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行走不同半径“8”字形无碳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00362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3 23:43
自动行走不同半径“8”字形无碳小车属于机械传动领域,其特征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行走不同半径“8”字形无碳小车,包括左、右塔轮绕线轮(13、2),左、右车轮(12、1),支架系统(10),大、小滑轮(6、7),万向轮(14),左、右线(5、4),吊钩(8)和重物(9),左塔轮绕线轮(13)与左车轮(12)由左车轴(11)过盈连接,右塔轮绕线轮(2)与右车轮(1)由右车轴(3)过盈连接,支架系统(10)的上顶板(20)内侧固定一对小滑轮(7),减小重物下滑过程中的阻力,支架系统(10)的中架通丝杆(17)安装两个可左右可调整的滑轮,使塔轮绕线轮相应的绕线槽与中架通丝杆(17)上的可调整滑轮共面,左、右线(5、4)一端牵引着吊钩(8),另一端分别通过滑轮缠绕在相应左、右塔轮绕线轮(13、2)的绕线槽上,塔轮上有不同绕线半径槽,通过选择不同绕线槽,实现左、右车轮(12、1)的差速运动,万向轮(14)自动调向,实现不同半径“8”字形行走,该小车结构简单、轻盈,能量转化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传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行走不同半径“8”字形无碳小车
技术介绍
“8”字形无碳小车是一种由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装置,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现有的“8”字形无碳小车均采用后轮驱动、前轮转向的结构,前轮转向机构采用空间或平面连杆机构,这种转向方式的效率不高,转向灵活度不高,小车运动速度过高容易使前轮产生偏移,致使小车越来越偏离理想运动轨迹。自动行走不同半径“8”字形无碳小车,采用挠性的绳传动,具有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远距离传动等优点,结合塔轮绕线轮的差速转向机构,塔轮变速机构结构简单、相对体积小、转向灵活、效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使用挠性传动的绳传动和塔轮绕线轮结构的自动行走不同半径“8”字形无碳小车,具有结构简单、稳定、可操作性强、拆装性好、行走不同半径“ 8 ”字形等优点。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左/右塔轮绕线轮、车轮、支架系统、大/小滑轮、万向轮、左/右线、吊钩和重物,所述左/右塔轮绕线轮分别位于左/右车轮的内侧,所述支架系统是用来固定大/小滑轮,塔轮绕线轮,车轮及万向轮,并且辅助重物运作及绕线。所述的支架系统包括上顶板、中间板、下底板、中架通丝杆、通丝杆和固定块,固定块有三组,第一和第二组固定块分别连接两根较短的通丝杆,第三组固定块连接两根较短的通丝杆和两根较长的通丝杆,第三组的两根较长的通丝杆和另外的一根较长的通丝杆连接下底板、中间板和上顶板,形成导槽辅助重物运动,所述支架系统的零部件采用螺纹连接,可调节性好,车体结构稳定。所述第一、第二组固定块的车轴孔为通孔,内嵌滚动轴承,所述第三组固定块的车轴孔是通孔,嵌入2个滚动轴承,左、右车轴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第二组固定块上车轴孔中的滚动轴承过盈配合,另一端与第三组固定块上车轴孔中相应一侧的一个滚动轴承过盈配合。下底板的前端通过螺栓连接一个灵活自动转向的万向轮,通过拧螺母或者螺栓杆可以调节下底板前端的高度。所述中架通丝杆的前端有四个通孔,均为通丝孔,前端的一对孔连接较长的通丝杆,稍后的一对孔连接较短的通丝杆,所述中架通丝杆左/右侧的大滑轮可以调节到与塔轮绕线轮相应的绕线槽,左/右塔轮绕线轮槽的半径分为四个等级,半径大小随塔轮绕线轮的大端向小端逐级减小,左/右线的一端分别绕在左/右塔轮绕线轮相应的绕线槽上。所述上顶板的外侧有一对大滑轮,内侧有一对小滑轮,所述重物为lKg,吊钩上固定的一对小滑轮与上顶板内侧的一对小定滑轮构成滑轮组。重物挂在吊钩上,上顶板的内侧有一对左/右小滑轮,外侧有一对左/右大滑轮,中架通丝杆的左/右两侧都有一个左/右大滑轮,左/右线是两根单独的线,一端分别固定在上顶板的左/右两侧、绕过吊钩上左/右两侧的小滑轮、上顶板的左/右两侧的小滑轮和大滑轮、中架通丝杆左/右两侧的大定滑轮、最后缠绕在左/右两侧塔轮绕线轮相应的绕线槽上。本技术优点:本技术是采用挠性绳传动和塔轮绕线轮结构,相比于其它常用的机械传动(齿轮、蜗轮蜗杆、连杆机构等),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较稳定、调节灵活等优点,提高传动效率,降低能量损耗。本技术的塔轮变速机构可以通过改变绕线方式从而灵活调节差速运动,使小车可以行走多种轨迹路线。【附图说明】图1是自动行走不同半径“8”字形无碳小车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自动行走不同半径“8”字形无碳小车的塔轮绕线轮示意图。图3是自动行走不同半径“8”字形无碳小车的支架系统示意图。图中:1.右车轮、2.右塔轮绕线轮、3.右车轴、4.右线、5.左线、6.大滑轮、7.小滑轮、8.吊钩、9.重物、10.支架系统、11.左车轴、12.左车轮、13.左塔轮绕线轮、14.万向轮、15.下底板、16.固定块、17.中架通丝杆、18.中间板、19.通丝杆、20.上顶板。【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达成预定的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技术提出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详细说明如下。参见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所述支架系统左/右侧的固定块分别连接两根较短的通丝杆为第一、第二组的固定块,中间偏后的固定块连接两根较短的通丝杆和两根较长的通丝杆为第三组固定块;所述第一、第二组的固定块的车轴孔为通孔,内嵌滚动轴承;所述第三组通丝杆组的固定块的车轴孔也是通孔,内嵌2个滚动轴承,左车轴11、右车轴3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第二组固定块上车轴孔中的滚动轴承过盈配合,另一端与第三组固定块上车轴孔中相应一侧的一个滚动轴承过盈配合。三根长通丝杆组连接中间板18、下底板15和上顶板20,形成导槽辅助重物9运动,所述下底板15的前端通过螺栓连接了一个灵活自动转向的万向轮14,通过拧螺母或者螺栓杆可以调节下底板15前端的高度,支架系统10的各零部件通过螺纹连接,车体结构稳定,可拆卸性强,调节性强。所述左塔轮绕线轮13、右塔轮绕线轮2分别位于左车轮12、右车轮I的内侧,与左车轴11、右车轴3过渡配合,所述支架系统10是用来固定大滑轮6、小滑轮7、左塔轮绕线轮13、右塔轮绕线轮2、左车轮12、右车轮I及万向轮14,辅助重物9运动,绕左线5和右线4。所述吊钩8挂着重物9,上方固定有一对小滑轮7,这对小滑轮7通过左、右的绕线槽分别被左线5、右线4缠绕悬挂起来,上顶板20的内槽有一对小滑轮7,外侧有一对大滑轮6。所述中架通丝杆17的左、右侧大滑轮可以调节左线5、右线4绕在左塔轮绕线轮13、右塔轮绕线轮2相应的绕线槽上。所述上顶板20的外侧有一对大滑轮6,内侧有一对小滑轮7,所述重物9为lKg,重物9上方的吊钩8固定的一对小滑轮7与上顶板20内侧的一对小滑轮7构成了动滑轮组系统。所述左塔轮绕线轮13、右塔轮绕线轮2绕线槽的半径分为四个等级,且半径大小由大端向小端逐级减小,所述左线5、右线4为左、右两根单独的线,一端分别固定在支架系统10的上顶板20左、右两侧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左塔轮绕线轮13、右塔轮绕线轮2相应的绕线槽上,所述左线5、右线4的绕线顺序是从上顶板20的左、右侧,经过吊钩8上的一对小滑轮7、上顶板20的内侧的一对小滑轮7、上顶板20的外侧的一对大滑轮6、中架通丝杆17上的左/右侧大滑轮、最后到左塔轮绕线轮13和右塔轮绕线轮2相应的绕线槽上。本技术的工作过程: 识别过程:所述重物9落在下底板15的上方,先推小车沿轨迹路线行走,使左车轮12、右车轮I上产生差速运动,当左线5或者右线4出现松脱时,用手轻轻把松脱的一侧线向对应的塔轮绕线轮的大端拨靠,使线绕在较大半径的绕线槽上,用手轻轻把绷紧的另一侧线向相应的塔轮绕线轮的小端拨靠,使线绕在较小半径的绕线槽,使左线5、右线4在整个运动中都处于较绷紧状态,吊钩9运动到上顶板20为识别过程的最大行程。释放过程:重物9下落,牵拉左线5、右线4,使左塔轮绕线轮13、右塔轮绕线轮2释放绕在绕线槽里的线,释放左线5、右线4的线速度一样,因为左线5、右线4所绕线的绕线槽半径不同,左塔轮绕线轮13、右塔轮绕线轮2的角速度也有所不同,绕线槽半径大的释放线的角速度小,绕线槽半径小的释放线的角速度大,左车轮12与左塔轮绕线轮13同轴固联、右车轮I与右塔轮绕线轮2同轴固联,产生差速驱动,万向轮14自动转向,小车按照识别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动行走不同半径“8”字形无碳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塔轮绕线轮、车轮、支架系统、大/小滑轮、万向轮、左/右线、吊钩和重物,所述左/右塔轮绕线轮分别位于左/右车轮的内侧,所述支架系统是用来固定大/小滑轮、塔轮绕线轮、车轮、万向轮、辅助重物运行及缠线,所述重物挂在固定有一对左/右小滑轮的吊钩上,所述支架系统的上顶板内侧有一对左/右小滑轮,外侧有一对左/右大滑轮,所述支架系统的中架通丝杆左/右两侧都有一个左/右大滑轮,所述左/右线是两根单独的线,一端分别固定在支架系统的上顶板的左/右两侧,绕过吊钩上左/右两侧的小滑轮、上顶板上左/右两侧的小滑轮和大滑轮、支架系统的中架通丝杆上的左/右两侧的大滑轮、最后缠绕在左/右两侧塔轮绕线轮相应的绕线槽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颂李树林桑兴华李宇翔贾梅毕倡源韩少军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