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炭混悬注射剂的新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97939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4 0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纳米炭混悬注射剂的新用途,具体涉及其用于制备配合近红外光使用的癌症诊断试剂及热疗试剂的药物中的应用。采用近红外光加热诊断组织,由于纳米炭混悬注射剂能够有效吸收红外射线转化为热量,由此使得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产生较大的温差,通过热成像仪区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以及判断癌细胞的分布、转移情况,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利用纳米炭混悬注射剂无创诊断癌细胞及恶性肿瘤引流淋巴结走向和分布的新方法。同时,采用近红外加热诊断为含癌细胞的组织及部位,使得癌细胞温度急速上升,大致处于50-56℃被高温杀死,而正常细胞在短时间内处于人体能够接受的水平,实现恶性肿瘤原发部位及其引流淋巴转移热疗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纳米炭混悬注射剂的新用途,具体涉及其用于制 备配合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 NIR)使用的癌症诊断试剂及热疗试剂的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申请CN 1458185A,专利号!ZL02113731. 5,专利技术名称:一种纳米炭混悬 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公开了一种用于示踪恶性肿瘤的区域引流淋巴结的纳米炭混悬液的制 备方法。该纳米炭混悬注射剂是目前应用较广的示踪恶性肿瘤引流淋巴结走向和分布的淋 巴示踪剂,利用靶向性特点临床应用于诊断过程,即在手术中观察被染色的癌细胞组织及 被浸染淋巴组织,由此判断癌细胞转移程度,有助于手术中完全切除癌细胞浸润组织,但是 这种治疗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产生手术创口,愈合时间更长,给病人身体和精神上带来 了极大的痛苦,同时手术治疗的费用较高,也会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亟 需开发一些创伤小,费用低,周期短,效果更好,毒副作用更低的肿瘤治疗方法。 光热治疗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肿瘤治疗方法,由于创伤小、治疗效果明显, 毒副作用更低,因此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在热疗试剂的开发过程中,碳纳米管、石墨烯、碳量 子点、富勒烯是目前研宄中的热点方向。这些材料中碳原子以SP 2杂化形成共价键,并向周 围延伸,形成蜂窝状六元环结构,环上电子富集,形成离域大键,因此SP2杂化赋予这 些碳材料很多特殊性质,其中包括可以吸收NIR光。这些碳材料在吸收NIR后可以迅速将光 能转化为热量,杀死肿瘤细胞,因此是理想的热疗潜在候选材料。经过长时间的科研数据积 累,热疗试剂的开发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有效提高热转化效率,表面修饰提高靶向性、 毒性研宄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研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了临床应用,主要存 在以下缺陷: (1)制备工艺控制难度大。碳纳米管、石墨烯、富勒烯的粗品杂质较多,在体内可 能会会产生毒副反应,亲水性差,不利于在水中分散,因此需要精制和表面修饰。精制过程 主要除去杂质,提高纯度,降低杂质产生毒副作用的风险。表面修饰主要是对碳的表面基团 修饰,有利于在水中分散,同时提高热疗过程对NIR的转化效率。但是在试剂开发过程中发 现,这些碳材料是一定粒径范围的混合物,在精制和表面修饰过程中很难控制批次间的一 致性,导致批次间产品性质有差异,影响综合评价,阻碍了后期试验开展。 (2)颗粒形状和大小难以控制。上述材料中,碳纳米管为管状结构,在制备过程两 个端头需要钝化处理,但通常情况可能处理不彻底,还存在部分如同针尖一样的端头,在给 药后,这些锋利的端头很容易刺破血管壁,然后进入细胞核,存在潜在的遗传毒性。 (3)靶向性较差,精准度不够。局部给药后,碳纳米管、石墨烯、碳量子点、富勒烯的 靶向性不好,它们在肿瘤周围富集的同时,部分会弥散到正常组织周围。在热疗中,弥散在 正常组织周围的碳也会发热,导致正常组织灼伤。 ⑷成本较高。由于制备工艺复杂,涉及制备、精制、化学修饰等步骤,成本较高,限 制其规模化生产和临床应用。 在上述应用背景下,热疗制剂的应用一直仅限于前期探索阶段,未出现一种可安 全稳定可控的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的试剂,可安全有效的供患者使用。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以下 将提供的技术方案正好解决了这一应用困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纳米炭混悬注射剂的新用途,具体涉及其用于制 备配合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 NIR)使用的癌症诊断试剂及热疗试剂的药物中的应用。 在纳米炭混悬注射剂的诊断应用背景下,专利技术人首次提出利用纳米炭混悬注射剂 的示踪恶性肿瘤引流淋巴结走向和分布(淋巴趋向性)的特性,采用近红外光加热诊断组 织,由于纳米炭混悬注射剂能够有效吸收红外射线转化为热量,由此使得癌细胞与正常细 胞产生较大的温差,正常细胞温度不发生变化约在37°C左右;而有纳米炭的癌组织在吸收 热量后温度达到53~55°C,通过热成像仪区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以及判断癌细胞的分 布、转移情况,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利用纳米炭混悬注射剂无创诊断癌细胞及恶性肿瘤引流 淋巴结走向和分布的新方法。 更进一步的,专利技术人还提供了利用纳米炭混悬注射剂的淋巴示踪的靶向性,以及 纳米炭混悬注射剂能够有效吸收红外射线转化为热量的特性,采用近红外加热诊断为含癌 细胞的组织及部位,使得癌细胞温度急速上升,大致处于50-56°C被高温杀死,而正常细胞 在短时间内处于人体能够接受的水平,实现恶性肿瘤原发部位及其引流淋巴转移热疗的目 的。 其中,所采用的近红外光的波长为780-2600nm,优选波长为785-1400nm ;能量为 0? 5-7680J/cm2,优选能量为 60-4590J/cm2。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纳米炭混悬注射剂是按照中国专利申请CN 1458185A(专利号: ZL02113731. 5)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纳米炭混悬组合物的制备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所述方法制备。 具体地,所述纳米炭混悬注射剂是由纳米炭,PVP,生理盐水、pH调节剂组成,其中纳米炭的 粒径为50-250nm。优选粒径范围为100-150nm。 每1000ml纳米炭混悬注射剂中,含纳米炭2. 5-200g、聚乙烯比咯烷酮 (PVP) 2-200g、pH值调节剂调pH值至6. 5-8. 0,余量为生理盐水。优选,每1000 ml纳米炭混 悬注射剂中,含纳米炭50g、聚乙烯比咯烷酮(PVP) 20g、pH值调节剂调pH值至7. 0,余量为 生理盐水。 其中,所述纳米炭是由炭黑经过有机溶剂出去脂溶性杂质,干燥除去有机物残留; 酸洗、碱洗除去无机杂质;水洗除去酸、碱和无机物残留干燥获得。 所述pH调节剂可以是任何可以调节pH的化学物质,包括枸橼酸钠、枸橼酸、氢氧 化钠、盐酸、醋酸、酒石酸、乳酸。最适宜的pH调节剂是枸橼酸钠。 本专利技术所述纳米炭混悬注射剂的制备方法之一:称取聚乙烯吡咯烷酮(优选PVP K30)50g,溶解于300ml生理盐水中;再称取纳米炭20g,搅拌下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 中,再继续加入生理盐水至1000 ml ;加入振动磨中;室温下振动分散5分钟;用lmol/L枸橼 酸钠调节pH至6. 5-8.0。 本专利技术所述纳米炭混悬注射剂的制备方法之一:称取聚乙烯吡咯烷酮K3050g,溶 解于300ml生理盐水中;再称取纳米炭20g,搅拌下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中,再继续加 入生理盐水至1000 ml;加入球磨中;室温下球磨分散96小时;用lmol/L枸橡酸钠调节pH 至 6. 5-8. 0。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热疗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将纳米炭混悬注射剂与抗癌药混合 使用。 具体的,可以配合使用的抗癌药有阿霉素,表阿霉素,顺铂,紫杉醇,5-氟尿嘧啶 (5-FU)〇 还可以由此制备成新的抗癌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含有下述重量配比的组 分:抗癌药0. 03125-32份,纳米炭0. 5-400份; 优选配比范围:抗癌药0. 125-8份,纳米炭1-100份; 最优配比:抗癌药1份,纳米炭5份。 亦可用浓度(y g/ml)比表示:抗癌药:纳米炭=0? 03125-32:0. 5-400; 优选配比范围:抗癌药:纳米炭=0. 125-8:1-100; 最优配比:抗癌药:纳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纳米炭混悬注射剂在制备配合近红外光使用的癌症诊断试剂中的应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小海邱宇冉茂盛黄源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