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路减振体以及设置该管路减振体的管路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17774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1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路减振体以及设置该管路减振体的管路减振器,涉及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和没有支承基础的情况下减小管路振动过大的技术问题。该管路减振体包括减振本体部,减振本体部为至少两个弹性材料制成的空心囊体或至少两个固体形态的阻尼材料制成的实心球体连接而成,且减振本体部能套设或缠绕在待减振的管路之外,空心囊体内填充有阻尼材料。该管路减振器包括固定连接结构以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管路减振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和没有支承基础的情况下减小管路振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航空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管路减振体以及设置该管路减振体的管路减振器
技术介绍
振动问题是工程领域中经常遇到的典型问题,现有很多振动控制方法按是否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来分可以分为主动振动控制和被动振动控制两类,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被动振动控制。被动振动控制的常用方法是增加阻尼和提高支承刚度。在航空发动机试验过程中,遇到局部管路振动较大的情况,由于安装条件限制,局部加支承会比较困难,而且加支承的方法会对周边的管路产生耦合,将振动源扩散。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管路在设计过程中,振动计算很困难,很多振动过大的情况很难在设计时发现。在产品试验时或在特定环境下,振动过大的问题才暴露出来,此时再增加管路的阻尼或增加支承结构的刚度,可能导致对周边结构的更改,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改进设计的成本也很高。另一种情况是管路振动过大位置无支承结构和空间可以利用,没有办法增加支承,这些情况下,对管路的振动问题很难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管路减振体以及设置该管路减振体的管路减振器,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和没有支承基础的情况下减小管路振动过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路减振体包括减振本体部,所述减振本体部为至少两个(优选为至少四个)弹性材料制成的空心囊体或至少两个固体形态的阻尼材料制成的实心球体连接而成,且所述减振本体部能套设或缠绕在待减振的管路之外,所述空心囊体内填充有固体形态、液体形态或气体形态的阻尼材料。作为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可选实施方式,相邻的所述空心囊体的内腔之间通过允许所述阻尼材料经过的连接通孔相连通。作为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可选实施方式,至少一个所述空心囊体上设置有阻尼材料填充孔。作为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阻尼材料填充孔设置在所述减振本体部的最大延伸方向上的两端中的其中一端所在的所述空心囊体上。作为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减振本体部呈环状,且所述减振本体部上设置有允许所述管路沿所述管路的径向方向插入的管路嵌入口,所述减振本体部周向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管路嵌入口。作为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可选实施方式,相邻的两个所述空心囊体之间的连接部呈管状,所述连接通孔为所述连接部的内壁所形成。作为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阻尼材料填充孔设置在所述减振本体部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中的其中一端所在的所述空心囊体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管路减振体的管路减振器,包括固定连接结构以及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管路减振体,其中:所述固定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管路与所述管路减振体之间;或者,所述管路减振体设置在所述管路与所述固定连接结构之间;所述管路减振体能通过所述固定连接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管路上。作为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固定连接结构包括外环,其中:所述外环套设在所述管路减振体的所述减振本体部的周向外表面之外,且所述外环能将所述减振本体部夹持在所述管路上。作为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外环包括第一环体以及与所述第一环体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二环体,所述第一环体与所述第二环体均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减振本体部夹持在所述第一环体、所述第二环体之间且嵌于所述定位槽内。作为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外环的重量为所述管路的重量的1/30?1/20。作为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固定连接结构还包括环状的内衬,所述内衬上设置有允许所述管路沿所述管路的径向方向插入的管路插入口,且所述内衬的周向外表面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减振本体部嵌于所述限位槽内。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由于本技术提供的管路减振体的减振本体部为至少两个(优选为至少四个)弹性材料制成的空心囊体(或称:弹性囊)或实心球体连接而成,且囊体内填充有阻尼材料,空心囊体或实心球体均可以利用被动吸振原理使管路减振体与减振对象即待减振的管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通过管路减振体自身的质量和阻尼作用将由待减振的管路传导出的振动能消耗掉,从而降低待减振的管路自身的振动强度,达到减振的作用。当利用固定连接结构(优选为包括外环)将本技术管路减振体套设或缠绕在待减振的管路之外时,管路减振体以及固定连接结构的质量可以共同消耗掉振动能量,此时,管路减振体可以将管路的振动转移到固定连接结构上,同时管路减振体由于阻尼作用也消耗了能量,由此可以利用被动吸振原理,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和没有支承基础(此时也可以理解为处于悬空状态)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小待减振的管路的振动,所以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和没有支承基础的情况下减小管路振动过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1、减小管路的振动;2、弹性囊和外环的质量共同消耗振动能量。弹性囊可以将管路的振动转移到外环上,同时弹性囊由于阻尼作用也消耗了能量;3、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可以应用在没有支承基础又需要减振的情况下;4、结构尺寸小,质量轻,对周围结构不会带来干涉,对整个系统的质量增加也很小;5、通过更换弹性囊的阻尼,更换外环材料、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调调节减振频率,达到需要的减振效果;6、更换方便,经济适用。【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管路减振器与管路的连接关系的一张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管路减振器与管路的连接关系的另一张示意图;图3为图2沿A-A线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管路减振器的管路减振体的剖视示意图;附图标记:1、减振本体部;11、空心囊体;12、连接通孔;13、管路嵌入口 ;14、连接部;15、阻尼材料填充孔;2、固定连接结构;21、外环;22、内衬;23、连接件;3、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可以参照附图图1?图4以及文字内容理解本技术的内容以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点。下文通过附图以及列举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路减振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本体部(1),所述减振本体部(1)为至少两个弹性材料制成的空心囊体(11)或至少两个固体形态的阻尼材料制成的实心球体连接而成,且所述减振本体部(1)能套设或缠绕在待减振的管路(3)之外,所述空心囊体(11)内填充有固体形态、液体形态或气体形态的阻尼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俊岭程小勇孟祥海陈亮代钰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