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段式空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031166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0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节段式空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设置分段式具有注液腔体的钢筋笼体,将数个所述钢筋笼体同轴线的依次下放安装至施工现场的桩孔内,每一段钢筋笼体的上端下放至所述桩孔的孔口位置时,向该段钢筋笼体的注液腔体内注入液体并与相邻的上段钢筋笼体连接,如此重复,直至全部钢筋笼体下放至所述桩孔,形成接成一体的钢筋笼桩,然后向桩孔内的所述钢筋笼桩浇筑混凝土,形成灌注桩。本发明专利技术减小桩身自重,在达到相同竖向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可减小桩体长度或直径,降低工程造价和灌注桩成孔费用,减少弃土和泥浆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段式空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节段式空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混凝土灌注桩具有单桩承载力大、桩长和桩径设计灵活、施工受环境限制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土木工程,如楼房、桥梁、码头等。但在应用过程中,灌注桩存在以下不足,如:(1)桩体自重过大,损失一部分竖向承载能力;(2)在保证灌注桩安全系数的前提下,桩体的实际使用压应力远小于其设计时抗压强度设计值,以至于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用量过多,造成材料浪费;(3)施工中产生弃土和泥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满足桩基础各项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的同时,减小桩身自重和灌注桩混凝土用量的节段式空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节段式空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设置分段式具有注液腔体的钢筋笼体,将数个所述钢筋笼体同轴线的依次下放安装至施工现场的桩孔内,每一段钢筋笼体的上端下放至所述桩孔的孔口位置时,向该段钢筋笼体的注液腔体内注入液体并与相邻的上段钢筋笼体连接,如此重复,直至全部钢筋笼体下放至所述桩孔,形成接成一体的钢筋笼桩,然后向桩孔内的所述钢筋笼桩浇筑混凝土,形成灌注桩。进一步地,所述钢筋笼体包括钢筋笼、注液腔体、固定环和固定绳,注液腔体通过固定环和固定绳固定在钢筋笼内。进一步地,所述钢筋笼包括主筋和箍筋,若干所述主筋围成一圆柱状的笼体,所述箍筋环绕设置在该笼体上。进一步地,所述注液腔体与钢筋笼同轴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注液腔体为上下两端为球面的圆柱体,且上端球面上设有注入口。进一步地,所述注液腔体外圆周面上设有凹槽。进一步地,所述注入口上连接有阀。进一步地,所述阀包括连接管和弹性管,所述弹性管的上管口与连接管的下管口密封连接,所述连接管密封设置在注入口上。进一步地,所述注液腔体内注入的液体为水。本专利技术利用注液腔体代替部分混凝土,在满足桩基础各项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的同时,又节约灌注桩混凝土用量。由此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减小桩身自重,该减小量可用于承担上部荷载,在达到相同竖向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可减小桩体长度或直径,降低工程造价和灌注桩成孔费用,减少弃土和泥浆排放,节能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桩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注液腔体;2、阀;3、固定环;4、固定绳;5、灌注桩;6、钢筋笼;11、凹槽;61、主筋;62、箍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一种节段式空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是设置分段式具有注液腔体1的钢筋笼体,将数个钢筋笼体同轴线的依次下放安装至施工现场的桩孔内,当第一段钢筋笼体的上端口下放至施工现场桩孔的孔口位置时,向第一段钢筋笼体的注液腔体1内注入液体,并将第二段钢筋笼体的下端口与第一段钢筋笼体的上端口固定连接,接着下放第二段钢筋笼体至第二段钢筋笼体的上端口至桩孔的孔口位置时,向第二段钢筋笼体的注液腔体1内注入液体,如此重复第二段钢筋笼体的施工过程安装余下的钢筋笼体,直至余下的钢筋笼体填充完整桩孔并形成钢筋笼桩,然后向桩孔内的钢筋笼桩浇筑混凝土,直至混凝土完全覆盖钢筋笼桩,形成灌注桩5。本专利技术中钢筋笼体包括钢筋笼6、注液腔体1、固定环3和固定绳4,固定环3和固定绳4分别固定连接在注液腔体1的上下两端,注液腔体1通过固定环3和固定绳4固定在钢筋笼6内,且注液腔体1与钢筋笼6同轴设置。本专利技术中的钢筋笼6包括主筋61和箍筋62,若干根主筋61围成一圆柱状的笼体,箍筋62环绕设置在该笼体上,注液腔体1通过固定环3和固定绳4固定连接在钢筋笼6的主筋61上。注液腔体1为上下两端为球面的圆柱体,且上侧球面上设有注入口,注入口上连接有阀2,通过外接水管向注液腔体1内注水。在注液腔体1内水注满后,抽离外接水管,关闭将阀2,使得注液腔体1内的液体不外漏。本专利技术为增加注液腔体与注液腔体周围混凝土的摩擦力,在注液腔体1的外圆周面上分层设有若干凹槽11。本专利技术中的注液腔体1灌满水的作用一方面增加抗压性能,另一方面减小浮力,防止带动钢筋笼6在桩孔内上浮,以及防止拉断系环3和系绳4,因此,注液腔体1安装位置和数量应事先核算,已保证钢筋笼6的重量加其与混凝土的摩擦力之和大于注液腔体1在流态混凝土中的浮力,并有一定的安全富余。注液腔体1两端为球面,以提高注液腔体1的抗压性能。注液腔体1的侧面凹槽11以增加注液腔体1与周围混凝土的摩擦力,抑制注液腔体1上浮,并减小系环3和系绳4的拉力。注液腔体1的尺度根据灌注桩5、混泥土导管尺度、灌注桩5力学要求、以及制作、运输、安装等工艺确定。注液腔体1为一容器体,该容器体可用高分子聚合材料,如PVC、尼龙等制成,也可在制作时内部灌注发泡体代替现场灌水,从而提高安装效率,但要保证系环3和系绳4的强度,并核算防止上浮的安全性。钢筋笼6及注液腔体1安装完成后,采用双导管或三导管方式进行混凝土灌注,要求导管避开系绳4沿钢筋笼6和注液腔体1之间空隙下放,并沿圆周均匀布置,灌注过程中应同步升降。混凝土灌注工艺要求与常规灌注桩相同。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节段式空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段式空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分段式具有注液腔体(1)的钢筋笼体,将数个所述钢筋笼体同轴线的依次下放安装至施工现场的桩孔内,每一段钢筋笼体的上端下放至所述桩孔的孔口位置时,向该段钢筋笼体的注液腔体(1)内注入液体并与相邻的上段钢筋笼体连接,如此重复,直至全部钢筋笼体下放至所述桩孔,形成接成一体的钢筋笼桩,然后向桩孔内的所述钢筋笼桩浇筑混凝土,形成灌注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段式空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分段式具有注液腔体(1)的钢筋笼体,将数个所述钢筋笼体同轴线的依次下放安装至施工现场的桩孔内,每一段钢筋笼体的上端下放至所述桩孔的孔口位置时,向该段钢筋笼体的注液腔体(1)内注入液体并与相邻的上段钢筋笼体连接,如此重复,直至全部钢筋笼体下放至所述桩孔,形成接成一体的钢筋笼桩,然后向桩孔内的所述钢筋笼桩浇筑混凝土,形成灌注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段式空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体包括钢筋笼(6)、注液腔体(1)、固定环(3)和固定绳(4),注液腔体(1)通过固定环(3)和固定绳(4)固定在钢筋笼(6)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段式空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栓李旭
申请(专利权)人: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