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77845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8 13:42
本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导柱上球头和下球头,所述上模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模板、上垫板和上固定板;所述下模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模板、下垫板和下固定板,所述导柱与上模板滑动连接,还包括定位柱、上调节板、下调节板和多个弹性下料结构,所述定位柱连接在上固定板底部中央,所述上调节板外套在定位柱上,所述弹性下料结构与上调节板上表面相抵,所述上球头安装在上固定板上,且上球头下端伸出上调节板;所述下调节板与下固定板连接,所述下球头安装在下固定板上,且下球头上端伸出下调节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能延长球头使用时间,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专门适用于特殊工件的镗床或钻床或镗钻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
技术介绍
汽车轮辐是保护汽车车轮的轮圈、辐条的装置,是车轮上连接轮辋和轮毂的部分,通常是一对圆形罩板,罩板的直径大小和轮圈的直径大小相接近,罩板的中央有大于车轮转动轴的孔,在罩板接近边缘的周向均布有多个球窝孔,轮辐通常是采用螺栓和球形螺母将轮辐与轮辋连接、螺栓穿过球窝孔,且球形螺母与球窝孔配合。轮辐边缘的球窝孔通常是采用挤孔模具挤出,挤孔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模板、上垫板和上固定板,上固定板上固定连接多个上球头,下模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模板、下垫板和下固定板,下固定板上固定连接多个分别与上固定板多个上球头正对的下球头,目前使用的轮辐挤球窝孔模具中球头固定安装在固定板中,模具在装配完成后就限制了球头外漏直径的大小,由于球头在挤压轮辐边缘形成球窝孔的过程中,球头与轮辐的相对摩擦非常剧烈,所以磨损较快,当模具的球头部分磨损后,球头外露径的大小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时,球头就只能报废,制造成本较高,而且更换球头较频繁,影响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延长球头使用时间,降低制造成本的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导柱上球头和下球头,所述上模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模板、上垫板和上固定板;所述下模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模板、下垫板和下固定板,所述导柱与上模板滑动连接,还包括定位柱、上调节板、下调节板和多个弹性下料结构,所述定位柱连接在上固定板底部中央,所述上调节板外套在定位柱上,所述弹性下料结构与上调节板上表面相抵,所述上球头安装在上固定板上,且上球头下端伸出上调节板;所述下调节板与下固定板连接,所述下球头安装在下固定板上,且下球头上端伸出下调节板。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由于上球头安装在上固定板上,且上球头下端伸出上调节板,下调节板与下固定板连接,下球头安装在下固定板上,且下球头上端伸出下调节板,上球头是从上调节板伸出,下球头是从下调节板伸出,所以当上球头或下球头部分磨损后,球头外漏直径的大小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时,相应地更换上厚度相对较薄的上调节板或下调节板,使上球头或下球头外漏直径的大小满足工艺要求,这样就能延长球头使用时间,从而降低制造的成本。进一步,所述定位柱下端设有轴肩,所述上调节板上设有能配合支承在轴肩上的台肩。弹性下料结构与上调节板上表面相抵,所以在上调节板未接触到轮福时,弹性下料结构会在上调节板上施力,从而使上调节板沿定位柱轴向滑动,而定位柱下端设有轴肩,上调节板上设有台肩,就能避免上调节板过度下滑。进一步,所述弹性下料结构为聚氨酯胶棒或压簧。聚氨酯胶棒或压簧均能作为下料的动力,是较常规的选择。进一步,所述定位柱通过多个螺栓与上固定板连接。这种方式连接安装和拆卸都比较方便。进一步,所述上模板与导柱滑动连接的部位设有与导柱滑动配合的导套。在挤压球窝孔的过程中,导柱在导套内滑动,对导柱的磨损较小。进一步,所述导套外侧设有环形凸缘,另设有能压紧所述环形凸缘的导套盖板。导套盖板能将导套封闭,防止灰尘或其他杂物进入导套内,影响导柱的正常滑动。进一步,所述导柱下端与下模板螺纹连接,导柱外侧周向设有压紧凸缘,另设有能压紧所述压紧凸缘的导柱盖板。螺纹连接的方式简单,另外导柱盖板将导柱下端螺纹连接部位封闭起来,防止灰尘或其他杂物进入导柱下端连接部分。【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实施例拆开上模后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上模板1、上垫板2、上固定板3、定位柱4、轴肩41、上球头5、下球头6、上调节板7、台肩71、导柱8、下调节板9、下固定板10、下垫板11、下模板12、导套13、环形凸缘131、导套盖板14、导柱盖板15、压紧凸缘16、内六角螺栓17、聚氨酯胶棒18、轮辐19。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导柱8、上球头5和下球头6,上模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模板1、上垫板2和上固定板3,上固定板3和上垫板2通过六个沿上固定板3周向均匀分布的内六角螺栓17连接在上模板I上;下模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模板12、下垫板11和下固定板10,下固定板10和下垫板11通过八个内六角螺栓17连接在下模板12上,导柱8与上模板I滑动连接,还包括定位柱4、上调节板7、下调节板9和聚氨醋胶棒18,聚氨醋胶棒18的直径为54_,自由高度为95_,定位柱4通过六个内六角螺栓17连接在上固定板3底部中央,上调节板7外套在定位柱4上,定位柱4下端设有轴肩41,上调节板7上设有能配合支承在轴肩41上的台肩71,上球头5安装在上固定板3上,上固定板3周向设有等距设有八个上球头5,具体数量根据轮辐19外缘球窝孔的数量确定,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采用八个上球头5,且上球头5伸出上调节板7的长度为4.2?4.205mm,上垫板、上固定板上设有能配合聚氨酯胶棒18插入的多个安装孔,安装孔沿周向均匀分布,聚氨酯胶棒18的数量为多个,本实施例也采用八根聚氨酯胶棒18,每根聚氨酯胶棒18下端与上调节板的上表面相抵;下调节板9通过沿下调节板9周向均匀分布的六个内六角螺栓17与下固定板10连接,下球头6安装在下固定板10上,下固定板10周向设有等距设有多个下球头6,具体数量根据轮辐19外缘球窝孔的数量确定,本实施例采用八个下球头6,八个上球头5与八个下球头6分别正对,下球头6上端伸出下调节板9的长度为4.2 ?4.205mm。上模板I与导柱8滑动连接的部位设有与导柱8滑动配合的导套13。在挤压球窝孔的过程中,导柱8在导套13内滑动,对导柱8的磨损较小。导套13外侧设有环形凸缘131,另设有能压紧环形凸缘131的导套盖板14。导套盖板14能将导套13封闭,防止灰尘或其他杂物进入导套13内,影响导柱8的正常滑动。导柱8下端与下模板12螺纹连接,导柱8外侧周向设有压紧凸缘16,另设有能压紧压紧凸缘16的导柱盖板15。螺纹连接的方式简单,另外导柱盖板15将导柱8下端螺纹连接部位封闭起来,防止灰尘或其他杂物进入导柱8下端连接部分。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将待挤孔的轮辐19扣在下固定板10上,在上调节板7未接触到轮辐19时,聚氨酯胶棒18挤压上调节板7,使上调节板7上的台肩71与定位柱4上的轴肩41相抵;上模板I通过油压机带动,当上模板I在油压机的驱动下向下移动,定位柱4首先伸入轮辐19中央的孔中,将轮辐19进行定位,随后上调节板7与轮辐19接触,上调节板7受轮辐19上表面的挤压,此时聚氨酯胶棒18受压,上调节板7沿导柱8向上滑动,轮辐19在上球头5和下球头6的共同挤压作用下,就能被挤出球窝孔。由于上球头5安装在上固定板3上,且上球头5下端伸出上调节板7,下调节板9与下固定板10连接,下球头6安装在下固定板10上,且下球头6上端伸出下调节板9,上球头5是从上调节板7伸出,下球头6是从下调节板9伸出,所以当上球头5或下球头6部分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导柱、上球头和下球头,所述上模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模板、上垫板和上固定板;所述下模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模板、下垫板和下固定板,所述导柱与上模板滑动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柱、上调节板、下调节板和多个弹性下料结构,所述定位柱连接在上固定板底部中央,所述上调节板外套在定位柱上,所述弹性下料结构与上调节板上表面相抵,所述上球头安装在上固定板上,且上球头的下端伸出上调节板;所述下调节板与下固定板连接,所述下球头安装在下固定板上,且下球头的上端伸出下调节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下端设有轴肩,所述上调节板上设有能配合支承在轴肩上的台肩。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下料结构为聚氨酯胶棒或压簧。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通过多个螺栓与上固定板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与导柱滑动连接的部位设有与导柱滑动配合的导套。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套外侧设有环形凸缘,另设有能压紧所述环形凸缘的导套盖板。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轮辐的挤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下端与下模板螺纹连接,导柱外侧周向设有压紧凸缘,另设有能压紧所述压紧凸缘的导柱盖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岭罗建伟熊吉海蔡黎吴小康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红旗杰勋车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