箔;所述卷绕式电芯主体中所述第一极极片位于所述第二极极片的外层;所述第二极极片的极耳与所述第二极极片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极极片的收尾端暴露有对应的集流体,且在所述集流体上设置骑缝印区,所述骑缝印区的边缘设置有印孔;在所述骑缝印区外侧、靠近所述集流体的收尾端设置有所述第一极极片的极耳;所述骑缝印区通过热熔胶与所述包装箔粘贴在一起,以使得所述锂离子电池在进行过充或过放操作时,所述骑缝印区在所述包装箔鼓胀带动下受力自动撕裂,进而切断导电回路。进一步地,上述锂离子电池中的所述骑缝印区的上部和/或下部设置有开槽。进一步地,上述锂离子电池中的所述开槽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极极片或者第二极极片的极片宽度的50%。进一步地,上述锂离子电池中的所述骑缝印区的边缘上设置有撕裂启动点。进一步地,上述锂离子电池中的所述撕裂启动点的长度范围为大于或者等于1mm,且小于或者等于3mm。进一步地,上述锂离子电池中的所述第一极极片的极耳为折型极耳,所述折型极耳包括焊接在所述集流体上的主体段、折叠段以及外露极耳段;所述折叠段与所述卷绕式电芯主体之间设置有绝缘胶带。进一步地,上述锂离子电池中的所述外露极耳段与所述第二极极片的极耳完全在同一平面内。进一步地,上述锂离子电池中的所述隔离膜收尾端的端部长于所述集流体的收尾端的端部2-20mm,且所述隔离膜与第一极极片的收尾端粘贴在一起。进一步地,上述锂离子电池中的所述印孔的形状为圆形、条形或三角形。本技术的锂离子电池,通过将卷绕式电芯主体中的第一极极片放于第二极极片的外层,且在第一极极片的尾端暴露对应的集流体,并在集流体上设置骑缝印区,骑缝印区的边缘设置有印孔、表面上涂热熔胶,在骑缝印区外侧、靠近集流体的收尾端设置有第一极极片的极耳,第二极极片的极耳与第二极极片连接,当锂离子电池过充或过放时,热熔胶粘附在包装箔上,从而使得骑缝印区受力撕裂,断开导电回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措施是通过外接保护装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锂离子电池的过度充电或者过度放电等行为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影响的问题,本技术的锂离子电池,通过改变锂离子电池自身内部结构,不需要借助外部器件便能实现对电池过充,过放等行为安全的把控,极大程度上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同时降低制作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锂离子电池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俯视图;图2为图1中区域A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锂离子电池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锂离子电池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锂离子电池实施例四的整体结构俯视图;图6为图5中锂离子电池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技术锂离子电池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俯视图,图2为图1中区域A的主视图,即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的卷绕式电芯主体的最外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可以包括:由第一极极片11、第二极极片12和隔离膜13构成的卷绕式电芯主体以及包围卷绕式电芯主体的包装箔10。包装箔10内除了电芯主体以外,还有用于传输锂离子的电解液。第一极极片11和第二极极片12均包括集流体和涂覆在集流体上的活性材料,其中包装箔10具有易变特性,当锂离子电池过充或过放产生气体时,包装箔10会受到气体压力而严重鼓起,进而在热熔胶的连接下带动骑缝印区撕裂。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中,卷绕式电芯主体中第一极极片11位于第二极极片12的外层,具体地,也就是说,第一极极片11在外层,第二极极片12在里层,隔离膜13位于第一极极片11和第二极极片12之间。其中隔离膜13的长度长于第一极极片11,也就是隔离膜的收尾端要比第一极极片11的收尾端长,是保证第一极极片11的收尾端不与其本身较内层的部分接触。第二极极片的极耳15与第二极极片12连接,目的在于将锂离子电池内部产生的电能输送到锂离子电池外部。如图2所示,在第一极极片11的收尾端暴露有对应的集流体且在集流体上设置骑缝印区16,本实施例中骑缝印区16的长度可以等于第一极极片11的宽度。在骑缝印区16的边缘还设置有印孔17,设置印孔17的目的在于骑缝印区16可以更容易沿着印孔17撕裂;在骑缝印区16的表面上涂有热熔胶18,且与包装箔10粘接在一起,以使得锂离子电池过充或者过放时,从而使得骑缝印区16在包装箔10的带动下自动撕裂,进而切断导电回路。具体地,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中的第一极极片11可以是正极极片,第二极极片12是负极极片;还可以第一极极片11是负极极片,第二极极片12是正极极片,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包装箔10的作用是将第一极极片11、第二极极片12、隔离膜13以及用于电池内部发生化学反应所需的电解液包裹起来。当对锂离子电池过度充电时,例如正常充电时的电压为4.2V,过度充电时的电压为10V,电芯主体内部会迅速发生化学反应,电解液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气体,气体向外推包装箔10,使得包装箔10膨胀变形,并向外拉骑缝印区16,从而促使骑缝印区16沿着印孔17断裂,以断开电芯主体内的导电回路,从而第一极极片的极耳不能继续向外部输送电能,从而保护了锂离子电池不会继续膨胀爆炸,有效地保护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当锂离子电池过度放电时,其工作原理与过度充电时相似,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锂离子电池在制作过程中,将热熔胶18涂覆在骑缝印区16的中间,涂覆区域面积占骑缝印区16的50% -90%,涂覆区域和骑缝印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由第一极极片、第二极极片和隔离膜构成的卷绕式电芯主体以及包围所述卷绕式电芯主体的包装箔;所述卷绕式电芯主体中所述第一极极片位于所述第二极极片的外层;所述第二极极片的极耳与所述第二极极片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极极片的收尾端暴露有对应的集流体,且在所述集流体上设置骑缝印区,所述骑缝印区的边缘设置有印孔;在所述骑缝印区外侧、靠近所述集流体的收尾端设置有所述第一极极片的极耳;所述骑缝印区通过热熔胶与所述包装箔粘贴在一起,以使得所述锂离子电池在进行过充或过放操作时,所述骑缝印区在所述包装箔鼓胀带动下受力自动撕裂,进而切断导电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清蒋晨曦罗丹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