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施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37017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4 14: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灌注桩施工装置,其中,灌注桩施工装置由多节导管套接形成,导管为刚性中空管柱状结构;第N节导管上端内侧具有与第N节导管连接的上挡圈,且该上挡圈的内径小于第N节导管的内径,该上挡圈的内径和套接于第N节导管内的第N‑1节导管的外径相同;第N节导管下端外侧具有与第N节导管连接的下挡圈,且该下挡圈的外径大于第N节导管的外径,该下挡圈的外径和套接在第N节导管外的第N+1节导管的内径相同;第N+1节导管的外径大于第N节导管的外径,第N节导管的上挡圈套压在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的上部;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钻孔灌注桩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易发生断桩,补救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桩基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灌注桩施工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筑越来越高,公路桥梁越修越远,对基础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钻孔灌注桩广泛应用于建筑、土木以及交通工程中,在桩基工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钻孔灌注桩施工包括钻孔、清孔、安放钢筋笼、浇注混凝土。但是相关技术中的钻孔灌注桩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易发生断桩,而且断桩后补救措施成本高,甚至废桩。一般发生断桩的原因包括:1、导管埋管深度出错,导管拔出时脱离混凝土面,形成夹泥层;2、导管卡住致强力拔管,使泥浆混入混凝土中;3、导管接头产生渗漏,泥浆进入;4、混凝土供应中断,不能连续浇注,造成堵管。桩底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沉渣,使桩端的承载力降低。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钻孔灌注桩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易发生断桩,且断桩后补救措施成本高,甚至废桩等问题,还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灌注桩施工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钻孔灌注桩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易发生断桩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灌注桩施工装置,包括由多节导管套接在一起的导管串,其中,所述导管为刚性的中空管柱状结构;第N节导管上端内侧具有上挡圈,其中,所述上挡圈与所述第N节导管连接,并且所述上挡圈的内径小于所述第N节导管的内径,所述上挡圈的内径和套接于所述第N节导管内的第N-1节导管的外径相同;所述第N节导管下端外侧具有下挡圈,其中,所述下挡圈与所述第N节导管连接,并且所述下挡圈的外径大于所述第N节导管的外径,所述下挡圈的外径和套接在所述第N节导管外的第N+1节导管的内径相同;所述第N+1节导管的外径大于所述第N节导管的外径,所述第N节导管的上挡圈和所述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扣接,所述第N节导管的上挡圈套压在所述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的上部;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可选地,第M节导管的上挡圈和第M-1节导管的下挡圈扣接的部位安装有垫圈,其中,M为小于或者等于N的自然数。可选地,所述导管串中的每节导管的下挡圈的外圆周面上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安装所述垫圈。可选地,形成导管串后,在所述导管串中的最下一节导管的下挡圈内侧连接多个突出的挡块,所述挡块向所述最下一节导管的内侧突出,所述导管串的轴心到所述挡块的突出部分的末端的距离小于最上一节导管的下挡圈的外径。可选地,所述导管串中的最下一节导管的上挡圈外侧均匀固定有多个悬吊部件,所述悬吊部件用于悬吊所述最下一节导管。通过本技术,采用灌注桩施工装置,包括由多节导管套接在一起的导管串,其中,导管为刚性的中空管柱状结构;第N节导管上端内侧具有上挡圈,其中,该上挡圈与第N节导管连接,并且该上挡圈的内径小于第N节导管的内径,该上挡圈的内径和套接于第N节导管内的第N-1节导管的外径相同;第N节导管下端外侧具有下挡圈,其中,该下挡圈与第N节导管连接,并且该下挡圈的外径大于第N节导管的外径,该下挡圈的外径和套接在第N节导管外的第N+1节导管的内径相同;第N+1节导管的外径大于第N节导管的外径,第N节导管的上挡圈和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扣接,第N节导管的上挡圈套压在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的上部;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能够缩短导管拔出时间,使混凝土达到连续浇注,能有效减少断桩出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钻孔灌注桩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易发生断桩,且断桩后补救措施成本高,甚至废桩等问题。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下面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灌注桩施工装置的剖面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灌注桩施工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灌注桩施工装置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所述的灌注桩施工装置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或其组合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附图未按比例画出,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灌注桩施工装置,如图1所示的灌注桩施工装置,包括由多节导管套接在一起的导管串;其中,导管为刚性的中空管柱状结构;第N节导管上端内侧具有上挡圈,其中,该上挡圈101与第N节导管连接,并且该上挡圈101的内径小于第N节导管的内径,该上挡圈101的内径和套接于第N节导管内的第N-1节导管的外径相同;该第N节导管下端外侧具有下挡圈103,其中,该下挡圈103与第N节导管连接,并且该下挡圈103的外径大于第N节导管的外径,该下挡圈103的外径和套接在第N节导管外的第N+1节导管的内径相同;第N+1节导管的外径大于第N节导管的外径,第N节导管的上挡圈101和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103扣接,第N节导管的上挡圈101套压在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103的上部;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通过上述灌注桩施工装置,采用刚性导管,可以减少管柱在施工中的径向窜动和弯曲。采用第N节导管的上挡圈101和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103扣接的形式将第N节导管和第N-1节导管套接,依次将多节导管套接成导管串,既能够减少连接导管时间,又能够缩短导管拔出时间,使混凝土能够连续浇注,进而有效的减少断桩现象。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M节导管的上挡圈101和第M-1节导管的下挡圈103扣接的部位安装有密封用垫圈102,其中,M为小于或者等于N的自然数。可以阻止泥浆进入导管内,也可以防止混凝土渗出导管。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导管串中的每节导管的下挡圈103的外圆周面上具有凹槽,凹槽用于安装垫圈102,防止垫圈102窜动。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形成导管串后,在该导管串中的最下一节导管的下挡圈103内侧连接多个突出的挡块,该挡块向最下一节导管的内侧突出,导管串的轴心到该挡块的突出部分的末端的距离小于最上一节导管的下挡圈103的外径。使得在提拉最下面第N节导管时,当第N节导管的挡块接触到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后,第N节导管带动第N-1节导管向上移动,由此,最下一节导管可以利用该挡块将各节导管提升到灌注桩孔口的位置。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导管串中的最下一节导管的上挡圈101外侧均匀固定有多个悬吊部件,该悬吊部件用于悬吊最下一节导管。利用该悬吊部件,可将最下一节导管向上提拉。如图2所示,灌注桩施工装置包括由多节导管3套接而成的导管串。该导管串中的每节导管3由悬吊装置1悬吊在操作平台2上。如图3所示的灌注桩施工装置的剖面图,该灌注桩施工装置包括2~3根或多根刚性导管连接而成,由上到下依次编号,导管之间相互套接。每个导管端部内侧有小于导管直径的挡圈,尾部外侧有大于导管直径的挡圈。由上到下导管的直径逐渐变大,上面导管的尾部挡圈外径和下面导管内径相符,上面导管直径和下面导管端部挡圈内径相符。导管按照直径大小由大到小依次套接,上面导管尾部和下面导管端部由于挡圈相互卡扣,卡扣处设有挡圈。导管套接后,在最下一节导管的下挡圈内侧连接多个挡块,最下一节导管的上挡圈外侧均匀固定有多个挂环。综上所述,通过本技术的灌注桩施工装置,实现了以下技术效果:1.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的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提拉、拆卸导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灌注桩施工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灌注桩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节导管套接在一起的导管串,其中,所述导管为刚性的中空管柱状结构;第N节导管上端内侧具有上挡圈,其中,所述上挡圈与所述第N节导管连接,并且所述上挡圈的内径小于所述第N节导管的内径,所述上挡圈的内径和套接于所述第N节导管内的第N‑1节导管的外径相同;所述第N节导管下端外侧具有下挡圈,其中,所述下挡圈与所述第N节导管连接,并且所述下挡圈的外径大于所述第N节导管的外径,所述下挡圈的外径和套接在所述第N节导管外的第N+1节导管的内径相同;所述第N+1节导管的外径大于所述第N节导管的外径,所述第N节导管的上挡圈和所述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扣接,所述第N节导管的上挡圈套压在所述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的上部;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注桩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节导管套接在一起的导管串,其中,所述导管为刚性的中空管柱状结构;第N节导管上端内侧具有上挡圈,其中,所述上挡圈与所述第N节导管连接,并且所述上挡圈的内径小于所述第N节导管的内径,所述上挡圈的内径和套接于所述第N节导管内的第N-1节导管的外径相同;所述第N节导管下端外侧具有下挡圈,其中,所述下挡圈与所述第N节导管连接,并且所述下挡圈的外径大于所述第N节导管的外径,所述下挡圈的外径和套接在所述第N节导管外的第N+1节导管的内径相同;所述第N+1节导管的外径大于所述第N节导管的外径,所述第N节导管的上挡圈和所述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扣接,所述第N节导管的上挡圈套压在所述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的上部;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禄苗苗肖剑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冶北京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