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入式塑料手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68701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插入式塑料手柄,该插入式塑料手柄前端的厚度大于后端的厚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式塑料手柄为一壁厚基本相等且一次成型的塑料手柄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前端部分的厚度大于后端部分厚度的一体化插入式塑料手柄只能采用分体式塑料手柄的问题,又消除了造型为前端部分的厚度大于后端部分厚度的一体化插入式塑料手柄出现缩印的问题,有效地改善了产品外观,同时也不需要先组装再上座椅,减少了安装的繁复程度。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插入式塑料手柄可以采用一副注射模成型,有效地降低了模具数量,降低了生产和研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
,特别涉及一种插入式塑料手柄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汽车座椅调节机构中的插入式手柄分为金属手柄部分和塑料手柄部分,塑料手柄部分的造型分为几大类型,第一种是手柄前端部分的厚度小于手柄后端部分的厚度;第二种是手柄前端部分的厚度与手柄后端部分的厚度相近;第三种是手柄前端部分的厚度大于手柄后端的厚度。下面结合图1和图2描述金属手柄部分的结构,图中给出的金属手柄部分10具有一插入塑料手柄部分的插入部11,在插入部11的底边上设置有两个倒钩Ila和lib。参见图3至图6,金属手柄部分10的插入部11底边上的两个倒钩IIa和IIb在安装的时候让塑料手柄部分20强行变形并勾在塑料手柄部分20的两个沟槽21、22上,从而将塑料手柄部分20固定在金属手柄部分10的插入部11上。参见图7至图13,当塑料手柄部分的造型为其前端部分的厚度大于其后端厚度时,多数塑料手柄部分是选择由外壳21a、内仁22a构成的分体式塑料手柄20a,这种分体式塑料手柄20a的组装方式是首先将外壳21a和内仁22a进行组装,然后再将组装好的分体式塑料手柄20a与金属手柄部分10进行组装。该分体式手柄主要不足表现为:(I)需要两幅模具,从而增加了产品制造费用;(2)产品需要先行组装才能安装到座椅上,工序繁复;(3)容易因产品制造时的公差产生间隙,不好调整。现有的分体式塑料手柄20a由于事先要进行手柄组装,因此该分体式塑料手柄20a在制造过程中以及组装过程中,由于分体式塑料手柄20a本身制造公差或者安装不当等问题,可能产生手柄晃动等问题,以上不足,推动了使用一体化插入式塑料手柄取代分体式塑料手柄20a的设计理念。传统的一体化插入式塑料手柄有如图14和图15所示的结构,该一体化插入式塑料手柄20b内部配置有供金属手柄部分10的插入部11插入的空腔21b和减重空腔22b,空腔21b和减重空腔22b采用运动方向与金属手柄部分10的插入部11运动方向相同的抽芯滑块成型(图中箭头30所示),这类一体化插入式塑料手柄当在其前端部分的厚度小于其后端部分的厚度或其前端部分的厚度与其后端部分的厚度相近这两种情况下,整个手柄各个部位的壁厚都可以设计成基本上相等或缓慢变化,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塑料件因为壁厚不均匀所造成的表面产生缩印的问题。但是当该一体化插入式塑料手柄的造型为另外一种结构时,即该一体化插入式塑料手柄20c前端部分23c的厚度大于后端部分24c厚度时(参见图16),若依然采用运动方向与金属手柄部分10的插入部11运动方向相同的抽芯滑块来成型空腔21c以及减重空腔22c的话(图中箭头50所示方向),则会出现如图17中圈40所示的壁厚不均匀的情况。加上由于抽芯滑块的方向限制,该一体化插入式塑料手柄20c无法在产品内部进行减壁厚处理,势必会存在壁厚不均匀和突变的地方,因此,在该一体化插入式塑料手柄20c的表面一定会出现缩印,影响到产品质量。由此可知,采用上述设计方案,是无法解决造型为前端部分的厚度大于后端部分厚度的一体化插入式塑料手柄出现缩印的问题的,目前这类造型为前端部分的厚度大于后端部分厚度的一体化插入式塑料手柄只能采用分体式塑料手柄的设计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前端部分的厚度大于后端部分厚度的一体化插入式塑料手柄只能采用分体式塑料手柄的设计方案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前端部分的厚度大于后端部分厚度且一体化制造出来的插入式塑料手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插入式塑料手柄,该插入式塑料手柄前端的厚度大于后端的厚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式塑料手柄为一壁厚基本相等且一次成型的塑料手柄本体。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外表面成型有供操作者的手指伸入的凹陷部和供操作者的手指着力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由直条形突出部和扇形突出部组成,其中所述直条形突出部的前端与所述塑料手柄本体前端重合,所述直条形突出部的后端与所述扇形突出部的圆心端一体连接,所述扇形突出部的弧形端与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后端重合,所述直条形突出部的下边和所述扇形突出部的第二直边相互连接构成所述凹陷部上边和后边,所述凹陷部的前端和底端敞开,所述扇形突出部的第一直边与所述直条形突出部的上边相互连接;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内表面对应于所述凹陷部的底面的部分被配置成平面,对应于所述直条形突出部的位置被配置成一直条形凹腔,对应于所述扇形突出部的位置被配置成一扇形凹腔,其中所述直条形凹腔的前端被一构成所述塑料手柄本体一部分前端部分的前挡部封闭,所述直条形凹腔的后端与所述扇形凹腔的圆心端贯通,所述扇形凹腔的弧形端与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后端重合且敞开,所述直条形突出部的下边构成所述直条形凹腔的下腔壁,所述直条形突出部的上边构成所述直条形凹腔的上腔壁,所述扇形突出部的第一直边构成所述扇形凹腔的上腔壁,所述扇形突出部的第二直边构成所述扇形凹腔的下腔壁;所述直条形凹腔朝向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内表面这一侧呈敞开状,所述扇形凹腔朝向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内表面这一侧和朝向所述塑料手柄本体后端这一侧也呈敞开状;在所述直条形凹腔内的中间适当位置设置有一第一隔板部,该第一隔板部的上、下边缘以及内边缘分别与所述直条形凹腔的上、下腔壁以及腔底面连为一体,所述第一隔板部将所述直条形凹腔分隔成采用不同运动方向的抽芯滑块成型的第一直条形凹腔和第二直条形凹腔,其中第二直条形凹腔的后端与所述扇形凹腔的圆心端贯通;在所述第二直条形凹腔内和部分扇形凹腔内配置有一平行于所述塑料手柄本体内表面的第二隔板部,其中第二隔板部中间至前端这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直条形凹腔内且其上、下边缘与所述直条形凹腔的上、下腔壁连为一体,第二隔板部中间至后端这一部分位于所述扇形凹腔内且其上、下边缘与所述扇形凹腔的上、下腔壁连为一体;所述第二隔板部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隔板部的外端连为一体,所述第二隔板部与所述直条形凹腔的腔底和扇形凹腔的腔底间隔一定的距离,同时也与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内表面间隔一定的距离;在所述第二隔板部面向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内表面的外表面上配置有一供金属手柄部分的插入部插入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插入孔,该插入孔至少后端呈敞开状。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插入孔由上、下孔壁、外孔壁和第二隔板部面向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内表面的外表面围成,其中上、下孔壁的内缘与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内表面的外表面连为一体,上、下孔壁的外缘与所述外孔壁的上、下边缘连为一体,所述外孔壁的外表面低于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内表面;在所述第二隔板部面向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内表面的外表面上间隔成型的三个凸台,在所述外孔壁上开有一长方形的窗口。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扇形凹腔内设置有前侧加强筋组和后侧加强筋组,所述前侧加强筋组和所述后侧加强筋组之间通过隔壁隔开;所述前侧加强筋组中各前侧加强筋之间的空腔开口朝向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内表面,所述后侧加强筋组中的各后侧加强筋之间的空腔开口朝向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后端;在所述隔壁上成型有一用以对所述金属手柄部分定位的U型卡槽,所述U形卡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塑料手柄本体的后端。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插入式塑料手柄中的直条形凹槽分成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入式塑料手柄,该插入式塑料手柄前端的厚度大于后端的厚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式塑料手柄为一壁厚基本相等且一次成型的塑料手柄本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陈杰吴国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