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6678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9 16:40
车辆(10)的构成包括:在车身(11)后表面的整体范围内形成的后部开口(30);尾门(40),其以对该后部开口(30)进行开闭的方式能够上下摆动地安装在车身(11)上;乘降用开口(50),其形成于该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且用于供乘员乘降;和车门(60),其能够对该乘降用开口(50)进行开闭,且安装在尾门(40)上。在车门(60)上安装有将车门(60)维持为封闭状态的车门闩(61),在车门(60)的车内侧的面上,设有能够解除车门闩(61)的解除操作机构(6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车身上安装有尾门的车辆
技术介绍
已知如下的车辆,其在车辆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部开口,并设有能够开闭该后部开口的尾门。尾门能够摆动地安装在车身上。作为这种车辆,已知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I所示的车辆的构成包括:形成于后表面的后部开口、开闭该后部开口的能够上下摆动的尾门、形成于该尾门的副开口、和开闭该副开口的两扇副车门。两扇副车门均为从车宽中央向着车宽外侧开放的、所谓左右对开的车门。S卩,两扇副车门经由连杆机构分别支承于尾门,并以相互分离的方式从车宽中央向着外侧打开。例如,可以考虑将具有这种副车门的尾门适用于车高较高的车辆。在该情况下,通过开放副车门,能够供乘员上下车辆。这种情况下,优选为使乘员能够容易乘降。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技术专利第251465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以提供一种具有高乘降性的车辆为课题。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其构成包括:在后表面的整体范围内形成的后部开口;尾门,其以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方式能够摆动地安装在车身上;乘降用开口,其形成于该尾门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且用于供乘员乘降;和车门,其能够对该乘降用开口进行开闭,且安装在所述尾门上,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门上安装有将所述车门维持为封闭状态的车门闩,在所述车门的车内侧的面上,设有能够解除所述车门闩的解除操作机构。优选为,在所述尾门上,仅在车外侧设有能够开放所述尾门的开放操作机构。优选为,在所述车室内设有座椅,所述座椅的车宽方向一端位于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一端,所述座椅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位于与所述乘降用开口重叠的部位, 所述乘降用开口的车宽方向中心线与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中心线相比位于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侧,在所述车身的后视下,所述解除操作机构设在避开所述座椅的位置上。优选为,所述乘降用开口的左右侧缘中的、车身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侧缘是通过所述车门开始打开的开始端。优选为,所述解除操作机构与所述乘降用开口的车宽方向中心线相比设在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侧,所述座椅与所述乘降用开口的车宽方向中心线相比设在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一端侧。优选为,设有副座椅,其从所述座椅的车宽方向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另一端,并在车身后视下与所述乘降用开口重叠,所述副座椅为能够位移的结构,从而能够从所述座椅的侧方通过。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车身后部的车门的车内侧的面上,设有能够解除车门闩的解除操作机构。由此,通过从车内侧进行操作,能够供乘员从车身后部下车。即,由于从车内侧也能使乘员乘降,所以乘降性提高。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乘降用开口形成于尾门的一部分,车门能够对这种乘降用开口进行开闭。若车门的宽度比尾门的高度小,则与打开尾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车门向车辆后部的突出量。通过抑制向车辆后部的突出量,能够抑制车辆周围的设置物对车门开闭的干扰。即,在进行行李的装卸作业时,只要有很小的空间就足够了。即使在尾门与障碍物干扰的状况下,也能够从难以掌握车外状态的车内侧,不打开尾门而打开车门地使乘员从车辆后部乘降。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尾门上仅在车外侧设有能够开放尾门的开放操作机构,能够防止误从车内侧将在车宽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安装的尾门开放。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解除操作机构设置在避开座椅的位置上。由此,能够防止座椅在进行解除操作时造成干扰。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座椅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位于相对于乘降用开口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部位。由此,从乘降用开口乘降的乘员能够抓扶着座椅乘降。因此,能够确保高乘降性。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乘降用开口的左右的侧缘中的、车身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的侧缘是通过车门开始打开的开始端。即,车门从离座椅远的一方侧缘开始打开。由此,即使在车门的开放量小的情况下,乘员也能够上下车辆。反之,在开始端为离座椅近的一方侧缘的情况下,则需要更大地开放车门,以使在乘降时座椅不会妨碍乘降。因此,通过设计成从离座椅远的一方侧缘开始打开车门的结构,能够确保高的乘员乘降性。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解除操作机构与乘降用开口的车宽方向中心线相比位于设在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侧。由于解除操作机构设在车门的开放开始端侧,所以在进行解除操作机构的操作时,乘员位于开放开始端侧,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乘降。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座椅的车宽方向另一端与乘降用开口的车宽方向中心线相比位于车身的车宽方向一端侧。即,座椅与乘降用开口重叠的长度不足乘降用开口的宽度的一半。通过减少座椅重叠的量,能够更宽地确保乘员的通路。由此,乘员的乘降性进一步提高。而且,由于能够使座椅与解除操作机构充分地离开,所以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座椅在进行解除操作机构的操作时造成干扰。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位于座椅侧方的副座椅为能够位移的结构,从而能够从座椅的侧方通过。通过这种结构,实现了能够供乘员从车身后方乘降的车辆,同时能够使更多的乘员乘车。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即使在与解除操作机构重叠的位置上设有副座椅的情况下,通过使副座椅位移,也能使用解除操作机构来开放车门,并能够实现从乘降用开口进行的乘降。【附图说明】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车辆的状态下的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后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沿图3的5-5线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3的6-6线的剖视图。图7是打开图1所示的尾门的情况下的作用说明图。图8是打开图1所示的车门的情况下的作用说明图。图9是进一步具体说明图8中已说明的作用的图。图10是图1所示的车辆在行驶时的作用说明图。图11是图1所示的车辆在行驶时的内后视镜的作用说明图。图1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停车时的作用说明图。图13是说明图1所示的车门的具体情况的图。图14是向图1所示的车门内放入长尺寸物件的情况下的作用说明图。图15是说明打开图1所示的车门的情况下的作用的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车辆的后视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车辆的后视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车辆的后视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5的车辆的后视图。图20是从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6的车辆的状态下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以下说明。此外,在说明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图中Fr表示前,Rr表示后,R表示右,L表示左,Up表示上,Dw表示下。实施例1 对实施例1的车辆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车辆10例举了右舵的厢式车(wagon)。在车室25内,从车身11的前方向着后方设有三列座席。在车室25前方的发动机室Er内,搭载有作为行驶用动力源的发动机Eg。具体详见后述,但行驶用动力源构成行驶用驱动系统的一部分。在车室25内,作为第一列座席而设有驾驶席12和副驾驶席13。驾驶席12和副驾驶席13以夹着在车宽方向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l的方式单独配置。S卩,驾驶席12及副驾驶席13相对于中心线Cl偏置地配置。在右舵车辆中,中心线Cl的右边设有驾驶席12,中心线Cl的左边设有副驾驶席13。在第二列及第三列中,分别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能供三人落座的第二列座椅14及第三列座椅15。第二列座椅14由宽度宽且能供两人落座的主座椅21、和与该主座椅21相比宽度窄的能供一人落座的副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其构成包括:在后表面的整体范围内形成的后部开口;尾门,其以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方式能够摆动地安装在车身上;乘降用开口,其形成于该尾门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且用于供乘员乘降;和车门,其能够对该乘降用开口进行开闭,且安装在所述尾门上,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门上安装有将所述车门维持为封闭状态的车门闩,在所述车门的车内侧的面上,设有能够解除所述车门闩的解除操作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友树袴田仁本田诚治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