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遥控式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67751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遥控式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电池组、控制器、电机、同步带、同步轮、微分头、高压接线柱、介质阻挡板、微分头的测微螺杆、上电极板、下电极板、支架和底座;微分头的测微螺杆与上电极板相连接,通过旋转微分头带动上电极板移动来调节放电间隙,放电间隙大小可通过微分头读数读出;电机带动微分头旋转;用于接收遥控信号的控制器与电机连接;通过遥控方式控制电机正反转、转动速度和转动角度;电机与微分头之间采用同步带连接,电机通过同步带带动微分头旋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灵活有效地控制放电间隙距离,使得介质阻挡放电实验变得简单易行,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气体放电
,特别涉及一种遥控式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装置
技术介绍
介质阻挡放电是有绝缘介质插入放电空间的一种气体放电,又称为无声放电。与电晕放电和电弧放电相比,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非热平衡态冷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适中。同时,介质阻挡放电容易实现大面积均匀放电,因此非常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应用,尤其适用于大规模材料表面处理。此外,介质阻挡放电还被广泛应用于臭氧产生、薄膜生长、等离子体刻蚀、杀毒灭菌、生物医学、等离子体显示等领域。由此可见,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作为产生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重要方式之一,对其进行研宄有着深远意义。介质阻挡放电能够在高气压和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工作,通常的工作气压为104?106Pa,电源频率可从50Hz至1MHz,电极结构的设计形式也多种多样。目前,产生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的方法很多,能够实现大气压下放电的装置类型也非常多。但是现有的放电电极系统存在以下几个不足:(I)放电间隙距离调节不便:实验时,放电电极系统放置在放电室中,每调节一次间隙都要从放电室取出装置,进行手动调节,给实验造成不便。(2)手动调节放电间隙距离,造成实验误差:放电间隙距离一般为几个毫米,调节间隙时,往往进行手动调节、肉眼观察,容易产生误差。(3)增加实验耗材:每调节一次放电间隙距离,都要重新对放电室进行抽真空、充入工作气体,增加了设备重复使用和实验材料的消耗。(4)造成某些实验参数值得浮动:重复的抽真空、充气体,开闭放电室,容易增加很多不确定因素,造成某些实验参数的浮动,比如气压。因此,针对以上现有电机系统的不足之处,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方便、快捷的调节放电间隙距离的介质阻挡放电电极系统,以完善介质阻挡放电的研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遥控式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装置,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遥控式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装置,其包括电池组、控制器、电机、同步带、同步轮、微分头、高压接线柱、介质阻挡板、微分头的测微螺杆、上电极板、下电极板、支架和底座;微分头的测微螺杆与上电极板相连接,通过旋转微分头带动上电极板移动来调节放电间隙,放电间隙大小可通过微分头读数读出;电机带动微分头旋转;用于接收遥控信号的控制器与电机连接;通过遥控方式控制电机正反转、转动速度和转动角度;电机与微分头之间采用同步带连接,电机通过同步带带动微分头旋转。进一步的,同步轮的宽度较同步带宽,使得微分头在旋转过程中能实现垂直方向上的移动。进一步的,所述装置利用干电池组对控制器和电机进行独立供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技术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可以通过遥控方式,控制电机通过绝缘同步带带动微分头,从而带动上电极板旋转,使其上下移动,由此方便、有效地调节放电间隙距离,使介质阻挡放电实验变得准确、简单易行,同时减少实验耗材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遥控式介质阻挡放电电极系统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以具体的实施示例,对本技术的遥控式介质阻挡放电电极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遥控式介质阻挡放电电极系统包括:电池组101,用于向控制器102供电。控制器102,用于接收无线信号,控制电机103旋转。电机103,通过绝缘同步带104,带动同步轮105和微分头106旋转,由微分头106读出放电间隙距离。微分头106与上电极板110通过测微螺杆109连接,带动上电极板110旋转,通过高压接线柱107接高压电源。下极板112为涂有铟锡氧化物薄膜的铜电极,接地。绝缘介质108为石英玻璃。支架111用于支撑放电装置。底座113,用于支撑整个实验装置。本实例采用上述装置,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在放电电极系统中,利用微分头与上电极板相连接,通过微分头准确地读出放电间隙距离。第二,电机通过绝缘同步带带动微分头,从而带动上电极板旋转,使其上下移动,可以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放电间隙距离。第三,通过遥控方式控制电极旋转,从而带动上电极板旋转,准确地调节放电间隙距离。第四,电机通过绝缘同步带与带电的微分头连接,防止高电压对电机103及控制器102造成损害。第五,微分头与上电极板连接,可以带动上电极板旋转,使其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放电间隙的调节。第六,通过控制器接收无线信号,控制电机带动微分头旋转,有效地调节放电间隙距离。第七,控制器控制电机的旋转由干电池组来供电。作为实例,使用上述一种遥控式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装置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确定初始读数:启动电机旋转,控制上电极板下移,当上下介质阻挡版相接触时关闭电机,从微分头上读取此时对应的读A ;b)调节放电间距:启动电机反转,控制上电极板向上移动,当微分头读数为A+L时,关闭电机;则此上下介质阻挡板之间的距离为L即为所需的时放电间距。进一步的,调节间距范围为0~5cm,读数精度为0.01mm。本技术实施例通过遥控方式,控制电机带动微分头旋转,微分头与上电极板连接,因此同步旋转,使上电极板上下移动,可以有效并准确地控制和调节放电间隙距离,使介质阻挡放电试验简便易行。【主权项】1.一种遥控式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组(101)、控制器(102)、电机(103)、同步带(104)、同步轮(105)、微分头(106)、高压接线柱(107)、介质阻挡板(108)、微分头的测微螺杆(109)、上电极板(110)、下电极板(112)、支架(111)和底座(113 );微分头的测微螺杆(109 )与上电极板(110)相连接,通过旋转微分头(106 )带动上电极板移动来调节放电间隙,放电间隙大小可通过微分头读数读出;电机(103)带动微分头(106)旋转;用于接收遥控信号的控制器(102)与电机(103)连接;通过遥控方式控制电机正反转、转动速度和转动角度;电机(103)与微分头(106)之间采用同步带(104)连接,电机通过同步带带动微分头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遥控式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同步轮(105)的宽度较同步带(104)宽,使得微分头在旋转过程中能实现垂直方向上的移动。【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遥控式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装置。本技术包括电池组、控制器、电机、同步带、同步轮、微分头、高压接线柱、介质阻挡板、微分头的测微螺杆、上电极板、下电极板、支架和底座;微分头的测微螺杆与上电极板相连接,通过旋转微分头带动上电极板移动来调节放电间隙,放电间隙大小可通过微分头读数读出;电机带动微分头旋转;用于接收遥控信号的控制器与电机连接;通过遥控方式控制电机正反转、转动速度和转动角度;电机与微分头之间采用同步带连接,电机通过同步带带动微分头旋转。本技术可以灵活有效地控制放电间隙距离,使得介质阻挡放电实验变得简单易行,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IPC分类】H05H1-24【公开号】CN204598448【申请号】CN201520067839【专利技术人】郝艳捧, 黄之明, 阳林, 李昭红, 王振华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申请日】2015年2月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遥控式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组(101)、控制器(102)、电机(103)、同步带(104)、同步轮(105)、微分头(106)、高压接线柱(107)、介质阻挡板(108)、微分头的测微螺杆(109)、上电极板(110)、下电极板(112)、支架(111)和底座(113);微分头的测微螺杆(109)与上电极板(110)相连接,通过旋转微分头(106)带动上电极板移动来调节放电间隙,放电间隙大小可通过微分头读数读出;电机(103)带动微分头(106)旋转;用于接收遥控信号的控制器(102)与电机(103)连接;通过遥控方式控制电机正反转、转动速度和转动角度;电机(103)与微分头(106)之间采用同步带(104)连接,电机通过同步带带动微分头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艳捧黄之明阳林李昭红王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