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型插秧机中的植苗行数的可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38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乘用型插秧机中的植苗行数的可变装置,将向田地进行植苗的多个植苗机构(17)横向排列设置,将断续地进行驱动操作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20)、设置在每个植苗机构或每一对植苗机构上,另一方面,将与所述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对应的离合器杆(21)、(22)、(23)设置在作业者所搭乘的操作座椅(8)附近,以便在使其向前方转动时驱动植苗机构,在向后方转动时停止植苗机构,在这样的乘用型插秧机中,一看就可容易且确切地识别上述各离合器杆的操作位置,可提高操作性、降低错误操作。对于所述各离合器杆,在将该离合器杆向后方转动操作时,各离合器杆实际上朝向后方倾倒成水平或接近水平的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乘用型插秧机中、操作者可在所搭乘的操作座椅的部位任意改变对田地的植苗行数的可变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情况下,乘用型插秧机的结构是:将多个向田地植苗的植苗机构以适当的间隔排列设置在相对于行驶方向的横向,通过来自发动机等动力源的动力传递驱动该各植苗机构,由此向田地进行多行植苗,在该乘用型插秧机中设置有植苗行数可变装置,例如将5行、6行或8行的植苗规格变成少于这些的植苗行数。目前,这种植苗行数可变装置例如如专利文献1等所述,形成以下的结构,即,一方面将断续地向上述各植苗机构进行动力传递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条止めクラツチ機構)、设置在上述每个植苗机构或每一对植苗机构上,另一方面,将与该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对应的离合器杆以向前后方向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作业者所搭乘的操作座椅附近,利用将该离合器杆向后方的转动操作,使上述各植苗机构中的任意的植苗机构或任意的一对植苗机构停止,由此改变植苗行数。专利文献1:特开2003-219715号公报但是,如上述专利文献1等所述,尽管现有的可变装置形成以下结构,即,在将用于改变植苗行数的上述各离合器杆向前方转动时驱动植苗机构,在将其向后方转动时停止植苗机构,但是由于该各离合器杆是从其转动中心起在半径方向笔直伸长的形状,所以乍一看不能瞬间识别出该离合器杆中任意的离合器杆是位于驱动植苗机构的位置、还是位于停止植苗机构的位置,具有不仅操作性降低、而且错误操作的可能性大的问题。并且,在使上述各离合器杆向后方转动、操作到停止植苗机构的-->位置的情况下,上述各离合器杆形成直立的形态,从设置在操作座椅附近的作业地板面的上面向上突出很多,因此,具有有可能影响作业者在上述作业地板面上进行续秧(苗ぎ)等各种作业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课题是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植苗行数的可变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完成该技术课题,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是一种乘用型插秧机中的植苗行数的可变装置,在该乘用型插秧机中,将向田地进行植苗的多个植苗机构横向排列设置,将断续地进行驱动操作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设置在每个植苗机构或一对植苗机构上,另一方面,将与所述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对应的离合器杆设置在作业者所搭乘的操作座椅附近,以便在使其向前方转动时驱动植苗机构,在向后方转动时停止植苗机构,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各离合器杆,在将该离合器杆向后方转动操作时,各离合器杆朝向后方倾倒成实际上水平或接近水平的状态。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用型插秧机中,其特征在于,对于上述各离合器杆,在将其向后方转动操作时,其把手部形成与设置在上述操作座椅附近的作业地板面实际上平行或接近平行的状态。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乘用型插秧机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中,在所述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上具有将其保持为开始动力传递的弹簧机构,另一方面,对于所述各离合器杆,使其向前方转动时的姿势被所述弹簧机构保持,使其向后方转动时的姿势被所述弹簧机构中的越过支点保持。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是一种乘用型插秧机中的植苗行数的可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乘用型插秧机中,将向田地进行植苗的多个植苗机构横向排列设置,将断续地进行驱动操作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设置在每个植苗机构或每一对植苗机构上,另一方面,将与所述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对应的离合器杆设置在作业者所搭乘的操作座椅附近,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离合器杆分开设置在所述操作座椅的左右两-->侧。技术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乘用型插秧机中的植苗行数的可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各植苗机构中位于行驶方向的右侧的植苗机构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对应的离合器杆设置在操作座椅的右侧;与所述各植苗机构中位于行驶方向的左侧的植苗机构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对应的离合器杆设置在操作座椅的左侧。技术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4或5所述的乘用型插秧机中的植苗行数的可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各植苗机构中位于外侧的植苗机构对应的离合器杆位于远离所述操作座椅的部位;与位于所述外侧的植苗机构的内侧的植苗机构对应的离合器杆位于接近所述操作座椅的部位。如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通过将进行改变植苗行数的操作的各离合器杆形成为以下结构,即,在使该离合器杆向后方转动时、该各离合器杆实际上朝向后方倾倒成水平或接近水平的状态,由此,在为了停止植苗机构而将该离合器杆向后方转动操作时,上述各离合器杆朝向后方倾倒成水平或接近水平的状态,因此,一看就可容易且确切地知道上述各离合器杆中的任意的离合器杆是位于驱动植苗机构的位置还是位于停止植苗机构的位置,可大幅度地提高操作性,切实降低错误操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上述各离合器杆形成技术方案2所述的结构,在使该各离合器杆处于停止植苗机构的位置的状态下,可大幅度地降低从上述作业地板面突出的尺寸,因此,与上述在先的技术相比较,可切实降低该各离合器杆对在上述作业地板面上进行的续秧等各种作业的妨碍。并且,通过形成技术方案3所述的结构,由于可利用上述一个弹簧机构实现将上述各离合器杆保持在驱动植苗机构的位置和停止植苗机构的位置,因此,具有以下效果,即,可极其简单地形成用于将上述各离合器杆保持在上述两个位置的结构。如上述技术方案4所述,通过将进行改变植苗行数的操作的各离-->合器杆、分开设置在操作座椅的左右两侧,与将该各离合器杆在操作座椅的一侧横向排列设置的情况相比,所有的离合器杆都靠近操作座椅,因此,作业者以坐在操作座椅上的姿势就可操作上述所有的离合器杆,具有可大幅度提高操作性并可切实降低错误操作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形成技术方案5所述的结构,可分别利用位于操作座椅右侧的离合器杆操作位于右侧的植苗机构,利用位于左侧的离合器杆操作位于左侧的植苗机构,因此,可切实地避免弄错左右而操作。并且,通过形成技术方案6所述的结构,可切实避免在位于操作座椅的左右两侧的各离合器杆相互之间进行误操作。附图说明图1是乘用型插秧机的侧视图。图2是乘用型插秧机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主要部位的放大图。图4是图3的主要部位的进一步放大图。图5是从图3的V-V线看的侧视图。图6是图4的立体图。图7是植苗机构部分的图。图8是从图7的VIII-VIII线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适用于6行植苗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图1和图2中,符号1表示6行植苗的乘用型插秧机,该插秧机1具有被左右一对的前轮3和后轮4支撑的行驶机体2,以及可升降地安装在该行驶机体2的后部、向田地5进行6行植苗的植苗机构6。并且,在上述行驶机体2中,发动机7安装在前部,同时,操作座椅8设置在后部,而且,还搭载有用于对来自上述发动机7的动力进行适当地变速、传递到上述各车轮3、4的行驶变速箱9,以适当的-->速度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前进行驶,并且,在上述行驶机体2中,外壳10设置在上述操作座椅8的后部以及左右两侧的部分上,该外壳10的上面以跨在作业地板面11上的状态形成在进行续秧等各种作业的作业地板面11上,所述续秧是将搭载在上述行驶机体2的前部左右两侧的苗垫(苗マツト)向上述植苗机构6补给。另外,如双点划线所示,在上述作业地板面11上有时也搭载有撒肥装置12,该撒肥装置12对由上述植苗装置6进行植苗的各植苗行进行撒肥。上述植苗装置6目前众所周知的是通过在横向并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用型插秧机中的植苗行数的可变装置,在该乘用型插秧机中,将向田地进行植苗的多个植苗机构横向排列设置,将断续地进行驱动操作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设置在每个植苗机构或一对植苗机构上,另一方面,将与所述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对应的离合器杆设置在作业者所搭乘的操作座椅附近,以便在使其向前方转动时驱动植苗机构,在向后方转动时停止植苗机构,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各离合器杆,在将该离合器杆向后方转动操作时,各离合器杆朝向后方倾倒成实际上水平或接近水平的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6-3-8 062523/2006;JP 2006-3-8 062524/20061.一种乘用型插秧机中的植苗行数的可变装置,在该乘用型插秧机中,将向田地进行植苗的多个植苗机构横向排列设置,将断续地进行驱动操作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设置在每个植苗机构或一对植苗机构上,另一方面,将与所述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对应的离合器杆设置在作业者所搭乘的操作座椅附近,以便在使其向前方转动时驱动植苗机构,在向后方转动时停止植苗机构,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各离合器杆,在将该离合器杆向后方转动操作时,各离合器杆朝向后方倾倒成实际上水平或接近水平的状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型插秧机中的植苗行数的可变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各离合器杆,在将其向后方转动操作时,其形成为与设置在所述操作座椅附近的作业地板面实际上平行或接近平行的状态。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用型插秧机中的植苗行数的可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行固定离合器机构上具有将其保持为开始动力传递的弹簧机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前健介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