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线振子自动组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42418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3 0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天线振子自动组装机,包括一机架,机架上设有一转盘,环绕该转盘设有一主体上料机构、一底壳装配装置、一垫片上料机构和一螺钉装配装置,转盘的侧部设有至少一用于放置主体的定位槽,定位槽的底部开设有一通孔,该通孔与主体纵向对齐并可供底壳穿过;转盘由一电机驱动而可绕其纵向中轴转动,使得定位槽能够依次横向移动到第一至四工位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对天线振子进行自动组装,替代了传统的人工组装方式,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通信天线生产用设备,特别是一种天线振子自动组装机
技术介绍
天线振子包括一底壳、一主体和通过一紧固螺钉固定的主体顶端的一垫片,主体的侧部设有凸起的侧框,底壳固定在主体的下部,主体的侧部设有若干凸起的卡块,底壳的顶部设有若干倒钩状的卡钩,该卡钩钩住卡块从而将底壳固定在主体上。目前,天线振子的装配基本都是手工装配,生产效率较低,而且由于连接卡钩和卡块所需的扭矩较大,装配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装配时也容易出错而导致天线振子部件的损坏,手工装配也需要较大的作业场地,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对天线振子进行装配、提高生产效率的天线振子自动组装机。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天线振子自动组装机,包括一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一转盘,机架上环绕该转盘设有一主体上料机构、一底壳装配装置、一垫片上料机构和一螺钉装配装置,其中:转盘上设有至少一用于放置主体的定位槽,定位槽的底部开设有一通孔,该通孔与主体纵向对齐并可供底壳穿过;转盘由一电机驱动而可绕其纵向中轴转动,使得定位槽能够依次横向移动到第一至四工位上;主体上料机构用于将主体放置在位于第一工位上的定位槽内;底壳装配装置包括一底壳上料机构、一旋转机构和一压紧机构,旋转机构包括位于转盘下方的一转台和一基座,转台的顶部开设有一与底壳相匹配的安装槽,该安装槽与位于第二工位上的主体纵向对齐,基座滑动设置在机架上并由一第一旋转气缸推动而可上下移动,转台通过一与其纵向中轴重合的枢接轴枢接在基座上,一横向的第二旋转气缸的两端分别通过一纵向的枢接轴枢接在基座和转台上,且其伸缩方向偏离转台的纵向中轴;底壳上料机构用于将底壳放置在安装槽内;压紧机构设于转盘的上方,包括与第二工位对齐的一压板和用于推动压板纵向移动以将主体压紧在转盘上的一压紧气缸;垫片上料机构用于将垫片放置在位于第三工位上的主体的顶部;螺钉装配装置包括一螺钉上料机构和一电螺丝刀,螺钉上料机构用于将紧固螺钉放置在位于第四工位上的主体的螺孔内,电螺丝刀用于将紧固螺钉拧入螺孔。优选的,所述的定位槽与主体的侧框相匹配。优选的,所述的主体上料机构包括一第一机械爪和至少一第一输送履带,第一输送履带的上方设有两平行于其输送方向的导杆,两导杆的间距与主体上部的宽度相匹配;第一机械爪设置在一第一支架上,第一支架上同时设有用于驱动第一机械爪横向移动的一第一主体气缸和用于驱动第一机械爪纵向移动的一第二主体气缸,第一机械爪用于从第一输送履带的尾部抓取主体并将主体放置在位于第一工位上的定位槽内。优选的,所述的底壳上料机构包括一底壳振动筛和一第二机械爪,底壳振动筛的出口处连接有与底壳相匹配的一第一滑槽,第二机械爪设置在一第二支架上,第二支架上同时设有用于驱动第二机械爪横向移动的一第一底壳气缸和用于驱动第二机械爪纵向移动的一第二底壳气缸,第二机械爪用于从第一滑槽的尾部抓取底壳并将底壳放置在所述转台的安装槽内。优选的,所述的垫片上料机构包括一垫片振动筛和一第三机械爪,垫片振动筛的出口处连接有与垫片相匹配的一第二滑槽,第三机械爪设置在一第三支架上,第三支架上同时设有用于驱动第三机械爪横向移动的一第一垫片气缸和用于驱动第二机械爪纵向移动的一第二垫片气缸,第三机械爪用于从第二滑槽的尾部抓取垫片并将垫片放置在位于第三工位上的主体的顶部。优选的,所述的螺钉装配装置还包括一纵向的第四支架,螺钉上料机构包括一螺钉供料机和一第四机械爪,第四支架上滑动设置有一活动架,该活动架由一第一螺钉气缸推动而可上下移动,第四机械爪滑动设置在活动架上并通过至少一第一弹簧与活动架连接,螺钉供料机用于将紧固螺钉输送至第四机械爪中,第四机械爪中的紧固螺钉与位于第四工位的主体顶部的螺孔纵向对齐;一活动块滑动设置在第四支架上并由一第二螺钉气缸推动而可上下移动,电螺丝刀滑动设置在第四支架上并通过至少一第二弹簧与活动块连接。优选的,还包括一第五工位和一成品回收机构,第五工位位于第四工位之后,成品回收机构包括一第二输送履带和一第五机械爪,第五机械爪设置在一第五支架上,第五支架上同时设有用于驱动第五机械爪横向移动的一第一成品气缸和用于驱动第五机械爪纵向移动的一第二成品气缸,第五机械爪用于从位于第五工位上的定位槽中抓取天线振子的成品并将成品放置在第二输送履带上,第二输送履带用于将成品输送至回收处。优选的,所述定位槽的数量为六个,并周向均匀分布在转盘的外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随着转盘的转动,定位槽依次移动到第一至四工位上,第一工位上的主体上料机构能够将主体放置在定位槽内,第二工位上的底壳装配装置能够将底壳固定在主体的底部,第三工位上的垫片上料机构能够将垫片安装在主体的顶部,第四工位上的螺钉装配装置能够将紧固螺钉拧入主体的螺孔中从而将垫片固定在主体上,如此即可完成对天线振子的自动组装,替代了传统的人工组装方式,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本技术中的旋转机构采用了第二旋转气缸来推动转台转动,从而能够将设置在转台上的底壳旋转固定在主体的底部,该结构具有较大的扭矩,结构巧妙、可靠,相较于传统的手工组装方式,有效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且不易出现误装,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中转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主体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成品回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底壳装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底壳装配装置去除压紧机构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底壳装配装置中的旋转机构的机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中垫片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中螺钉装配装置的机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9,一种天线振子自动组装机,包括一机架10,机架10上设有一转盘20,机架10上环绕该转盘20设有一主体上料机构30、一底壳装配装置40、一垫片上料机构50和一螺钉装配装置60。转盘20的侧部设有至少一用于放置主体的定位槽21,定位槽21的底部开设有一通孔22,该通孔22与主体纵向对齐并可供底壳穿过;转盘20由一电机23驱动而可绕其纵向中轴转动,使得定位槽21能够依次横向移动到第一至四工位上。随着转盘20的转动,定位槽21依次移动到第一至四工位上,第一工位上的主体上料机构30能够将主体放置在定位槽21内,第二工位上的底壳装配装置40能够将底壳固定在主体的底部,第三工位上的垫片上料机构50能够将垫片安装在主体的顶部,第四工位上的螺钉装配装置60能够将紧固螺钉拧入主体的螺孔中从而将垫片固定在主体上,如此即可完成对天线振子的自动组装,替代了传统的人工组装方式,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主体上料机构30用于将主体放置在位于第一工位的定位槽21内,所述的主体上料机构30包括一第一机械爪31和至少一第一输送履带32,第一输送履带32的上方设有两平行于其输送方向的导杆33,两导杆33的间距与主体上部的宽度相匹配;第一机械爪31设置在一第一支架34上,第一支架34上同时设有用于驱动第一机械爪31横向移动的一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天线振子自动组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架(10)和设置在机架(10)上的一转盘(20),机架(10)上环绕该转盘(20)设有一主体上料机构(30)、一底壳装配装置(40)、一垫片上料机构(50)和一螺钉装配装置(60),其中:转盘(20)上设有至少一用于放置主体的定位槽(21),定位槽(21)的底部开设有一通孔(22),该通孔(22)与主体纵向对齐并可供底壳穿过;转盘(20)由一电机(23)驱动而可绕其纵向中轴转动,使得定位槽(21)能够依次横向移动到第一至四工位上;主体上料机构(30)用于将主体放置在位于第一工位上的定位槽(21)内;底壳装配装置(40)包括一底壳上料机构(41)、一旋转机构(42)和一压紧机构(43),旋转机构(42)包括位于转盘(20)下方的一转台(421)和一基座(422),转台(421)的顶部开设有一与底壳相匹配的安装槽(4211),该安装槽(4211)与位于第二工位上的主体纵向对齐,基座(422)滑动设置在机架(10)上并由一第一旋转气缸(423)推动而可上下移动,转台(421)通过一与其纵向中轴重合的枢接轴枢接在基座(422)上,一横向的第二旋转气缸(424)的两端分别通过一纵向的枢接轴枢接在基座(422)和转台(421)上,且其伸缩方向偏离转台(421)的纵向中轴;底壳上料机构(41)用于将底壳放置在安装槽(4211)内;压紧机构(43)设于转盘(20)的上方,包括与第二工位对齐的一压板(431)和用于推动压板(431)纵向移动以将主体压紧在转盘(20)上的一压紧气缸(432);垫片上料机构(50)用于将垫片放置在位于第三工位上的主体的顶部;螺钉装配装置(60)包括一螺钉上料机构(61)和一电螺丝刀(62),螺钉上料机构(61)用于将紧固螺钉放置在位于第四工位上的主体的螺孔内,电螺丝刀(62)用于将紧固螺钉拧入螺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炎坤李国福张德宝张松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金弘达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