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极明专利>正文

人力车辆液压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0830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人力车辆液压驱动装置,属于人力交通工具及液压机械制造技术领域。本装置以油缸为液压原动机,驱动液压马达向外输出扭矩,从而实现了以线性或近似线性的踏动方式驱动车辆行进之目的。与普通链条式及现有液压式驱动机构相比,本装置不仅结构更为紧凑,更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输出扭矩及转速,同时还特别便于加装在躺靠式低重心人力车上,提高驱动效率。(*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作为人力交通工具或其它简单机械的驱动装置的液压机构,属于人力交通工具及液压机械制造
在改善目前的传统人力交通工具的努力中,研究者普遍推崇躺靠式人力车辆。但是,目前所能采用的驱动装置主要是人们最为熟悉的链条式,也有个别较新的驱动方式设计采用了液压机构,(如CN87209033或CN87209098专利申请内容所揭示)。由于上述这些驱动装置或结构较为复杂,或在实现驱动时运动空间较大,因而加装于躺靠式人力车辆上后会出现一些结构上的难点。比如为避免运动中的脚踏板与通常作转向轮用的前轮相碰,不得不使车体结构趋于松散而损失方便性和紧凑性,或不得不挤压前、后轮的轮间距而使整车稳定性降低,同时也损失了前后轮载荷分布的合理性。此外,采用上述驱动机构在驱动时难免抬脚过高而影响呈靠坐姿式的驾驶者的视线。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迥转式原动方式(即驾驶者双脚掌作圆周运动)有零力臂死点,并且有低效传动区限(高效率传动区限仅占约50%的有效行程)所以在驱动效率和省力等方面还均有待改进。为了克服现有驱动装置上述各方面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线性原动方式(驾驶者双脚交替作直线运动或近似直线运动),因而特别适用于躺靠式人力车辆,同时又提高了平均输出扭矩及转速的新型驱动机构。这种人力车辆液压驱动装置,包括脚踏板(8,9)、油缸组(1,2)、换向阀(3)或单向阀组(24、25、26、27)、液压马达(4)及有关轴助部件,其特征在于a)由脚板(8,9)与油缸组(1,2)构成液压原动机构,b)上述原动机构经常规液压联接方式与由一只换向阀(3)或一组单向阀(24、25、26、27)构成的液压换向机构相联,然后c)又与由液压马达(4)及车辆主动轮轴构成的液压执行机构相联接从而形成一完整的液压回路,d)油缸(1,2)的进/出油口分别经耐压油管及接头等辅助部件与换向阀(3)的进出油口(A,B)相联,而换向阀(3)的出油口(P)与油马达(4)的进油口相联,同时,油马达(4)的出油口又与换向阀(3)的进油口(O)相联,从而形成回路,或者,e)油缸(1,2)的进/出油口也可经耐压油管及接头等辅助部件分别都与呈相反方向的两只单向阀(24,26)及(25,27)呈“T”型联接,其中,通路方向的单向阀(24,25)又同时与油马达(4)的进油口相联,而断路方向的单向阀(26,27)则同时又与油马达(4)的出油口相联,f)油马达(4)出油口外有一分支油路与制动机(19)上的小制动油缸组(5)的进油口相联,形成刹掣油路。上述脚踏板(8,9)与油缸组(1,2)构成液压原动机构的最佳联接方式为驱动脚踏板直接与油缸活(柱)塞杆端部相联,或者通过杠杆等中间机构间接与油缸活(柱)塞杆相联。上述液压马达(1)与车辆主动轮轴构成执行机构的最佳联接方式为油马达输出轴直接与车辆主动轮轴相联。上述液压马达(1)与车辆主动轮轴构成执行机构的按方式也可油马达(4)的输出轴通过链条或皮带机构间接与车辆主动轮轴相联。换言之,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作原动机用的两只油缸、一个二位四通换向阀、一个可向外输出扭矩的液压马达(油马达)、以及部分油管、液压油及各种接头、密封件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液压驱动装置。此外还可联接几个小制动油缸到平常处于低压态的油路上形成制动机构。工作时,驾驶者的脚蹬力直接作用于油缸活塞(或柱塞)杆上,或通过杠杆等机构作用其上,从而在一部份油管中产生压力油,经过换向阀后持续驱动油马达作单向的旋转运动,并对外作功。从其功效方面来看,本技术有如下几个特点(1)在相同的蹬踏条件下(即蹬踏的力量,幅度及频率均相等或相当时),该装置能向人力车辆提供等同于普通链轮式变速传动方式最低速档(最省力,输出力矩最大)的输出力矩;同时,又提供比上述链轮驱动机构最高速档更高的输出转速(在油缸单行程为34.5cm时,其传动比可相当于8/48,而普通变速车最高速传动此一般仅为14/48)。也就是说,这种驱动装置既可省力,又提高了速度,因而对该机构而言,变速设计是不必要的,这使驾驶更为简单、舒适。(2)线性(直接驱动油缸)或近似线性(通过杠杆等增力机构后再驱动油缸)的原动方式运动空间较小,克服了前述躺靠式人力车辆在结构上的几个难点,且使驾驶者在骑行姿式重心较低时也能获得较好的视线。(3)在线性或近似线性的100%有效行程上均为高效率传动区限,这避免了传统的迥转式原动驱动方式脉动大、有零力臂死点、高效传动区限占整个有效传动区限比例较低因而总的驱动效率较低的缺点。本技术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因而基本上实现了其专利技术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液压系统图。图2为本技术装在躺坐式二轮自行车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装在二轮以上躺坐式双人人力车辆上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装在二轮以上躺坐式双人人力车辆个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俯视图。图5为一个避免使用换向阀的简化方案的液压系统图。以下结合附图在实施例中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是由在这里作原动机用的油缸(1)、(2)二位四通换向阀(3)、油马达(4)、小制动油缸组(5)及有关的液压油、油管及接头等构成。油缸(1)的进/出油口通过耐压油管及接头与二位四通换向阀(3)的进/出油口(A)相联;换向阀(3)的出油口(P)通过油管及接头与油马达(4)的进油口相联;油马达(4)的出油口通过油管及接头与换向阀(3)的进油口(O)相联;换向阀(3)的进/出油口(B)通过油管及接头与油缸(2)的进/出油口相联。制动油缸组(5)的进油管与自油马达(4)出油口与换向阀(3)进油口(O)之间的平常处于低压态的油管相接。其工作原理为在驾驶者左脚蹬踏力F的作用下,油缸(1)将压力油经换向阀(3)压入油马达(4)中,驱动其向外输出扭矩M;驾驶者右脚蹬踏力作用于油缸(2)时,换向阀(3)通过液动或机械或电磁方式控制换向,使压力油仍旧以与左脚驱动时相同的流向压入油马达(4),从而不改变液压马达的输出力矩方向,使驱动过程得以连续进行。如此双脚交替以直线或接近直线的轨迹踏动,即可使油马达不停旋转而向外输出力矩,该力矩可通过链轮、链条或直接作用于车辆主动轮上而达到驱动车辆行进的目的。需要刹掣时,只需将双脚同时用力蹬踏,即可使平常处于低压态的油马达出油回路中的油压突然增高,并推动与之相联的小制动油缸组(5),从而驱使制动机械达到制动目的。作车身结构用的部份管件、空心轴等还可考虑兼作油管使用,以简化结构,节省材料。实施例2如图2所示,左、右两个作原动机用的油缸(1)、(2)(图中为活塞式,也可选用柱塞式)并排固定于二轮自行车作转向轮用的前轮上方;左、右脚踏板(9)、(8)分别直接与左、右油缸(1)、(2)的活塞杆相连。带靠背的座位(7)固定于主梁上使驾驶者坐在上面后双脚可自然置于两个脚踏板上,左右油缸(1)、(2)的进/出油口经耐压油管(6)及接头等,分别与换向阀(3)的进/出油口相联;换向阀(3)的出油口经耐压油管及接头等与齿轮油马达(4)(也可选用别种形式的油马达)的进油口相联,而换向阀(3)的进油口则通过油管及接头与齿轮油马达(4)的出油口相联。在本实施例中,换向阀(3)是液压控制的。从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力车辆液压驱动装置,包括脚踏板(8,9)、油缸组(1,2)、换向阀(3)或单向阀组(24、25、26、27)、液压马达(4)及有关轴助部件,其特征在于:a)由脚板(8,9)与油缸组(1,2)构成液压原动机构;b)上述原动机构经常规液压联接方式与由一只换向阀(3)或一组单向阀(24、25、26、27)构成的液压换向机构相联,c)又与由液压马达(4)及车辆主动轮轴构成的液压执行机构相联接从而形成一完整的液压回路;d)油缸(1,2)的进/出油口分别经耐压油管及接头等辅助部件与换向阀(3)的进/出油口(A,B)相联,而换向阀(3)的出油口(P)与油马达(4)的进油口相联,同时,油马达(4)的出油口又与换向阀(3)的进油口(O)相联,从而形成回路;e)油缸(1,2)的进/出油口也可经耐压油管及接头等辅助部件分别都与呈相反方向的两只单向阀(24,26)及(25,27)呈“T”型联接,其中,通路方向的单向阀(24,25)又同时与油马达(4)的进油口相联,而断路方向的单向阀(26,27)则同时又与油马达(4)的出油口相联;f)油马达(4)出油口外有一分支油路与制动机(19)上的小制动油缸组(5)的进油口相联,形成刹制油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极明
申请(专利权)人:李极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