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光控制害虫的推拉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42401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0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光控制害虫的推拉技术,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驱虫灯安在中心区域,驱赶害虫向该系统的边缘移动;诱虫灯安在生态系统的边缘,对被驱赶至此的害虫进行诱杀;驱虫灯的波长适于对害虫忌避,诱虫灯的波长为适于对害虫诱集。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安装不同数量的驱虫灯、诱虫灯,驱虫灯间、诱虫灯间、驱虫灯、诱虫灯的距离为100-150m、150-250m、250-500m。对大面积生态系统,可交替安装多排驱虫灯、诱虫灯。驱虫灯波长为500-600nm,对鳞翅目蛾类害虫忌避性强;诱虫灯波长350-390nm,只驱赶蛾类害虫,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保护鞘翅目、膜翅目和脉翅目等天敌昆虫和一些中性昆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光控制害虫的推拉技术
技术介绍
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了各种壁皇,推广农业害虫的无害化治理技术,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昆虫趋光的特性,利用光进行害虫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对环境安全无残留、同时对害虫不产生抗性等优点。目前,害虫灯光诱杀剂技术已成为我国农林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目前大量推广应用的各类杀虫灯的害虫防治理念均为消灭哲学,对具有趋光特性的所有昆虫(包括天敌昆虫和中性昆虫)都是诱而歼之。这种防治策略一方面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会导致灯光诱杀技术的作用和地位大大降低。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杀虫灯下的“虫窝子”,即杀虫灯诱集过来但还没有上灯的害虫,遗留在灯周围的作物上,集中产卵,从而导致灯下虫口数量增大且危害加重。另外,灯光辐射的区域是有限的,远离灯区的害虫,由于接受不到光的刺激,也不会扑向灯光,降低了灯光诱杀效果。总而言之,我国目前使用的单一的诱虫灯技术在应用范围和效果方面尚存一些不足。事实上,同一种昆虫对不同波长光刺激的反应是不同的,即对部分特定波长表现强烈的趋向(正趋性),而对另外一些特定波长表现为忌避(负趋性)。应用20种不同波长的光源对近60种害虫和天敌的敏感光源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不同害虫或天敌对不同波长光源的选择性差异显著(雷朝亮等,2013);同一种昆虫不同性别上灯节律不同,且对不同光源的行为反应存在差异(程文杰等,2011)。波长500-600nm的黄色光对蛾类昆虫具有较好的驱避作用(Shimoda and Honda, 2013)。为此,可以利用昆虫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特点,在防治上采取“诱集”与“驱避”相结合的“推拉”策略来提高光控制害虫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状,旨在提供一种可减少光辐射区的死角,提高灯光诱杀害虫效果;同时将“虫窝子”推向系统边缘,更容易监测和防治,可大大减少害虫危害;使用的驱虫灯只驱赶害虫,而不驱赶其它昆虫类群,可以有力保护生态系统中的天敌昆虫和一些中性昆虫的利用光控制害虫的推拉技术。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方式为,利用光控制害虫的推拉技术,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驱虫灯安装在中心区域,驱赶害虫向该系统的边缘移动;诱虫灯安装在生态系统的边缘,对被驱赶至此的害虫进行诱杀;驱虫灯的波长为对害虫忌避性强的波长,诱虫灯的波长为对害虫诱集效果好的波长。本专利技术利用昆虫对特定波长光的趋向性,设计诱虫灯;利用昆虫对特定波长光的忌避性,设计驱虫灯。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驱虫灯驱赶害虫向该系统的边缘移动,诱虫灯对被驱赶至此的害虫进行诱杀,进而有效保护天敌昆虫。本专利技术与单一使用诱虫灯相比,可减少光辐射区的死角,提高灯光诱杀害虫效果。同时将“虫窝子”推向系统边缘,更容易监测和防治,可大大减少害虫危害。更重要的是使用的驱虫灯只驱赶蛾类害虫,而不驱赶其它昆虫类群,可以有力保护生态系统中的天敌昆虫和一些中性昆虫。【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的黄光灯、黑光灯布置形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在500m X 500m中水稻田中的黄光灯、黑光灯布置形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述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驱虫灯安装在中心区域,驱赶害虫向该生态系统的边缘移动;诱虫灯安装在生态系统的边缘,对被驱赶至此的害虫进行诱杀;驱虫灯的波长为对害虫忌避性强的波长,诱虫灯的波长为对害虫具有诱集效果好的波长。参照图1,驱虫灯为波长500-600nm的黄光灯,黄光灯安装在中心区域;诱虫灯为波长350-390nm的黑光灯,黑光灯安装在生态系统的边缘。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虫源走向。本专利技术根据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安装不同数量的驱虫灯和诱虫灯,驱虫灯之间的距离为100-150m,诱虫灯之间的距离为150-250m,驱虫灯与诱虫灯之间的距离为250_500m。对于较大面积的生态系统,可以交替安装多排驱虫灯和诱虫灯。在本专利技术中,选择对鳞翅目蛾类害虫忌避性强,波长500-600nm的黄色灯为驱虫灯;选择对鳞翅目蛾类害虫诱集效果好,波长350-390nm的黑光灯为诱虫灯。使用的黄光灯只驱赶蛾类害虫,不驱赶其它昆虫,因此可以保护生态系统中鞘翅目、膜翅目和脉翅目等类群中的天敌昆虫和一些中性昆虫。参照图2,本专利技术以一个500mX500m的水稻生态系统为例说明本专利技术。在500mX 500m水稻田中央设置一排两盏波长500_600nm的黄光灯,两盏黄光灯间的距离为150m。围着两盏黄光灯设置10盏波长350-390nm的黑光灯,除与两盏黄光灯纵向位置相同的两盏黑光灯间的距离为150m外,其它的黑光灯与黑光灯,黑光灯与黄光灯间的距离均为250mo在该水稻生态系统中,黄光灯将鳞翅目蛾类害虫驱赶到系统的边缘,黑光灯可对被驱赶至此的蛾类害虫进行诱杀。在这种“诱集”与“驱避”相结合的光控制害虫的推拉技术下,可减少光辐射区的死角,提高灯光诱杀害虫效果,大大减少害虫危害,并能保护生态系统中鞘翅目、膜翅目和脉翅目等天敌昆虫和一些中性昆虫。【主权项】1.利用光控制害虫的推拉技术,其特征在于: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驱虫灯安装在中心区域,驱赶害虫向该系统的边缘移动;诱虫灯安装在生态系统的边缘,对被驱赶至此的害虫进行诱杀;驱虫灯的波长为对害虫忌避性强的波长,诱虫灯的波长为对害虫诱集效果好的波长。2.根据权利书要求I所述的利用光控制害虫的推拉技术,其特征在于:驱虫灯为波长500-600nm的黄光灯,诱虫灯为波长350_390nm的黑光灯。3.根据权利书要求I或2所述的利用光控制害虫的推拉技术,其特征在于:驱虫灯之间的距离为100-150m,诱虫灯之间的距离为150-250m,驱虫灯与诱虫灯之间的距离为250_500mo4.根据权利书要求I所述的利用光控制害虫的推拉技术,其特征在于:在500mX500m水稻田中央设置一排两盏波长500-600nm的黄光灯,围着两盏黄光灯设置10盏波长350-390nm的黑光灯。5.根据权利书要求I所述的利用光控制害虫的推拉技术,其特征在于:两盏黄光灯间的距离为150m,与两盏黄光灯纵向位置相同的两盏黑光灯间的距离为150m,其它黑光灯与黑光灯,黑光灯与黄光灯间的距离均为250m。【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光控制害虫的推拉技术,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驱虫灯安在中心区域,驱赶害虫向该系统的边缘移动;诱虫灯安在生态系统的边缘,对被驱赶至此的害虫进行诱杀;驱虫灯的波长适于对害虫忌避,诱虫灯的波长为适于对害虫诱集。本专利技术根据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安装不同数量的驱虫灯、诱虫灯,驱虫灯间、诱虫灯间、驱虫灯、诱虫灯的距离为100-150m、150-250m、250-500m。对大面积生态系统,可交替安装多排驱虫灯、诱虫灯。驱虫灯波长为500-600nm,对鳞翅目蛾类害虫忌避性强;诱虫灯波长350-390nm,只驱赶蛾类害虫,用本专利技术可保护鞘翅目、膜翅目和脉翅目等天敌昆虫和一些中性昆虫。【IPC分类】A01M1/04【公开号】CN105104329【申请号】CN201510512695【专利技术人】雷朝亮, 王小平, 黄求应, 朱芬, 彭传华 【申请人】华中农业大学【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申请日】2015年8月19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利用光控制害虫的推拉技术,其特征在于: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驱虫灯安装在中心区域,驱赶害虫向该系统的边缘移动;诱虫灯安装在生态系统的边缘,对被驱赶至此的害虫进行诱杀;驱虫灯的波长为对害虫忌避性强的波长,诱虫灯的波长为对害虫诱集效果好的波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朝亮王小平黄求应朱芬彭传华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