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芪配方颗粒混合过程在线质量控制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12192661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0 1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黄芪配方颗粒混合过程在线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步骤为:在线采集黄芪浸膏与辅料混合过程的近红外光谱,将采集的近红外光谱反馈至控制系统;光谱预处理;建立各质控指标模型,并采用模型评价指标考察模型性能;将已建模型用于在线分析混合过程中各质控指标的变化趋势;近红外光谱仪与控制系统联动实现在线质量控制。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近红外在线检测技术应用于黄芪配方颗粒混合过程中,为实现混合过程中混合均一性的在线检测和混合终点的在线判断,为黄芪配方颗粒的混合过程的在线控制和终点判断提供依据及有效的指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配方颗粒制备领域,特别是涉及。
技术介绍
黄芪,主要含有皂苷、黄酮等,能够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尿蛋白;能改善贫血动物现象;能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能兴奋呼吸;能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对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轻度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在细胞培养中,可使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能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减少血栓形成;还有降血脂、抗衰老、抗缺氧、抗辐射、保肝等作用。中药配方颗粒制药工艺流程一般为:药材前处理(采收一洗净一干燥)一提取一分尚一纯化一(粉碎)一筛析一混合一制粒。其中混合工段是将中药浸霄或浸霄粉与辅料混合均匀的过程,是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重要环节。如混合不均匀,则会影响最终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该方法简单且能得到混合均一的黄芪配方颗粒。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包括步骤为:(1)对混合过程的黄芪浸膏和辅料进行在线采集近红外光谱,将所述采集的近红外光谱反馈至控制系统;(2)对所述近红外光谱进行光谱预处理,再与控制系统内建立的质控指标模型进行对比,得到相对标准偏差值;(3)当所述相对标准偏差值< 3%时停止混合,当所述相对标准偏差值> 3%时继续混合。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I)中所述采集的近红外光谱是通过通讯接口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反馈至控制系统的。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I)中所述近红外光谱是通过近红外检测方法得到的,所述近红外检测方法采用的是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扫描范围为4000~12000 cm-1,扫描次数为32次,分辨率为8 cm—1。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2)中所述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过程为:使用OPUS软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模,比较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校正集模型R、RMSECV、RPD和Factor的影响,选出最优光谱预处理方式。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2)中所述光谱预处理的方法为:一阶导数+减去一直线。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2)中所述质控指标模型是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黄芪配方颗粒混合过程在线质量控制方法,将近红外在线检测技术应用于黄芪配方颗粒混合过程中,为实现混合过程中混合均一性的在线检测和混合终点的在线判断,为黄芪配方颗粒的混合过程的在线控制和终点判断提供依据及有效的指导。【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黄芪浸膏与辅料混合初期的近红外光谱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黄芪浸膏与辅料混合均匀后的近红外光谱图; 图3是具体实施例中对黄芪配方颗粒中黄芪甲苷和毛瑞异黄酮葡萄糖苷的预测值与HPLC实测值相关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包括步骤为: (1)在线采集近红外光谱:在线采集黄芪浸膏与辅料混合过程的近红外光谱,将采集的近红外光谱通过通讯接口和PLC控制模块,将其结果反馈至控制系统; (2)光谱预处理:由于环境的影响,近红外光谱测定中存在不稳定性,需要对光谱进行预处理,使用OPUS软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模,,比较了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校正集模型R、RMSECV、RPD及Factor的影响,最终选择的“一阶导数+减去一直线”作为光谱预处理方式; (3)建立质控指标模型,并采用模型评价指标考察模型性能: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质控指标模型,并采用模型评价指标考察模型性能; (4)混合均一性判别方法:均一性标准:RSD( 3% ;如满足均一性标准,则说明已经物料已经达到均匀状态,达到混合终点;如不满足均一性标准,则取样点重复取样,直至满足均一性标准为止。具体的操作过程为: (I)浸膏的制备:取黄芪饮片100 Kg,加入800 Kg的水,浸润0.5小时,加热至沸腾后保持微沸状态煎煮2小时,煎煮完成后,过120目筛网过滤放出药液;第二次加600 Kg水,加热至沸腾后煎煮2小时,煎煮完成后,过120目筛网过滤放出药液,滤液转移至贮液罐,静置I?2小时。药液过200 ~ 300目滤布,取过滤后药液于浓缩器中,蒸汽压力控制在0.04?0.1Mpa,真空度控制在-0.08?-0.04Mpa,浓缩温度控制在60?80°C,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2 g/ml (60°C)的流浸膏;200?300目滤过。其中所述的黄芪饮片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规定的合格品。(2)混合过程在线质量控制:将5 Kg麦芽糊精加入浸膏中,搅拌混合,在线采集黄芪浸膏与辅料混合过程的近红外光谱,将采集的近红外光谱通过通讯接口和PLC控制模块,将其结果反馈至控制系统,并与已建立质控指标模型进行比对,当RSD ( 3%,则满足均一性标准,达到混合终点,停止混合;如RSD > 3%,继续混合,则取样点重复取样,直至满足均一性标准为止;黄芪浸膏与辅料混合初期近红外光谱图见图1,黄芪浸膏与辅料混合均匀后的近红外光谱图见图2。其中,近红外检测方法为:ANTARISII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扫描范围为4000-12000 CnT1,扫描次数为32次,分辨率为8 cnT1。方法的结果验证: 黄芪中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芪甲苷(C41H68O14)和毛瑞异黄酮葡萄糖苷(C22H22OltlX采集3批经近红外光谱检测已混合均匀的样品,在不同位置采集取样,每批样品采集10个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验证其准确度。预处理方法:取样品5g浓缩至干,加甲醇20 mL,分三次萃取,萃取液回收溶剂并浓缩至干,残渣加甲醇溶解,转移至5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过0.45 μ m微孔滤膜,取滤液,即得。HPLC 检测方法:Agilent eclipse C18 (2504.6mm, 5 μ m);流速 lmL/min ;柱温35 °C ;进样5 yL ;流动相:乙腈:水=30: 70 ;检测波长:0~20min (260nm,检测毛瑞异黄酮葡萄糖苷),20~30min (210nm,检测黄苗甲苷)。检测结果:经检测样品中毛瑞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RSD < 2%,黄芪甲苷的含量RSD < 3%,说明黄芪浸膏与辅料混合均匀度良好,说明本专利技术中的黄芪配方颗粒混合过程在线质量控制方法可实现混合过程在线质量控制,实现黄芪浸膏与辅料的均匀混合。将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黄芪配方颗粒混合过程在线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为:(1)对混合过程的黄芪浸膏和辅料进行在线采集近红外光谱,将所述采集的近红外光谱反馈至控制系统;(2)对所述近红外光谱进行光谱预处理,再与控制系统内建立的质控指标模型进行对比,得到相对标准偏差值;(3)当所述相对标准偏差值≤3%时停止混合,当所述相对标准偏差值>3%时继续混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波罗川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华润金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