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角部具有倒角部的电极组装体中,也能够防止损伤绝缘的蓄电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其具备多个正极电极、多个负极电极、以及多个隔板;外壳,其具有内底面并且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绝缘层,其配置在上述电极组装体与上述外壳之间;以及保持带,其一体保持上述正极电极、上述负极电极、以及上述隔板。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支承于上述外壳的上述内底面的底面、与该底面连接的上述层叠方向的两个端面、与上述底面连接并且与上述端面交叉的两个侧面、以及由上述底面和上述侧面形成的两个角部。各角部具备倒角部、和该倒角部与上述底面之间的边界部。上述保持带在与上述底面平行并且与上述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比上述侧面靠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内侧,从上述底面覆盖上述边界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一体保持正极电极、负极电极、以及隔板的保持带的蓄电装置。
技术介绍
在EV (Electric Vehicle:电动汽车)、PHV (Plug in Hybrid Vehicle: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安装有作为积蓄向行驶用马达供给的供给电力的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例如具备在两面形成了活性物质层的正极电极以及在两面形成了活性物质层的负极电极以将隔板夹在之间的状态被层叠而成的电极组装体。电极组装体被收纳在外壳内。二次电池的外壳多使用耐久性优异的铝制等金属制外壳。在这样的外壳中,在制造上,不可避免在内底面的各边产生曲面部。因此,在二次电池中,提出了避开外壳的曲面部那样的电极组装体的形状,例如专利文献I记载了具备分别具有进行了倒角的角部的正极电极以及负极电极的电极组装体。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 - 343350号公报在二次电池中,若使用金属制的外壳,则需要使电极组装体与外壳绝缘。因此,例如,在电极组装体与外壳之间配置绝缘膜。使用具有进行了倒角的角部的正极电极以及负极电极的电极组装体的底面被外壳的内底面支承。但是,若二次电池发生振动或者倾斜,则在接触到底面和倒角部之间的边界部的绝缘膜的位置产生应力集中,存在绝缘膜受到损伤的担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在角部具有倒角部的电极组装体中,也能够防止损伤绝缘的蓄电装置。解决上述问题点的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其具备多个正极电极、多个负极电极、以及多个隔板,上述正极电极与上述负极电极在层叠方向交替地层叠,上述隔板使相邻的上述正极电极与上述负极电极之间绝缘;外壳,其具有内底面并且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绝缘层,其配置在上述电极组装体与上述外壳之间;以及保持带,其一体保持上述正极电极、上述负极电极、以及上述隔板。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支承在上述外壳的上述内底面的底面、与该底面连接的上述层叠方向的两个端面、与上述底面连接并且与上述端面交叉的两个侧面、以及由上述底面与上述侧面形成的两个角部。各角部具备倒角部、和该倒角部与上述底面之间的边界部。上述保持带在与上述底面平行并且与上述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与上述侧面相比靠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内侧,从上述底面覆盖上述边界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极组装体的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电极组装体以及保持带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电极组装体以及保持带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外壳的内底面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图1?图5对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为二次电池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5所示,二次电池10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构成其外廓的金属制的外壳11。外壳11具备在一面具备开口部12a的有底长方体状的容器12、和堵塞开口部12a的盖13。容器12具备长方形的底板12b、从底板12b的对置的一对短侧边竖立设置的短侧壁12c、以及从底板12b的对置的一对长侧边竖立设置的长侧壁12d。在容器12的内面,短侧壁12c的与底板12b连接的部分形成为剖面圆弧状的曲面部R。因此,两短侧壁12c的间隔在曲面部R,朝向开口部12a逐渐增大。在外壳11收纳有作为充放电部件的电极组装体14以及作为电解质的电解液(图示省略)。电极组装体14与容器12的内部空间为立方体形状对应,而作为整体为立方体形状。如图2所示,电极组装体14具备多个正极电极21、多个负极电极22、以及多个隔板23。正极电极21以及负极电极22分别成矩形薄片状。隔板23以导电所涉及的离子(锂离子)能够通过的多孔膜形成。正极电极21与负极电极22交替层叠,并通过隔板23彼此绝缘。此外,在以下的记载中,在电极组装体14中将正极电极21与负极电极22层叠的方向称为层叠方向。正极电极21具有矩形形状的正极用金属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铝箔)21a、和设在该正极用金属箔21a的两面(表面)的矩形形状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1b。正极电极21沿其外周边,具有未设置正极用的活性物质的正极缺失部。而且,在正极缺失部的第一边(上边)21c的一部分以突出的状态设有正极集电片41。正极电极21具有与设置了正极集电片41的第一边21c对置的第二边21e、以及连接第一边21c和第二边21e的一对第三边21f。正极电极21在形成在第二边21e与各第三边21f之间的角部,具备正极倒角部21g。正极倒角部21g与第二边21e之间的边界部有棱角。负极电极22具有矩形形状的负极用金属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铜箔)22a、和设在该负极用金属箔22a的两面(表面)的矩形形状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b。负极电极22沿其外周边,具有未设置负极用的活性物质的负极缺失部。而且,在负极电极22中,在负极缺失部的第一边(上边)22c —部分以突出的状态设有负极集电片42。负极活性物质层22b比正极活性物质层21b形成得大,以便能够覆盖正极活性物质层21b整体。负极电极22具有与负极集电片42的第一边(上边)22c对置的第二边22e、和连接第一边22c和第二边22e的一对第三边22f。负极电极22在形成在第二边22e与各第三边22f之间的角部,具备负极倒角部22g。负极倒角部22g与第二边22e之间的边界部有棱角。隔板23具有与正极集电片41以及负极集电片42对应的第一边23c、与第一边23c对置的第二边23e、以及连接第一边23c和第二边23e的一对第三边23f。隔板23在形成在第二边23e与各第三边23f之间的角部,具备隔板倒角部23g。隔板倒角部23g与第二边23e之间的边界部有棱角。负极用金属箔22a以及正极用金属箔21a除了片41、42之外,形成为与隔板23相同的大小。然而,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中的长边(22c、22e)的长度以及短边(22f)的长度分别比正极活性物质层21b中的长边(21c、21e)的长度以及短边(21f)的长度长。换句话说,负极活性物质层22b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以及短边方向的长度分别比正极活性物质层21b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以及短边方向的长度长。而且,隔板23中的长边(23c、23e)的长度以及短边(23f)的长度分别比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中的长边(22c、22e)的长度以及短边(22f)的长度长。换句话说,隔板23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以及短边方向的长度分别比负极活性物质层22b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以及短边方向的长度长。换句话说,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具有能够覆盖正极活性物质层21b的面的大小,隔板23具有能够覆盖负极活性物质层22b的面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21b的面双方的大小。如图3以及图4所示,正极电极21、负极电极22、以及隔板23以正极集电片41在层叠方向配置为列状、并且负极集电片42在层叠方向且在不与正极集电片41重叠的位置配置为列状的方式层叠。而且,电极组装体14具备聚集第一边21c、22c、23c形成的片侧端面36,在该片侧端面36中,电极组装体14的所有的正极集电片41以集中(重叠)的状态被折弯。正极集电片41通过焊接相互重叠的位置而正极集电片41彼此电连接。另外,在正极集电片41连接有正极导电部件61。在正极导电部件61连接有用于从电极组装体14取出电的正极端子51。同样地,在片侧端面36中,电极组装体14的所有的负极集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极组装体,其具备多个正极电极、多个负极电极、以及多个隔板,所述正极电极与所述负极电极在层叠方向交替地层叠,所述隔板使相邻的所述正极电极与所述负极电极之间绝缘;外壳,其具有内底面并且收纳所述电极组装体;绝缘层,其配置在所述电极组装体与所述外壳之间;以及保持带,其一体保持所述正极电极、所述负极电极、以及所述隔板,所述电极组装体具有支承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内底面的底面、与该底面连接的所述层叠方向的两个端面、与所述底面连接并且与所述端面交叉的两个侧面、以及由所述底面和所述侧面形成的两个角部,各角部具备倒角部、和该倒角部与所述底面之间的边界部,所述保持带在与所述底面平行并且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与所述侧面相比靠所述电极组装体的内侧,从所述底面覆盖所述边界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形厚志,奥田元章,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