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67024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3 1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所述混凝土输送管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包括缓冲腔以及缓冲腔支架,所述缓冲腔架设于所述缓冲腔支架的上表面;所述缓冲腔连接于所述混凝土输送管的底端。所述缓冲腔内部设置有橡胶垫块,橡胶垫块的设置可以缓冲高速落下的混凝土对缓冲腔的冲击。橡胶垫块倾斜的顶面可以改变混凝土的流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指一种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超深基坑或者超深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在基坑或隧道内部使用大量混凝土。但是受施工场地的限制,通常无法在隧道或基坑内部搅拌混凝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竖向管道向深坑区域输送混凝土。但是当竖向管道的高度过大时,混凝土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过大会对管道造成剧烈的冲击,同时竖向管道底部的混凝土接收设备也会承受巨大的冲击,从而造成设备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该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可以解决现有的竖向管道向下运输混凝土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所述混凝土输送管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包括缓冲腔以及缓冲腔支架,所述缓冲腔架设于所述缓冲腔支架的上表面;所述缓冲腔连接于所述混凝土输送管的底端。本技术的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缓冲腔顶部的顶部入口连接于所述混凝土输送管的底端所述缓冲腔的侧面开设有水平出口,所述缓冲腔内设有一橡胶垫块,且所述橡胶垫块位于所述顶部接口的正下方,所述橡胶垫块形成有一自所述顶部入口向水平出口方向延伸的斜面,且所述斜面的斜率自所述顶部入口向水平出口方向逐渐减小。橡胶垫块的设置可以缓冲高速落下的混凝土对缓冲腔的冲击。橡胶垫块倾斜的顶面可以改变混凝土的流向。本技术的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缓冲腔的侧面还设置有维护窗口,所述维护窗口覆盖有盖板,所述盖板通过合页以及锁具固定于所述缓冲腔的外表面。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维护窗口拆卸缓冲腔内部的橡胶垫块,以便对橡胶垫块进行清洗以及更换。本技术的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缓冲支架的上表面安装有固定钢板,所述固定钢板的上方设置有减震钢板,所述固定钢板以及减震钢板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缓冲腔架设于所述减震钢板的上表面。减震钢板以及减震弹簧可以有效的消解混凝土从高处落下对缓冲腔造成的冲击,从而避免混凝土输送管底部的设备在混凝土的冲击下发生损毁。本技术的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缓冲腔的水平出口连接于混凝土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的局部剖视图;以及图3为本技术中的缓冲腔的盖板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的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20安装于混凝土输送管10的底端,混凝土输送管10通过输送管支架30附着于竖向结构40的侧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该竖向结构40可以是高度超过70m、倾角大于80度的崖壁。本技术的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安装于混凝土输送管10的底端。混凝土输送管的顶端安装有料斗41。混凝土从料斗41倒入混凝土输送管10内部,随后混凝土沿混凝土输送管10下落至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20。连接于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20的混凝土栗42将接收自混凝土输送管10的混凝土栗送到施工现场。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中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如图2所示,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20包括缓冲腔21以及缓冲腔支架22。所述缓冲腔21顶端设置有顶部入口 23,所述缓冲腔21的顶部入口 23连接于混凝土输送管10的底端。缓冲腔支架22设置于缓冲腔21的下方。缓冲腔支架22的上表面安装有固定钢板24,固定钢板24的上方设置有减震钢板25,固定钢板24以及减震钢板25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26,缓冲腔21架设于所述减震钢板25的上表面。减震钢板25以及减震弹簧26可以有效的消解混凝土从高处落下对缓冲腔21造成的冲击,从而避免混凝土输送管10底部的设备在混凝土的冲击下发生损毁。如图2所示,缓冲腔21的内部设置有的橡胶垫块27。橡胶垫块27位于缓冲腔21的顶部入口 23的正下方。缓冲腔21的侧面开设有水平出口 29。橡胶垫块27形成有一自顶部入口 23向水平出口 29方向延伸的斜面,且所述斜面的斜率自顶部入口 23向水平出口29的方向逐渐减小。在使用过程中从混凝土输送管10底端落在缓冲腔21底部的橡胶垫块27的上表面,在橡胶垫块27的斜面的作用下混凝土逐渐转向,向水平出口 29流动。橡胶垫块27的设置可以缓冲高速落下的混凝土对缓冲腔的冲击。橡胶垫块27的斜面的斜率从上方至下方逐渐减小,这使得混凝土流向的改变更加平滑,从而减小混凝土对缓冲腔21的冲击。缓冲腔21侧面的水平出口 29连接于混凝土栗42,混凝土栗42将接收自混凝土输送管10的混凝土运送至施工现场。请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中的缓冲腔的盖板的侧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缓冲腔21的侧面还设置有维护窗口,维护窗口覆盖有盖板61。盖板61通过合页62以及锁具63固定于缓冲腔21的外表面。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维护窗口拆卸缓冲腔21内部的橡胶垫块27,以便对橡胶垫块27进行清洗以及更换。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所述混凝土输送管沿竖直方向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包括缓冲腔以及缓冲腔支架,所述缓冲腔架设于所述缓冲腔支架的上表面;所述缓冲腔连接于所述混凝土输送管的底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深向下混凝土输送管的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所述混凝土输送管沿竖直方向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包括缓冲腔以及缓冲腔支架,所述缓冲腔架设于所述缓冲腔支架的上表面;所述缓冲腔连接于所述混凝土输送管的底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勃龙谢高华李小飞郭杰峰李赟王梅郑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