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冲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41254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8 1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缓冲盒结构,包括:二气柱片,气柱片包括:二第一气柱区,第一气柱区包含多个第一气柱,多个第一气柱的一端为一第一横向热封线;第二气柱区,第二气柱区包含多个第二气柱,第二气柱包含一节点,节点与第一横线热封线形成一第一转折线,第二气柱区与二第一气柱区的交界形成二第二转折线;二不进气区,位于第二气柱区的两侧,紧邻第一气柱区,第二气柱区与二不进气区的交界形成二第三转折线;二气柱片各沿着一第一转折线和二第二转折线转折后,以倒置方式相对排列,将二气柱的二第一气柱区的边缘和第二气柱区的边缘相互对接,各不进气区在对接后沿第三转折线压折后收入。本方案解决了缓冲盒结构不能与外箱的内表面很好贴合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缓冲结构
,特别是指一种缓冲盒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网络商务的兴起,商品的流通、配送的需求也大幅地增加。为了防止在配送时避免商品破裂、或是防止商品移动而造成表面刮伤,除了一般外部的箱体,通常会先将商品放置在一缓冲垫上、或是包装在一个缓冲袋中。但是对于大体积、或是重量较高的对象,单单以缓冲垫、或是缓冲袋,仍可能因为长时间运送,缓冲袋、垫因摩擦磨损而破裂,所以通常以多个气柱片组合成一缓冲盒,并将物体放置于其中,再将整体放至于外箱中。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多个气柱片接合时,容易产生外表突出的状况,这样无法使气柱与外箱的内表面贴合,使得空间利用率较差,也造成缓冲盒在外箱中仍可能移动而磨损、减低缓冲效果。此外,为了减少这些突起,可能需要裁切,这需要多一道人工裁切的制程,无疑增加了制作时间、成本,以及材料的浪费。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解决以上问题的缓冲盒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缓冲盒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缓冲盒结构不能够与外箱的内表面很好的贴合,使得空间利用率较差,且降低缓冲效果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缓冲盒结构,包括:二气柱片,所述气柱片包括:二第一气柱区,所述第一气柱区包含多个第一气柱,所述多个第一气柱的一端为一第一横向热封线;一第二气柱区,位于所述二第一气柱片之间,所述第二气柱区包含多个第二气柱,所述第二气柱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气柱,且各所述第二气柱包含一节点,所述节点与所述第一横线热封线形成一第一转折线,而所述第二气柱区与所述二第一气柱区的交界形成二第二转折线;以及二不进气区,位于所述第二气柱区的两侧,并紧邻所述第一气柱区,其中所述第二气柱区与所述二不进气区的交界形成二第三转折线;其中所述二气柱片各沿着所述一第一转折线和所述二第二转折线转折后,以倒置方式相对排列,并将所述二气柱的所述二第一气柱区的边缘和所述第二气柱区的边缘相互对接,且各所述不进气区在对接后沿所述第三转折线压折后收入。可选地,所述气柱片还包括:二纵向边界、二横向边界、多个第一纵向热封线、多个第二纵向热封线、一第二横向热封线,以及一第三横向热封线,所述第一横向热封线、第二横向热封线和第三横向热封线平行于所述多个横向边界,所述多个第一纵向热封线和多个第二纵向热封线平行于所述多个纵向边界;在所述多个第一纵向热封线之间经充气后形成所述多个第一气柱,在所述多个第二纵向热封线之间经充气后形成所述多个第二气柱,所述第三横向热封线位于所述多个第二气柱的一端,而所述第二横向热封线位于所述多个第一气柱及多个第二气柱的另一端。可选地,在所述第二横向热封线与一所述横向边界之间形成一第一对接区、所述第三横向热封线与另一所述横向边界之间形成一第二对接区,一所述气柱片的第一对接区连接另一所述气柱片的第二对接区、第二对接区连接另一所述气柱片的第一对接区。可选地,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一纵向热封线与所述纵向边界之间形成一第三对接区,一所述气柱片的二第三对接区,分别与另一所述气柱片的二第三对接区反向地相互对接。可选地,各所述不进气区压折收入后与对应的所述多个第三对接区连接。可选地,在所述第二横向热封线与横向边界之间还包括一第四横向热封线,在所述第二横向热封线与第四横向热封线之间设置有多个气阀,所述多个气阀对应于所述多个第一气柱和多个第二气柱。可选地,在各所述节点及对应的二所述第二纵向热封线之间设有二间距,在充气时,使气体通过。可选地,所述第二转折线与第三转折线的连线为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纵向热封线。可选地,所述不进气区压折收入后与所述第一气柱区或第二气柱区连接。可选地,所述不进气区压折收入后以平行于所述第一横向热封线的一中线对折。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上述方案主要借由在气柱片中设计不进气区,并且在两气柱片相互对接形成缓冲盒结构后,将不进气区折入,使得外部能够平滑而没有突起,能平贴于外箱的内表面,增加内部容置的比例和空间利用率,并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缓冲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气柱片的上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转折后气柱片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二气柱片对接形成缓冲盒结构的过程示意图一;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二气柱片对接形成缓冲盒结构的过程示意图二 ;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二气柱片对接形成缓冲盒结构的过程示意图三;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缓冲盒结构示意图。1-气柱片,2-缓冲盒结构,11-纵向边界,13-第一纵向热封线,15-第二纵向热封线,21-横向边界,23-第一横向热封线,25-第二横向热封线,27-第三横向热封线,29-第四横向热封线,31-第一气柱,33-第二气柱,331-间距,40-节点,50-气阀,100-物件,a_外膜,Al-不进气区,A2-第一对接区,A3-第二对接区,A4-第三对接区,Cl-第一气柱区,C2-第二气柱区,Fl-第一转折线,F2-第二转折线,F3-第三转折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中缓冲盒结构不能够与外箱的内表面很好的贴合,使得空间利用率较差,且降低缓冲效果的问题,提供一种缓冲盒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缓冲盒结构2由二个气柱片I以倒置的方式相互对接所形成。如第I图所示,气柱片I包含二第一气柱区Cl、一第二气柱区C2以及二不进气区Al。气柱片I是由两外膜a经由热封所形成,两外膜a经由热封,热封的位置形成二纵向边界11、二横向边界21、多个第一纵向热封线13、多个第二纵向热封线15、二第一横向热封线23、一第二横向热封线25及一第三横向热封线27。第一横向热封线23、第二横向热封线25及第三横向热封线27平行于横向边界21,而第一纵向热封线13及第二纵向热封线15平行于纵向边界11。经过充气后,在所述多个第一纵向热封线13之间经充气后形成多个第一气柱31,所述多个第二纵向热封线15之间经充气后形成第二气柱33。所述多个第一气柱31位于气柱片I的两侧,且其两横向端分别为第一横向热封线23及第二横向热封线25。所述多个第二气柱33位于气柱片I的中间,且第二气柱33的长度大于第一气柱31。所述多个第二气柱33的两端分别为第二横向热封线25及一第三横向热封线27。第一气柱区Cl包含这些第一气柱31。第二气柱区C2包含这些第二气柱33,且第二气柱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缓冲盒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气柱片,所述气柱片包括:二第一气柱区,所述第一气柱区包含多个第一气柱,所述多个第一气柱的一端为一第一横向热封线;一第二气柱区,位于所述二第一气柱片之间,所述第二气柱区包含多个第二气柱,所述第二气柱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气柱,且各所述第二气柱包含一节点,所述节点与所述第一横线热封线形成一第一转折线,而所述第二气柱区与所述二第一气柱区的交界形成二第二转折线;以及二不进气区,位于所述第二气柱区的两侧,并紧邻所述第一气柱区,其中所述第二气柱区与所述二不进气区的交界形成二第三转折线;其中所述二气柱片各沿着所述一第一转折线和所述二第二转折线转折后,以倒置方式相对排列,并将所述二气柱的所述二第一气柱区的边缘和所述第二气柱区的边缘相互对接,且各所述不进气区在对接后沿所述第三转折线压折后收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国雄廖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亚比斯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廖耀鑫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