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包芯包缠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18745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3 0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给出一种包芯包缠纱,包括芯层复合纱和外包纱,芯层复合纱包括第一包芯纱、第二包芯纱和第三包芯纱,三根包芯纱呈三角形排列,外包纱为长丝束或长丝倍捻纱,通过外包纱采用Z捻向或S捻向包缠在芯层复合纱的外部,使得包芯包缠纱可以纱代线,以独特的成纱结构而适用于无捻、弱捻和起绒类产品,给人以一种高档的感觉,同时芯层采用三根呈三角形排列的包芯纱,可增强包缠纱的弹性和强力,改善成纱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新型纱线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包芯包缠纱
技术介绍
平行纺又称包缠纺,其利用空心锭子进行纺纱,用平行纺纱机生产的纱称为平行纱,也称P.L纱。平行纺是将一根无捻平行纤维条作为芯纱,外包长丝或已纺成的短纤纱,经包缠成纱后绕在筒子上,由于芯纱的纤维没有加捻,因此称为平行纺。当纱线收到拉伸作用时,长丝对短纤条施加径向压力,使短纤维之间产生摩擦力而使平行纱具有一定的强力。针对此,本技术给出一种包芯包缠纱,包括芯层复合纱和外包纱,芯层复合纱包括第一包芯纱、第二包芯纱和第三包芯纱,三根包芯纱呈三角形排列,外包纱为长丝束或长丝倍捻纱,通过外包纱采用Z捻向或S捻向包缠在芯层复合纱的外部,使得包芯包缠纱可以纱代线,以独特的成纱结构而适用于无捻、弱捻和起绒类产品,给人以一种高档的感觉,同时芯层采用三根呈三角形排列的包芯纱,可增强包缠纱的弹性和强力,改善成纱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给出一种包芯包缠纱,通过芯层采用三根呈三角形排列的包芯纱,可增强包缠纱的弹性和强力,改善成纱质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包芯包缠纱,包括芯层复合纱和外包纱,所述芯层复合纱包括第一包芯纱、第二包芯纱和第三包芯纱,所述第一包芯纱、第二包芯纱和第三包芯纱呈三角形排列,所述第一包芯纱包括第一外包纱和第一芯丝,所述第二包芯纱包括第二外包纱和第二芯丝,所述第三包芯纱包括第三外包纱和第三芯丝,所述第一外包纱、第二外包纱和第三外包纱均为短纤纱,所述第一芯丝、第二芯丝和第三芯丝均为长丝,所述外包纱为长丝束或长丝倍捻纱,所述外包纱采用Z捻向或S捻向包缠在芯层复合纱的外部,所述第一芯丝、第二芯丝和第三芯丝均与外包长丝束或长丝倍捻纱的材质相同。纺纱时,首先在环锭纺细纱机上采用包芯方式纺制第一包芯纱、第二包芯纱和第三包芯纱,而后将第一包芯纱、第二包芯纱和第三包芯纱同时作为芯纱由后罗拉喂入,且三列罗拉的牵伸倍数设置为零,将外包纱放置在空心锭子上,电机通过皮带带动皮带盘转动,继而带动空心锭子转动,继而外包纱转动,外包纱经空心锭子上的圆孔穿入,在空心锭子转动的带动下,呈Z捻向或S捻向包缠在经过零倍牵伸后的芯层复合纱外部,得到所需的包芯包缠纱,完成纺纱过程。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芯层采用三根呈三角形排列的包芯纱,可增强包缠纱的弹性和强力,改善成纱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芯层复合纱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Z捻向包芯包缠纱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S捻向包芯包缠纱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包芯包缠纱,包括芯层复合纱7和外包纱8,其中芯层复合纱7包括第一包芯纱1、第二包芯纱2和第三包芯纱3,第一包芯纱1、第二包芯纱2和第三包芯纱3呈三角形排列,第一包芯纱I包括第一外包纱和第一芯丝4,第二包芯纱2包括第二外包纱和第二芯丝5,第三包芯纱3包括第三外包纱和第三芯丝6,第一外包纱、第二外包纱和第三外包纱均为短纤纱,第一芯丝4、第二芯丝5和第三芯丝6均为长丝,外包纱8为长丝束或长丝倍捻纱,外包纱8采用Z捻向或S捻向包缠在芯层复合纱7的外部,第一芯丝4、第二芯丝5和第三芯丝6均与外包长丝束或长丝倍捻纱的材质相同。纺纱时,首先在环锭纺细纱机上采用包芯方式纺制第一包芯纱1、第二包芯纱2和第三包芯纱3,而后将第一包芯纱1、第二包芯纱2和第三包芯纱3同时作为芯纱由后罗拉喂入,且三列罗拉的牵伸倍数设置为零,将外包纱8放置在空心锭子上,电机通过皮带带动皮带盘转动,继而带动空心锭子转动,继而外包纱8转动,外包纱8经空心锭子上的圆孔穿入,在空心锭子转动的带动下,呈Z捻向或S捻向包缠在经过零倍牵伸后的芯层复合纱7外部,得到所需的包芯包缠纱,完成纺纱过程。【主权项】1.一种包芯包缠纱,包括芯层复合纱和外包纱,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层复合纱包括第一包芯纱、第二包芯纱和第三包芯纱,所述第一包芯纱、第二包芯纱和第三包芯纱呈三角形排列,所述第一包芯纱包括第一外包纱和第一芯丝,所述第二包芯纱包括第二外包纱和第二芯丝,所述第三包芯纱包括第三外包纱和第三芯丝,所述第一外包纱、第二外包纱和第三外包纱均为短纤纱,所述第一芯丝、第二芯丝和第三芯丝均为长丝,所述外包纱为长丝束或长丝倍捻纱,所述外包纱采用Z捻向或S捻向包缠在芯层复合纱的外部,所述第一芯丝、第二芯丝和第三芯丝均与外包长丝束或长丝倍捻纱的材质相同。【专利摘要】本技术给出一种包芯包缠纱,包括芯层复合纱和外包纱,芯层复合纱包括第一包芯纱、第二包芯纱和第三包芯纱,三根包芯纱呈三角形排列,外包纱为长丝束或长丝倍捻纱,通过外包纱采用Z捻向或S捻向包缠在芯层复合纱的外部,使得包芯包缠纱可以纱代线,以独特的成纱结构而适用于无捻、弱捻和起绒类产品,给人以一种高档的感觉,同时芯层采用三根呈三角形排列的包芯纱,可增强包缠纱的弹性和强力,改善成纱质量。【IPC分类】D02G3/26, D02G3/04, D02G3/36【公开号】CN204752990【申请号】CN201520463298【专利技术人】刘新金, 苏旭中, 张洪, 谢春萍, 徐伯俊, 崔世忠 【申请人】江南大学【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申请日】2015年7月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芯包缠纱,包括芯层复合纱和外包纱,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层复合纱包括第一包芯纱、第二包芯纱和第三包芯纱,所述第一包芯纱、第二包芯纱和第三包芯纱呈三角形排列,所述第一包芯纱包括第一外包纱和第一芯丝,所述第二包芯纱包括第二外包纱和第二芯丝,所述第三包芯纱包括第三外包纱和第三芯丝,所述第一外包纱、第二外包纱和第三外包纱均为短纤纱,所述第一芯丝、第二芯丝和第三芯丝均为长丝,所述外包纱为长丝束或长丝倍捻纱,所述外包纱采用Z捻向或S捻向包缠在芯层复合纱的外部,所述第一芯丝、第二芯丝和第三芯丝均与外包长丝束或长丝倍捻纱的材质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金苏旭中张洪谢春萍徐伯俊崔世忠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