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83643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6 0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扼流器,包括磁芯及绝缘导线。磁芯包括绕线部、第一磁性部及第二磁性部,绕线部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第一磁性部与绕线部架构形成第一夹角,第二磁性部与绕线部架构形成第二夹角,并共同定义绕线空间。第二夹角于绕线空间中与第一夹角相对设置。绝缘导线于第一磁性部或第二磁性部起绕,并于绕线空间中自第一夹角或第二夹角缠绕绕线部以形成线圈匝。与绕线部接触的线圈匝及与第一磁性部接触的线圈匝间呈第一角度排列,与该绕线部接触的线圈匝及与第二磁性部接触的线圈匝间呈第二角度排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扼流器,尤指一种改善线圈层间短路及电感值分布的超小型封胶式扼流器。
技术介绍
在各式各样的电子装置中,电感(Inductor)与扼流器(Choke)的功能在于稳定电路中的电流并滤除噪声,作用与电容器(Capacitor)相似,同样是以储存、释放电路中的电能来调节电流的稳定性,仅不同之处在于电容器以电场的形式储存电能,电感与扼流器则以磁场的形式来达成。请参阅图1,其显示现有扼流器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扼流器I包含磁芯10、导线11、磁胶12及一对电极13,其中导线11缠绕于磁芯10的中柱,以形成线圈,其中若线圈匝数愈多,该电感值愈大。在导线11缠绕形成线圈后,磁胶12以点胶的方式被填入于磁芯,且进一步地于烘烤制造工艺中被固化。接着,电极13于最终制造工艺中被制作完成,以形成典型的现有扼流器I。前述现有扼流器I的结构与制造工艺看似简单,然仍具有许多缺点需要解决,例如线圈的层间短路问题、电感值的分布范围不均以及应用面受限等。请参阅图2,其显示导线缠绕于现有扼流器的磁芯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现有扼流器I所采用的导线11通常为铜漆包线,于缠绕形成线圈时以外部的漆包作为导线11间的绝缘保护;然而,因磁芯10的边缘多为直角或锐角,故于导线11缠绕于磁芯10时,常会与磁芯10的边缘摩擦而形成破损,进而产生层间短路的现象,使得电感特性表现不如预期,进而使产品品质下降。此外,由于现有扼流器I的磁芯10的尺寸、导线11的线材张力以及绕线机台的稳定性皆存在差异,故于实际制造现有扼流器I时,导线11形成的线圈的排列往往会有不一致的问题,请参阅图3A、图3B及图3C,其分别显示导线形成的线圈的第一异常排列状况、导线形成的线圈的第二异常排列状况及导线形成的线圈的第三异常排列状况。如图3A、图3B及图3C所示,当导线11欲缠绕磁芯10以形成11匝线圈时,若其线圈匝数设计值由左至右为3/4/4以及对称的4/4/3排列,实际绕线的情况可能如图3A由左至右为4/3/4及4/4/3排列,如图3B由左至右为1/3/4/3及3/3/3/2排列,或如图3C由左至右为2/2/3/4及3/3/3/2排列等,造成总匝数虽相同,然电感值分布不均的现象。再者,请参阅图4,其显示磁胶填入现有扼流器的磁芯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由于现有扼流器I于导线11缠绕磁芯10形成线圈后,再以点胶的方式将磁胶12填入于磁芯10,常因外部线圈的阻挡,而使内部线圈无法有效地被填入磁胶12,甚至完全无磁胶12填入,不仅造成电感值不稳定,更造成电感特性不佳的问题。同时,于最终制造工艺中,由于电极13的制作皆位于磁芯10的底面并朝下,故使得应用面处处受限,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应用需求。因此,实有必要发展一种得以解决前述现有技术问题的扼流器,进而增进其产业上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扼流器,以解决现有扼流器于绕线时导线破损造成的层间短路,绕线稳定性不佳及未确实填充磁胶所造成的电感值分布不均,以及应用受限无法有效满足多元化应用需求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扼流器,藉由第一磁性部及第二磁性部与绕线部间的夹角以及第一磁性部及第二磁性部的二侧边的导角等设计,可有效避免绝缘导线破损并增进对冷热冲击的耐受度,进而达到解决层间短路问题且提升产品品质的功效。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扼流器,通过磁芯凹槽及双面电极的引入,以及于封胶元件制造方法中加入预点胶动作,可改善电感值分布不均的现象,并使本专利技术扼流器的应用面更具多元弹性。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扼流器,包括:一磁芯,包括:一绕线部,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一第一磁性部,与该绕线部的该第一端部相连接,以与该绕线部架构形成相对的二个第一夹角;以及一第二磁性部,与该绕线部的该第二端部相连接,以与该绕线部架构形成相对的二个第二夹角,并与该绕线部及该第一磁性部共同定义一绕线空间,其中该二个第二夹角于该绕线空间中与该二个第一夹角相对设置;以及一绝缘导线,于该第一磁性部或该第二磁性部起绕,并于该绕线空间中自任一该第一夹角或任一该第二夹角缠绕该绕线部,以形成多个线圈匝,其中与该绕线部接触的该多个线圈匝及与该第一磁性部接触的该多个线圈匝之间呈一第一角度排列,且与该绕线部接触的该多个线圈匝及与该第二磁性部接触的该多个线圈匝之间呈一第二角度排列;其中,该第一夹角的角度大于90度,且该第二夹角的角度大于90度。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扼流器,包括:一磁芯,包括:一绕线部,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一第一磁性部,与该绕线部的该第一端部相连接,以与该绕线部架构形成相对的二个第一夹角,且该第一磁性部具有与该第一端部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表面以及形成于该第一侧表面的一第一沟槽及一第二沟槽;以及一第二磁性部,与该绕线部的该第二端部相连接,以与该绕线部架构形成相对的二个第二夹角,并与该绕线部及该第一磁性部共同定义一绕线空间,其中该二个第二夹角于该绕线空间中与该二个第一夹角相对设置,且该第二磁性部具有与该第二端部相对设置的一第二侧表面以及形成于该第二侧表面的一第三沟槽及一第四沟槽;以及一绝缘导线,于该第三沟槽形成一第一电极且于该第一沟槽形成一第二电极后,于该绕线空间中自该第一夹角缠绕该绕线部,以形成多个线圈匝,再于该第四沟槽形成一第三电极且于该第二沟槽形成一第四电极;其中,与该绕线部接触的该多个线圈匝及与该第一磁性部接触的该多个线圈匝之间呈一第一角度排列,与该绕线部接触的该多个线圈匝及与该第二磁性部接触的该多个线圈匝之间呈一第二角度排列,该第一夹角的角度大于90度,且该第二夹角的角度大于90度。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扼流器,包括:一磁芯,包括:一绕线部,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一第一磁性部,与该绕线部的该第一端部相连接,以与该绕线部架构形成相对的二个第一夹角,且该第一磁性部具有与该第一端部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表面以及形成于该第一侧表面的一第一沟槽及一第二沟槽;以及一第二磁性部,与该绕线部的该第二端部相连接,以与该绕线部架构形成相对的二个第二夹角,并与该绕线部及该第一磁性部共同定义一绕线空间,其中该二个第二夹角于该绕线空间中与该二个第一夹角相对设置,且该第二磁性部具有与该第二端部相对设置的一第二侧表面以及形成于该第二侧表面的一第三沟槽及一第四沟槽;以及一绝缘导线,于该第一沟槽形成一第一电极后,于该绕线空间中自该第一夹角缠绕该绕线部,以形成多个线圈匝,再于该第四沟槽形成一第二电极且于该第二沟槽形成一第三电极,再以该绝缘导线或另一导线使该第一电极与形成于该第三沟槽的一第四电极相连接。【附图说明】图1显示现有扼流器的截面示意图。图2显示导线缠绕于现有扼流器的磁芯的示意图。图3A显示导线形成的线圈的第一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扼流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扼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磁芯,包括:一绕线部,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一第一磁性部,与该绕线部的该第一端部相连接,以与该绕线部架构形成相对的二个第一夹角;以及一第二磁性部,与该绕线部的该第二端部相连接,以与该绕线部架构形成相对的二个第二夹角,并与该绕线部及该第一磁性部共同定义一绕线空间,其中该二个第二夹角于该绕线空间中与该二个第一夹角相对设置;以及一绝缘导线,于该第一磁性部或该第二磁性部起绕,并于该绕线空间中自任一该第一夹角或任一该第二夹角缠绕该绕线部,以形成多个线圈匝,其中与该绕线部接触的该多个线圈匝及与该第一磁性部接触的该多个线圈匝之间呈一第一角度排列,且与该绕线部接触的该多个线圈匝及与该第二磁性部接触的该多个线圈匝之间呈一第二角度排列;其中,该第一夹角的角度大于90度,且该第二夹角的角度大于90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大容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国际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