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轮行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90073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1 17:28
一种后轮行走装置,适用于机场集装箱装载机。它包括后轮架、通过轮轴安装在后轮架上的前后走轮、竖直设置在前后走轮之间的油缸;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下端通过球铰方式安装在后轮架中心位置处,油缸的缸筒上端通过连接螺栓安装在车架中部下方。进一步说,所述的油缸的缸筒上端部加工成正方形的法兰,并对称设置着四个连接用的螺纹孔,通过连接螺栓与车架边梁的下底面栓接在一起,以使后轮行走装置与车架相对固定,共同承担来自地面的支撑力和行走摩擦阻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能够实现上、下起降动作,在行走时提高了纵向通过性,在作业工作中起支撑作用,适应路面复杂的坡度状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后轮行走装置,适用于机场集装箱装载机。它包括后轮架、通过轮轴安装在后轮架上的前后走轮、竖直设置在前后走轮之间的油缸;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下端通过球铰方式安装在后轮架中心位置处,油缸的缸筒上端通过连接螺栓安装在车架中部下方。进一步说,所述的油缸的缸筒上端部加工成正方形的法兰,并对称设置着四个连接用的螺纹孔,通过连接螺栓与车架边梁的下底面栓接在一起,以使后轮行走装置与车架相对固定,共同承担来自地面的支撑力和行走摩擦阻力。本技术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能够实现上、下起降动作,在行走时提高了纵向通过性,在作业工作中起支撑作用,适应路面复杂的坡度状况。【专利说明】一种后轮行走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后轮行走装置,具体说是涉及一种在机场集装箱装载机上使用的能大幅提高车辆纵向通过性的后轮行走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机场使用大型宽体货运飞机运输货物的方式被广泛采用,转运和装卸集装箱/集装板的装载机便应运而生。现有的集装箱装载机一般采取两轴线,前轮轴为车辆的驱动轮组,后轮为随动轮的布置方式。前轮轴布置在车架的前侧,或采取双边两个液压马达驱动两侧的轮边减速机,或采用机械通桥结构由一个液压马达带传动轴驱动前轮轴行走,后轮则布置在车架的尾部,通过布置在后轮装置正中间的承载销轴同尾部车架梁直接连接,随动轮分别布置在承载销轴的前后侧,以此来实现装载机行走时的随动。 然而此种后轮结构带来的问题首先是前、后轮间的跨距大,一般能达到9000mm左右,这样在装卸集装箱时会因两支撑点之间的间距过大导致中间车架梁变形下挠而不得不在车架梁中间另设支撑机构,费时费力,并会导致增加车辆自重。其二,由于后轮和车架间采取销轴连接,两后随动轮只能绕销轴进行小角度的摆动,整个后轮装置不具备升降功能,便极大的影响车辆纵向通过性。在遇到2%以上的长纵坡时不得不借助其他设备才能完成爬坡,这就要求在地面建设时得进行特别的修护以便使坡度控制在车辆的使用坡度范围内,无形中增加建设和使用的成本。因自身通过性差就使得装载机移动性变差。无装卸任务时不得不停在廊桥附近,不适宜长距离转移;而停在原地也会对飞机及其他设备的移动空间造成干涉影响,占用停机坪资源也会影响飞机的起飞、降落;若发生故障时直接在原地维修泄露的液压油、机油对机场的地面及跑道会造成油溃污染,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现有集装箱装载机的后轮装置在使用上存在上述各种不足,因此设计一种能提高车辆纵向通过性、适宜长距离移动、结构简单、维修方便、且在升降作业时能起支撑作用的后轮行走装置就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和使用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上、下起降动作,在行走时提高纵向通过性,在作业工作中起支撑作用、结构简单的后轮行走装置。 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技术措施来实现: 本技术的后轮行走装置包括后轮架、通过轮轴安装在后轮架上的前后走轮、竖直设置在前后走轮之间的油缸;所述油缸的下端通过球铰方式安装在后轮架中心位置处,油缸的上端通过固定连接件安装在车架中部下方。 本技术中所述后轮架为整个后轮行走装置的支撑受力主结构件,它包括纵向设置的呈倒置人字形结构左右侧立板、连接在左右侧立板前后端的横隔连接板、以及连接在左右侧立板中部底边的安装底板、设置在安装底板上方的用于连接油缸的球形铰座;所述前后走轮通过轮轴分别安装在由两块侧立板、前后端的横隔连接板以及安装底板分割而成的前后空间内;所述油缸为单作用柱塞缸,活塞杆端为球头形结构,该球头形结构通过连接件与设置在安装底板上方的的球形铰座相结合。 所述后轮架的左右侧立板的内侧壁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撞挡块板。 所述走轮为中空的轮辐式结构,由钢构轮和包覆在钢构轮上的聚氨酯轮组成。 所述轮轴为中间设置有轴肩的阶梯轴,轮轴两端同一面位置加工有与下支撑座顶面相配合的限位平面;所述走轮通过安装在轴肩两侧的圆锥滚子轴承与轮轴相结合;带动轮轴两端从底部装入左右侧立板底边上设置的轮轴安装孔中,通过下支撑座定位以防轮轴转动。 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技术的后轮行走装置布置在车架的中间位置,车辆行走时,后轮油缸的活塞杆伸出,油缸缸筒上端部与车架连接会被往上顶起,活塞杆端部的球头绕球形铰座转动,活塞杆行程顶完就切换至行走状态;作业工作时,靠自重降下活塞杆,活塞杆完全缩回成竖直,车辆的上平面与地面水平则切换成作业状态;所述的后轮行走装置布置在车架的中间位置,减小了前轴和后轴之间的跨距,作为一个独立的支撑点改善车架受力下挠。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1、后轮行走装置的油缸活塞杆端采用万向球头结构,可自动适应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的路面复杂坡度状况,使车辆走行时的受力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2、后轮行走装置设置在车架的中间位置,在减小前轴和后轴跨距的同时,能大幅提高纵向通过性,同时改善车辆作业时的受力。提高车辆的纵向通过性有益于增强车辆的移动性,适合长距离移动且在维修时能快速方便的脱离故障地。 3、后轮行走装置的走轮采用内、外圈双层结构,而不是整体钢构轮,在降低钢构加工成本的同时,外圈采用聚氨酯轮,承载力保持不变且能降低地面和后轮体之间的摩擦力,有益于改善车辆的动力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后轮行走装置在车辆走行时姿态。 图2为本技术的后轮行走装置总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图3的A— A剖视图。 图5为本技术的后轮架结构图。 图6为本技术的走轮图。 图中序号:1-油缸、1.1-活塞杆、1.2-缸筒、1.3-球头形结构、1.4-油缸杆端螺栓、2-连接螺栓、3-油缸上封板、4-后轮架、4.1-横隔连接板、4.2-侧立板、4.3-安装底板、4.4-加强小立板、4.5-球形铰座、4.6-贴板、4.6.1-轮轴安装孔、4.6.2-螺纹孔、4.7-防撞挡块板、5-走轮、5.1-钢构轮、5.1.1-内侧圆筒、5.1.1.1-螺纹孔、5.1.1.2-直径72mm通孔、5.1.2-外侧圆筒、5.1.2.1-梯形凹槽、5.1.3-加强板、5.1.4-内板、5.2-聚氨酯轮、6-下支撑座、7-端盖、7.1-定位止口、8-轮轴、9-圆锥滚子轴承、9.1-内圈、9.2-外圈。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以下将结合实施例(附图)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技术的后轮行走装置包括后轮架4、通过轮轴安装在后轮架4上的前后走轮5、竖直设置在前后走轮5之间的油缸I ;所述油缸I的活塞杆1.1下端通过球铰方式安装在后轮架4中心位置处,油缸I的缸筒1.2上端通过连接螺栓2安装在车架中部下方。进一步说,所述的油缸I的缸筒1.2上端部加工成正方形的法兰,并对称设置着四个连接用的螺纹孔,通过连接螺栓2与车架边梁的下底面栓接在一起,以使后轮行走装置与车架相对固定,共同承担来自地面的支撑力和行走摩擦阻力。 更具体说:如图2、图3、图4所示本技术中所述后轮架4为整个后轮行走装置的支撑受力主结构件,在满足安装和升降要求的同时能大幅提高轮架的受力性能;它包括纵向设置的呈倒置人字形结构左右侧立板4.2、连接在左右侧立板前后端的横隔连接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轮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行走装置包括后轮架(4)、通过轮轴安装在后轮架(4)上的前后走轮(5)、竖直设置在前后走轮(5)之间的油缸(1);所述油缸(1)的下端通过球铰方式安装在后轮架(4)中心位置处,油缸(1)的上端通过固定连接件安装在车架中部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利君韩朋飞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