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庾国荣专利>正文

往复蹬踏式人力车辆的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7138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往复蹬踏式人力车辆的驱动装置,基架上设置有由往复蹬踏机构带动的链轮,并由其经链条驱动带动车轮转动的飞轮。经中横梁连接的前支梁和后端装配后车轮的一对平行后叉体构成基架,其中部经支承结构设置有可带动链轮转动的主动轴,其上以轴向并列方式设置有一对单向驱动的超越离合机构,其上分别以固连方式配合有驱动齿轮。基架上经支承结构沿水平设置的左右两导向结构上分别配合有经连接结构设置有蹬踏结构的滑动体,其上分别设置有可与其所在侧的驱动化相啮合的齿条。两齿条的后端经与转向结构相配合的柔性连接体连接。(*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往复蹬踏式人力车辆的驱动装置。为改变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车辆以圆周方式蹬踏的传统驱动形式存在运动死点和用力不合理等弊端,已有不少采用往复蹬踏方式驱动的自行车、三轮车和四轮车的报导。如中国专利公开(告)号为86204872、87207547、CN2187141Y、CN 2113238U等文献所介绍的均是此类技术方案。但其所采用的往复武蹬踏运动,实际上只是改传统的圆周运动为不同形式的沿部分圆周所作的弧形住复运动。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弧形的蹬踏运动虽然可克服圆周运动中存在的运动死点,但从人机组合的力学结构角度考察,仍不是能最佳发挥人腿部蹬踏力的运动方式,而在直线方向上进行的往复运动才是更符合人机力学规律的合理运动方式。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情况提供一种能按更符合人机力学规律的直线式往复蹬踏运动的人力车辆驱动装置。本技术往复蹬踏式人力车辆的驱动装置的结构中,在基架上设置有由往复蹬踏机构带动的链轮,并由其经链条驱动带动车轮转动的飞轮。其中,由经中模梁连接的前支梁和后端用于装配后车轮的一对平行后叉体构成基架。在基架的中部经支承结构设置有可带动链轮转动的主动轴。该主动轴上以轴向并列方式设置有一对单向驱动的超越离合机构,此两超越离合机构并分别以固连方式配合有驱动齿轮。在基架上经支承结构沿水平设置的左右两导向结构上分别配合有经连接结构设置有蹬踏结构的滑动体。该滑动体上分别设置有可与其所在侧的驱动齿轮作啮合配合的齿条。两齿条的后端经与转向结构相配合的绳类,或链条等常用的柔性连接体连接。所说的该转向结构可以采用简单常用的滑轮机构,经连接结构设置于基架上。由此结构可以理解,由于人脚所踩踏的蹬踏结构是设置在沿水平导向结构运动的滑动体上的,因此驱动时的往复蹬踏运动是在水平的直线方向上进行。由该滑动体所连接的齿条与能驱动主动轴转动的齿轮间的啮合作传动配合,带动与主动轴连接的链轮转动,再通过链条将驱动力传递给带动车轮的飞轮。由于左右两传动齿条的后端由柔性连接体经滑轮等转向结构连接,左侧被向前蹬踏时,右侧自然同步向后运动至预备位置;右侧被向前蹬踏时,左侧又自然同步向后运动,回复至预备位置。如此往复运动。此结构形式不仅简单方便,而且齿条与齿轮的转动方式有利于提高机械转动效率。为提高经柔性连接体连接的两齿条在作往复运动时的稳定性,在两齿条间可连接有适当形式可使该柔性连接体保持张紧状态的平衡张紧结构,如,可在两齿条的前端与基架间分别连接的拉簧等结构件。为能方便人脚部的蹬踏运动,所说的左右两蹬踏结构均以铰接方式连接于连接结构上的形式为好。为提高保证蹬踏运动沿直线进行的导向结构的强度及稳定性,所说的该两导向结构均可采用由平行的双导向杆构成的结构形式。用人机力学的仿真模型,对采用本技术上述结构的自行车和采用传统驱动结构的自行车进行的性能进行了对比测试试验,结果可参见下表。 上述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本技术驱动装置后,各方面的性能都大大优于传统的驱动方式。以下用附图所示的实例对本技术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技术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下述的实例。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驱动装置的结构图2图1的俯视结构状态如图所示,本往复蹬踏式人力车辆的驱动装置中,由中横梁4将前支梁1和一对平行后叉体6相互连接而构成基架,该后叉体6的后端带有车架立柱8并可装配后车轮。在基架的中部经支承架13设置有可带动链轮17转动的主动轴14。该主动轴14上以轴向并列方式设置有一对单向驱动的超越离合机构16,该两超越离合机构16并分别以固连方式配合有驱动齿轮15。为保证左右两超越离合机构16及其所连接的驱动齿轮15的安装精度,其间可经轴套22设置于主动轴14上。在基架上,经支承结构21沿水平设置有均采用平行双导向杆型形式的左右两导向结构19,其上分别配合有一滑块18,各滑块18的上方均经连接臂2以铰接方式设置有一蹬踏结构3。该左右滑块18的下方分别还设置有可与其所在侧的驱动齿轮15作啮合配合的齿条12。在基架后端分别与左右两齿条12后方相对应的位置处经连接于基架支架23上的支承梁7设置有一对转向滑轮9。左右两齿条12的后端经与转向滑轮9相配合的钢绳或链条型的柔性连接件10连接;两齿条12的前端与基架间分别连接有可提高其运动平衡稳定性的拉簧构件20。为进一步保证驱动齿轮15与齿条12的稳定啮合配合,在其配合部位处还设置有弹簧压轮机构5。链轮17经链条11与后轮轴部的飞轮作传动连接。权利要求1.一种往复蹬踏式人力车辆的驱动装置,在基架上设置有由往复蹬踏机构带动的链轮,并由其经链条驱动带动车轮转动的飞轮,其特征在于经中横梁(4)连接的前支梁(1)和后端装配后车轮的一对平行后叉体(6)构成基架,其中部经支承结构(13)设置有可带动链轮(17)转动的主动轴(14),该主动轴(14)上以轴向并列方式设置有一对单向驱动的超越离合机构(16),此两超越离合机构(16)并分别以固连方式配合有驱动齿轮(15),在基架上经支承结构(21)沿水平设置的左右两导向结构(19)上分别配合有经连接结构(2)设置有蹬踏结构(3)的滑动体(18),该滑动体(18)上分别设置有可与其所在侧的驱动齿轮(15)作啮合配合的齿条(12),其后端经与转向结构(9)相配合的柔性连接体(10)连接,所说的该转向结构(9)经连接结构(7)设置于基架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两齿条(12)间连接有平衡张紧结构(20)。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平衡张紧结构(20)为分别连接于两齿条(12)前端与基架间的拉簧构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柔性连接体(10)为绳类构件。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柔性连接体(10)为链条。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左右两导向结构(19)均为平行的双导向杆型结构。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两蹬踏结构(3)均以铰接方式连接于连接结构(2)上。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与柔性连接体(10)相配合的转向结构(9)为分别与左右两齿条(12)后方相对应的滑轮机构。9.如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驱动齿轮(15)与齿条(12)的配合部位处设置有可保持其啮合配合稳定的弹簧压轮机构(5)。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往复蹬踏式人力车辆的驱动装置,基架上设置有由往复蹬踏机构带动的链轮,并由其经链条驱动带动车轮转动的飞轮。经中横梁连接的前支梁和后端装配后车轮的一对平行后叉体构成基架,其中部经支承结构设置有可带动链轮转动的主动轴,其上以轴向并列方式设置有一对单向驱动的超越离合机构,其上分别以固连方式配合有驱动齿轮。基架上经支承结构沿水平设置的左右两导向结构上分别配合有经连接结构设置有蹬踏结构的滑动体,其上分别设置有可与其所在侧的驱动齿轮相啮合的齿条。两齿条的后端经与转向结构相配合的柔性连接体连接。文档编号B62M9/00GK2317164SQ9822808公开日1999年5月5日 申请日期1998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1998年1月22日专利技术者庾国荣 申请人:庾国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往复蹬踏式人力车辆的驱动装置,在基架上设置有由往复蹬踏机构带动的链轮,并由其经链条驱动带动车轮转动的飞轮,其特征在于经中横梁(4)连接的前支梁(1)和后端装配后车轮的一对平行后叉体(6)构成基架,其中部经支承结构(13)设置有可带动链轮(17)转动的主动轴(14),该主动轴(14)上以轴向并列方式设置有一对单向驱动的超越离合机构(16),此两超越离合机构(16)并分别以固连方式配合有驱动齿轮(15),在基架上经支承结构(21)沿水平设置的左右两导向结构(19)上分别配合有经连接结构(2)设置有蹬踏结构(3)的滑动体(18),该滑动体(18)上分别设置有可与其所在侧的驱动齿轮(15)作啮合配合的齿条(12),其后端经与转向结构(9)相配合的柔性连接体(10)连接,所说的该转向结构(9)经连接结构(7)设置于基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庾国荣
申请(专利权)人:庾国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