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丛相江专利>正文

陆地水平运动重力推进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0090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一种陆地水平运动重力推进器,由重力承受面、前后活动臂及滑动轮、传动链条、驱动齿轮等组成。前活动臂与承受面前进方向呈锐角,传动链条一端连接在活动臂上、中间段与对应驱动齿轮相啮合、另一端与一个相对于该活动臂的固定处相连接。其工作原理是:当承受面负有重力后即分解到前后活动臂上,于是链条给齿轮施以向前转动的力矩、带动各滑动轮向前转动。(*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陆地水平运动重力推进器,包括有重力承受面、两组活动臂及滑动轮,施于承受面上的重力作为能源可驱动该装置沿设定的水平单向前进。在现实中,具有多种靠人体重力为能源而进行陆地水平运动的装置,如旱冰鞋具有重力承受面、两组活动臂及滑动轮,每个活动臂的一端与重力承受面底面以轴承相连接、另一端与滑动轮以轴承相连接。但在具体结构的有效性、合理性上仍可进一步探讨。本技术目的在于对现有技术作进一步改进,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重力向水平行进方向推力的转换效率高的一种陆地水平运动重力推进器。本技术基本实现方案如下与现有技术相同,也包括重力承受面、两组活动臂及滑动轮,每个活动臂的一端与滑动轮以轴承相连接、另一端与重力承受面底面以轴承相连接,所不同的是,前活动臂杆无论在静态或动态皆与承受面的前进方向夹呈锐角,而后活动臂与承受面的前进的反向夹垂直角或锐角。每个活动臂上都固定连接着一根传动链条的一端、链条另一端通过一个伸缩弹簧与另一个相对固定处固定连接,与前活动臂相连的链条中间段与对应的驱动齿轮上缘相啮合、与后活动臂相连的链条中间段与对应的驱动齿轮下缘相啮合。本技术的进一步实现方案是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在前、后活动臂之间的重力承受面底面上装有一个垂直于承受面的支架,该支架为所有传动链条的共同固定处,其下端装有一个支撑轮、与该轮同轴固定装着一组与前、后活动臂个数对应的驱动齿轮。在该方案中,亦可与驱动齿轮相对应、在支架上装上一组变速齿轮。本技术亦可这样实现在基本技术方案基础上,前、后活动臂一一对应地将自己的驱动齿轮装在对方的滑动轮轮轴上,相互以对方作为自己传动链条的另一端固定处。本技术优点在于只要单纯向承受面施一垂直力,其结构即可将该力转换为推动装置沿水平单向前进的能源,所以使用该装置的操作者在将传动物重力置于其上、再施以拉力或推力时,会有事倍功半之效果。基于本技术原理,可制成各种旱冰鞋一类体育器材、病残人轮椅车、小拖车等用以承载重力而沿水平方向运动的装置。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图1中的结构由重力承受面(踏板)1、两端挡板2、传动链条3及12、中间支架4、前活动臂15、后活动臂5、连接链条的伸缩弹簧6、支撑轮7、驱动齿轮组8、变速齿轮组9、滑动轮11等组成。在本例中,前、后活动臂及中间支架皆各为一个,且支架4略长于前后活动臂15、5静态时的垂线,这样操作者踏在踏板1上时可获得前摆后摇的“冲浪”感受,因此可做陆地冲浪板用。其活动臂的一端以轴承与踏板1底面相连,前臂15与踏板1间夹角α为70°、后臂5与踏板1间夹角β为75°,当踏板1受到重力(即处于动态)时,则两个活动臂将更向两侧张开,α、β两角将变小。前臂15的传动链条3首端10固定在前臂15上。其中间段与对应的变速齿轮9的上缘相啮合、其末端13经过弹簧16固定在支架4上,在动态时,链条3受前臂15向前的水平拉力而向前位移,于是带动与之啮合的齿轮向前进方向转动;后臂5的传动链条12首端17固定在后臂5上、其中间段与对应的变速齿轮9的下缘相啮合、其末端14经过弹簧6固定在支架4上,在动态时,链条12受后臂5向后的水平拉力而向后位移,于是带动与之啮合的齿轮向前进方向转动。踏板1上所受的重力分解在前后两活动臂15、5上的分力分别朝向前、后不同方向,但经过传动机构皆转换成驱动齿轮组8向前转动的力矩、从而带动支撑轮7及前后滑动轮11向前转动。这就是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当所承受重力消失后,活动臂15恢复其静态夹角α=70°,臂5恢复其静态夹角β=75°;传动链条3、12也分别在弹簧16、6的作用下而复位。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若重力恰垂直作用在支架4的中心线上时,由于支架4结构本身就会将全部重力垂直传至地面、无分力作用到前、后臂上,所以此时前、后活动臂就不会张开。但本例中提供的结构是被用作陆地冲浪板,因此在使用时操作者就必然要模仿冲浪动作,两脚分开踏在踏板(重力承受面)1的两端、交替用力。换言之,本例中的结构投入使用时并不会发生重力作用在支架4中心线上的情况。图2中的结构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它由踏板18、前活动臂19、后活动臂20、滑动轮21、前驱动齿轮22、后驱动齿轮23、前轮传动链条24、后轮传动链条25等构成。重力转换、传动机构的原理与上例相同,区别在于前、后活动臂19、20将自己驱动齿轮装在对应的对方滑动轮轮轴上、以对方作为自己传动链条的固定处。当操作人员踏上踏板18后,前后活动臂分别朝外分开,这时后臂20将向后拉动链条25、带动齿轮23向前转动、进而驱动同轴的前滑动轮21向前转动;前臂19将向前拉动链条24、带动齿轮22亦向前转动、进而驱动同轴的后滑动轮21向前转动。该结构可用作旱冰鞋。权利要求1.一种陆地水平运动重力推进器,包括重力承受面、两组活动臂及滑动轮,每个活动臂的一端与重力承受面底面以轴承相连接、另一端与滑动轮以轴承相连接,其特征是前活动臂杆无论在静态或动态皆分别与承受面的前进方向夹呈锐角,而后活动臂与承受面的前进的反向夹垂直角或锐角,每个活动臂上都固定连接着一根传动链条的一端、链条另一端通过一个伸缩弹簧与另一个相对固定处相固定连接、与前活动臂相连的链条中间段与对应的驱动齿轮上缘相啮合、与后活动臂相连的链条中间段与对应的驱动齿轮下缘相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推进器,其特征是在前、后活动臂之间的重力承受面底面上装有一垂直于承受面的支架、该支架为所有传动链条的共同固定处,其下端装有一个支撑轮、与该轮同轴固定装有着一组与前后活动臂个数对应的驱动齿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力推进器,其特征是与驱动齿轮组相对应,在支撑上装有一组高速齿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推进器,其特征是前、后活动臂一一对应地将自己的驱动齿轮装在对方的滑动轮轮轴上,相互以对方作为自己传动链条的另一端固定处。5.根据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重力推进器,其特征是前活动臂与重力承受面的前进方向所夹角为70°。6.根据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重力推进器,其特征是后活动臂与重力承受面的前进的反向所夹角为75°。专利摘要本技术系一种陆地水平运动重力推进器,由重力承受面、前后活动臂及滑动轮、传动链条、驱动齿轮等组成。前活动臂与承受面前进方向呈锐角,传动链条一端连接在活动臂上、中间段与对应驱动齿轮相啮合、另一端与一个相对于该活动臂的固定处相连接。其工作原理是当承受面负有重力后即分解到前后活动臂上,于是链条给齿轮施以向前转动的力矩、带动各滑动轮向前转动。文档编号B62M1/00GK2115964SQ9122545公开日1992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1991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1991年9月19日专利技术者丛相江 申请人:丛相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陆地水平运动重力推进器,包括重力承受面、两组活动臂及滑动轮,每个活动臂的一端与重力承受面底面以轴承相连接、另一端与滑动轮以轴承相连接,其特征是:前活动臂杆无论在静态或动态皆分别与承受面的前进方向夹呈锐角,而后活动臂与承受面的前进的反向夹垂直角或锐角,每个活动臂上都固定连接着一根传动链条的一端、链条另一端通过一个伸缩弹簧与另一个相对固定处相固定连接、与前活动臂相连的链条中间段与对应的驱动齿轮上缘相啮合、与后活动臂相连的链条中间段与对应的驱动齿轮下缘相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丛相江
申请(专利权)人:丛相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