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化交叉路口机动车尾气扩散评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474952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0 10:36
一种结构化交叉路口机动车尾气扩散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骤1.根据车流通过路段的车流量、各车型比例、排放因子等参数计算路段线源排放源强;步骤2.根据车流排队路段的车流到达率、交通信号绿信比、车道饱和流率、各车型比例、排放因子等参数,参考交叉口尾气扩散模式CAL3QHC模式,将排队路段的怠速排放转化为虚拟线源源强;步骤3.以交叉口中心为原点,建立坐标系,计算交叉口区域内任意的接受点分别在路口A、B、C、D内高度值为z的平面上对应的浓度分量值CA、CB、CC、CD;其中CA为路口A内,距虚拟线源1距离为L1处的污染物浓度;步骤4.由交叉口内接受点上风向的两段街道峡谷浓度和风向角θ计算接受点处污染物浓度C;步骤5.得出接受点M处的浓度在该周期内的污染物浓度值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预测
,特别是涉及一种三面是建筑物一面是街头公园的 结构化十字交叉路口附近区域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扩散的评估方法。
技术介绍
机动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微粒及光化学烟雾等多种对 人体有害的污染物,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道路交叉口是城市中汽车尾气排放 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段,一方面是因为城市交叉口是车流的集散交汇处,交通信号灯打断平 稳行驶的交通流而造成额外的加速、减速等行驶工况,车辆经常在路口停车等候造成怠速 行驶,比普通路段排放更多的尾气污染物;另一方面,交叉口处行人因等待信号灯,在污染 物中暴露平均时间比普通路段更长,从而容易受到更严重的危害。 特别是当城市道路交叉口附近街道两侧有高大建筑物时,交叉口形成十字形街道 峡谷结构,当城市边界层风向与街道峡谷走向夹角较大时,街谷内形成环流漩涡,污染物被 限制在街道峡谷内部,难以向周围扩散,造成城市局部空气质量很差,严重影响周围住户及 行人的健康安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交叉口机动车排放与扩散对周围环境 空气质量的影响。围绕这一目标,国内外研究者开发了许多微观机动车尾气扩散模型,比较 著名的有美国的CALINE系列模型(CALINE4、CAL3QHC等)、丹麦的OSPM模型等,但这些模 型大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合,如CALINE系列模式针对开阔地形,OSPM模式针对峡谷街道地 形。对于峡谷型十字交叉口,目前还没有一种较理想的机动车尾气扩散模型。 杭州市目前有许多新建区存在一种结构化的十字形交叉路口,这种交叉路口三面 有建筑物,另一面是街头公园。这种结构化十字交叉口周围同时存在建筑物和开阔空地,车 流的尾气排放和排放后的扩散情况比一般的十字交叉口更为复杂。本专利技术以使用较多的线 源高斯模型和峡谷街道机动车尾气扩散模式OSPM模式为基础,提供了一种针对上述结构 化十字交叉路口尾气扩散的评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实际分向对结构化十字路口污染 物迀移扩散规律的影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本专利技术对复杂街区布局在风 作用下的污染物扩散的机理和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对准确分析机动车尾气实际污染状 况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三面建筑物一面街头公园的结构化十字 交叉路口机动车尾气扩散评估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可操作性。具体方案如下: 将城市交叉口的尾气污染物浓度C看作是上风向污染物排放线源产生浓度和污 染物背景浓度值Cb在交叉口区域的累积。根据风向与交叉口地形的相对位置,调整各线源 的扩散类型和污染物浓度的累积方式。对于两边都有建筑物的路口,假设污染物在沿街道 风的作用下,呈层流迀移到交叉口内部。对于一面是建筑物一面是街头公园的路口,当建 筑物位于上风向时,将街道视为开阔地形;当街头公园位于上风向时,则将街道视为峡谷地 形。此时,污染物在沿街道方向的迀移,在层流迀移的基础上乘以一个地形修正系数α,以 修正公园对流场的影响,该修正系数与街道建筑物高度以及街头公园的长度和宽度有关。 在交叉口一个信号周期内,各路口车流通过线源与排队虚拟线源会交替存在,最终的接受 点污染物浓度根据两种线源存在时间的加权平均得到。 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车流通过路段的车流量、各车型比例、排放因子等参数计算路段线源排放 源强(附图1中的线源2和4); 2.根据车流排队路段的车流到达率、交通信号绿信比、车道饱和流率、各车型比 例、排放因子等参数,参考交叉口尾气扩散模式CAL3QHC模式,将排队路段的怠速排放转化 为虚拟线源源强(附图1中的线源1和3); 3.以交叉口中心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如附图2所示),计算交叉口区域内任意的 接受点M(x,y,ζ)分别在路口 A、B、C、D内高度值为ζ的平面上对应的浓度分量值CA、CB、Cc、 CD。其中Ca为路口 A内,距虚拟线源1距离为L i处的污染物浓度;C ^为C路口内,距虚拟线 源3距离为L3处的污染物浓度;C B、Cd分别为B和D路口内,距线源2和4的距离分别为L 2 和L4处污染物浓度的叠加。具体使用的浓度计算模式由下文给出。 4.由交叉口内接受点上风向的两段街道峡谷浓度和风向角Θ计算接受点处污染 物浓度C。以交叉口中心为原点,建立交叉口平面坐标系(如附图2所示)。则有: 当0°〈Θ〈90°时,接受点M处污染物浓度为虚拟线源1在路口 A内污染物的层 流迀移以及通过线源2、4在接受点处产生污染物浓度的叠加,其中线源1产生的污染物浓 度Ca,使用峡谷街道扩散模型OSPM模型计算得到;线源2、4产生污染物浓度C b由线源高斯 模型计算得到。此时, 当90°〈 Θ〈180°时,接受点M处污染物浓度为通过线源2、4在路口 B内产生污 染物以及线源3在路口 C内污染物紊流迀移浓度的累积,其中线源2、4产生的污染物浓度 q:,线源3产生的污染物浓度C;:,均使用峡谷街道扩散模型OSPM模型计算获得。并分别引 入地形修正系数a i、α 2来修正假设污染物在路口 B、C内层流迀移引起的误差,a i、α 2的 取值分别与路口 B、C建筑物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公园的长度和宽度相关。此时, 当180°〈Θ〈270°时,接受点M处的污染物浓度为线源3在接受点处产生浓度以 及线源2、4在路口 D内产生污染物的层流迀移浓度值的叠加,其中线源3在接受点出产生 浓度值(^使用线源高斯模式计算得到;线源2、4在路口 D内产生浓度值C D使用峡谷街道扩 散模型OSPM模式计算得到。贝IJ: 当270°〈Θ〈360°时,接受点M处的污染物浓度为线源1在路口 A内产生浓度值 (;以及线源2、4在路口 D内产生污染物浓度C D的层流迀移浓度值的累积,此时C JP C D的 计算方法同上。则 当Θ = 〇°、90°、270°、360°时,接受点M处污染物浓度分别为Ca、Cb、Cc、C d4+ 算方法同上。 5.在交叉口一个信号周期内,各路口车流通过线源与排队虚拟线源会交替存在, 但估算方法基本不变,只需进行一定参数替换。设一个周期T内,路口车流排队虚拟线源 的存在时间为h,排队期间估算浓度值为C 1,正常通过期间估算浓度值为C2,则接受点M处 的浓度在该周期内的污染物浓度值C为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对三面建筑物一面街头公园的结构化十字交叉路口机动车 尾气扩散进行评估,操作性强。【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化十字交叉路口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十字交叉路口坐标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1.根据路口 B、D的车流量、各车型比例、排放因子等具体参数计算车流通过线源 2、4的排放源强(图1中的线源2和4); 2.根据路口 A、C车流排队路段的车流到达率、交通信号绿信比、车道饱和流率、各 车型比例、排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构化交叉路口机动车尾气扩散评估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车流通过路段的车流量、各车型比例、排放因子的参数计算路段线源排放源强;步骤2.根据车流排队路段的车流到达率、交通信号绿信比、车道饱和流率、各车型比例、排放因子的参数,参考交叉口尾气扩散模式CAL3QHC模式,将排队路段的怠速排放转化为虚拟线源源强;步骤3.以交叉口中心为原点,建立坐标系,计算交叉口区域内任意的接受点M(x,y,z)分别在路口A、B、C、D内高度值为z的平面上对应的浓度分量值CA、CB、CC、CD;其中CA为路口A内,距虚拟线源1距离为L1处的污染物浓度;CC为C路口内,距虚拟线源3距离为L3处的污染物浓度;CB、CD分别为B和D路口内,距线源2和4的距离分别为L2和L4处污染物浓度的叠加;步骤4.由交叉口内接受点上风向的两段街道峡谷浓度和风向角θ计算接受点处污染物浓度C;以交叉口中心为原点,建立交叉口平面坐标系;则有:当0°<θ<90°时,接受点M处污染物浓度为虚拟线源1在路口A内污染物的层流迁移以及通过线源2、4在接受点处产生污染物浓度的叠加,其中线源1产生的污染物浓度CA,使用峡谷街道扩散模型OSPM模型计算得到;线源2、4产生污染物浓度CB由线源高斯模型计算得到;此时,C=Cb+CA+CB当90°<θ<180°时,接受点M处污染物浓度为通过线源2、4在路口B内产生污染物以及线源3在路口C内污染物紊流迁移浓度的累积,其中线源2、4产生的污染物浓度线源3产生的污染物浓度均使用峡谷街道扩散模型OSPM模型计算获得;并分别引入地形修正系数α1、α2来修正假设污染物在路口B、C内层流迁移引起的误差,α1、α2的取值分别与路口B、C建筑物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公园的长度和宽度相关;此时,C=Cb+α1·CB*+α2·CC*]]>当180°<θ<270°时,接受点M处的污染物浓度为线源3在接受点处产生浓度以及线源2、4在路口D内产生污染物的层流迁移浓度值的叠加,其中线源3在接受点出产生浓度值CC使用线源高斯模式计算得到;线源2、4在路口D内产生浓度值CD使用峡谷街道扩散模型OSPM模式计算得到;则:C=Cb+CC+CD当270°<θ<360°时,接受点M处的污染物浓度为线源1在路口A内产生浓度值CA以及线源2、4在路口D内产生污染物浓度CD的层流迁移浓度值的累积,此时CA和CD的计算方法同上;则C=Cb+CA·cosθ+CD·sinθ当θ=0°、90°、270°、360°时,接受点M处污染物浓度分别为CA、CB、CC、CD,计算方法同上;步骤5.在交叉口一个信号周期内,各路口车流通过线源与排队虚拟线源会交替存在,但估算方法基本不变,只需进行一定参数替换;设一个周期T内,路口车流排队虚拟线源的存在时间为t1,排队期间估算浓度值为C1,正常通过期间估算浓度值为C2,则接受点M处的浓度在该周期内的污染物浓度值C为C=C1·t1+C2·(T-t1)T.]]>...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红召郭幸运郝伟娜李家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