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274070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4 2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具备:变速箱;以及驱动控制部(4),该驱动控制部(4)通过安装部接合面(7)与该变速箱相连接,驱动控制部(4)的一端部在安装部接合面(7)上的外径与变速箱的外径一致且相连接,并且驱动控制部(4)形成有外径渐增面(11),因此能够防止液体通过安装部接合面(7)而进入内部使得内部的电气元器件的电绝缘特性变差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电动机部的驱动力用作为转向辅助力的发生源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在电动机部的外壳外径大于变速箱的外壳外径的情况下,电动机部的外壳与变速箱的外壳之间的安装部接合面上会产生阶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16061号公报(第6页、图2)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在电动机部的外壳外径大于变速箱的外壳外径的情况下,在上述安装部接合面的整个外周上产生呈直角状的较大的阶差部。因此,从上方滴下的液体容易存积在阶差部中,不容易流出,因此液体通过安装部接合面进入内部,使得内部的电气元器件的电绝缘特性变差,使其功能受损,产生问题。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得以完成,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防止以下情况的发生:即、液体通过安装部接合面而进入内部,使得内部的电气元器件的电绝缘特性变差的情况。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备:变速箱;以及驱动控制部,该驱动控制部其端面、即安装部接合面同心地与该变速箱相连接,并对作为转向辅助力的发生源的电动机部的驱动进行控制,所述驱动控制部的一端部在所述安装部接合面上的外径与所述变速箱的外径一致且相连接,并且所述驱动控制部具有沿着轴线方向逐渐增大的外径渐增面。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驱动控制部的一端部在安装部接合面上的外径与变速箱的外径一致且相连接,并且驱动控制部具有沿着轴线方向逐渐增大的外径渐增面,因此液体不易存留在安装部接合面上,从而能够防止液体通过安装部接合面而进入内部使得内部的电气元器件的电绝缘特性变差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将图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安装于车辆时的安装角度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侧视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7是图5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将图5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安装于车辆时的安装角度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件、部位付上同一标号来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将图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安装于车辆时的安装角度的侧视图。图1~图4中,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具备:作为转向辅助力的发生源的电动机2;变速箱,该变速箱利用铝合金压制的齿轮箱3来收容使该电动机2的转速降低的减速齿轮;以及转向柱20,该转向柱20与该变速箱相连结,并可旋转地对转向轴(未图示)进行支承。此外,图2中,转向盘设置于转向柱20的下侧。上述电动机2具备:永磁铁同步型的电动机部5、与该电动机部5同轴且形成为一体并对电动机部5的驱动进行控制的驱动控制部4。形成电动机2的外壁的铝合金压制的电动机外壳6A形成有一对安装凸缘部8。该安装凸缘部8通过安装螺钉9与齿轮箱3的安装凸缘部21相接合,将变速箱与电动机2相连结。此外,该齿轮箱3与电动机外壳6A兼用作驱动控制部4的散热器。电动机外壳6A的一端部在安装部接合面7处的外径几乎与齿轮箱3的外径相一致,且该电动机外壳6A的一端部具有从安装部接合面7向电动机外壳外周面10逐渐变大的外径渐增面11。此外,外径渐增面11为锥形,但也可以是朝径向变大的圆形,或者也可以是类似于锥形或圆形的形状。朝着安装凸缘部8的径向延伸的壁面12与外径渐增面11互相交叉的部位上,形成有几乎呈V字形的交叉部位13。驱动控制部4具备:装置部主体,该装置部主体收容于电动机外壳6A,并具有向电动机部5输出驱动电流的电源电路以及控制驱动电流的控制电路;以及连接器部14,该连接器部14具有电源连接器及信号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用于从车辆供电,该信号连接器用于交换电动机部5所需的信号。从图4可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在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安装凸缘部8被安装为位于连接器部14的上侧。另外,此时,连接器部14收敛于电动机外壳6A的垂直投影面积内。另外,连接器部14位于远离从交叉部位13的下端部起始的垂直线(图4的虚线)的位置上。由此构成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中,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上方滴下的雨水、饮料等液体沿着外径渐增面11、交叉部位13而流下并流出至外部,从而液体不会存积于齿轮箱3与电动机外壳6A之间的安装部接合面7,也不会流到连接器部14。因此,能够防止因液体使得电动机外壳6A内的驱动控制部4的电源电路、控制电路的电绝缘特性变差,防止驱动控制部4的功能受损。另外,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由电动机2构成,而该电动机2由驱动控制部4与电动机部5形成为一体而成,因此质量较大,且齿轮箱3与电动机外壳6A之间容易因振动而产生间隙,然而通过在电动机外壳6A的一端部形成外径渐增面11,从而能抑制因质量增加而引起的由振动带来的消极影响。另外,驱动控制部4在电动机部5的输出轴的周围配置有电源电路、控制电路等,因此径向尺寸较大,且该驱动控制部4与变速箱之间、即电动机外壳6A与齿轮箱3之间容易产生阶差,但是通过在电动机外壳6A的一端部形成外径渐增面11,从而抑制因阶差而产生的消极影响的效果增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安装凸缘部8作为壁部,该壁部的壁面12相当于安装凸缘部8的侧面,但是也可以在外径渐增面11设置朝径向突出的突起部,以该突起部的侧面作为壁面,从而使得液体沿着该壁面与外径渐增面11相交叉的交叉部位流下。实施方式2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的侧视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7是图5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安装至车辆时的安装角度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中,齿轮箱3的电动机安装面22与电动机外壳6B的安装部接合面7相抵接,通过安装螺钉15在安装部接合面7的外径的内侧将电动机2固定于齿轮箱3。齿轮箱6B的一端部在安装部接合面7处的外径几乎与齿轮箱3的外径相一致,且该齿轮箱6B的一端部具有从安装部接合面7向电动机外壳外周面10逐渐变大的外径渐增面11。外径渐增面11形成有槽部16,该槽部16的深度从安装部接合面7朝电动机外壳外周面10增大。此外,外径渐增面11为锥形,但也可以是朝径向变大的圆形,或者也可以是类似于锥形或圆形的形状。从图8可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在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槽部16被安装成位于连接器部14的上侧。另外,连接器部14位于远离从槽部16的下端部起始的垂直线(图8的虚线)的位置上。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的结构相同。由此构成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中,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从上方滴下的雨水、饮料等液体沿着外径渐增面11、槽部16而流下并流出至外部,从而液体不会存积于齿轮箱3与电动机外壳6B之间的安装部接合面7,也不会流到连接器部14,从而能获得与实施方式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相同的效果。实施方式3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电动助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变速箱;以及驱动控制部,该驱动控制部通过其端面、即安装部接合面同心地与该变速箱相连接,并对作为转向辅助力的发生源的电动机部的驱动进行控制,所述驱动控制部的一端部在所述安装部接合面上的外径与所述变速箱的外径一致且相连接,并且所述驱动控制部形成有沿着轴线方向逐渐增大的外径渐增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2.20 JP 2013-030989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变速箱;电动机部,该电动机部作为转向辅助力的发生源;以及驱动控制部,该驱动控制部通过其端面、即安装部接合面同心地与该变速箱相连接,并对所述电动机部的驱动进行控制,所述驱动控制部的一端部在所述安装部接合面上的外径与所述变速箱的外径一致且相连接,并且所述驱动控制部形成有沿着轴线方向逐渐增大的外径渐增面,电动机通过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驱动控制部形成为一体而构成,构成该电动机的外壁的电动机外壳具有所述外径渐增面,且该外径渐增面的轴线方向的整个区域上形成有朝径向突出的壁部,在安装于车辆时,液体沿着所述壁部与所述外径渐增面相交叉的交叉部位而流下。2.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变速箱;电动机部,该电动机部通过其端面、即安装部接合面同心地与该变速箱相连接,并作为转向辅助力的发生源;以及驱动控制部,该驱动控制部对所述电动机部的驱动进行控制,所述电动机部的一端部在所述安装部接合面上的外径与所述变速箱的外径一致且相连接,并且所述电动机部形成有沿着轴线方向逐渐增大的外径渐增面,电动机通过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驱动控制部形成为一体而构成,构成该电动机的外壁的电动机外壳具有所述外径渐增面,且该外径渐增面的轴线方向的整个区域上形成有朝径向突出的壁部,在安装于车辆时,液体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久津悟牛尾公平浅尾淑人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