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瑞聚专利>正文

三轮车的传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6356 阅读:3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脚踏三轮车的传动装置,包括后轮间差速器和置于其与链轮盘之间的二级传动机构,后轮间差速器由中心齿轮、半轴齿轮和行星齿轮组成,中心齿轮与二级传动机构的主齿轮均置于车框架和中心线上,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相啮合,既可随同中心齿轮转动,也可绕其轴自转,该传动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可使车辆行驶稳定,轻便灵活。(*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非机动车的传动装置,尤其是一种脚踏三轮车的传动装置。现有脚踏三轮车采用后轮一侧为动力轮,且飞轮不是安装在转轴的中央位置,因此,骑车人蹬骑三轮车时,后面的两个侧轮会出现做圆周运动的趋势,为了克服这种趋势,保证车体向前行进,就必须依靠车把的力量,纠正三轮车前轮的方向,增加了骑车人的劳动强度。而且,由于现有脚踏三轮车的后面的两侧车轮都固定在同一刚性转轴上,行进中两轮角速度相等,当三轮车转弯行驶时,内外两侧车轮中心在同一时间内移过的曲线距离显然不同,即外侧车轮移过的距离大于内侧车轮,致使车辆行驶不稳,特别是在有负载或急转弯时,很容易翻车。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保持三轮车稳定行驶的传动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三轮车的传动装置包括后轮间差速器和二级传动机构。后轮间差速器由中心齿轮、两个半轴齿轮和两个行星齿轮组成,两个半轴齿轮分别固连在左、右两个半轴上,其中一侧半轴向后轮间中央伸出一段,中心齿轮通过与其固连的轴套与伸向后轮间中央的一段半轴套接,两个行星齿轮分别插入中心齿轮上轴对称配置的两个缝中,其中心通过销轴与中心齿轮相连,两个行星齿轮的剖分面重合,且通过中心齿轮的中心,它们均与两个半轴齿轮啮合,两个半轴齿轮和两个行星齿轮的半径相等,并小于中心齿轮的半径,二级传动机构由主齿轮和飞轮组成,它们并排连接于安装在链轮盘与后轮间差速器之间的横轴上,主齿轮与后轮间差速器的中心齿轮用链条连接,而飞轮通过链条与三轮车的链轮盘连接,后轮间差速器的中心齿轮和二级传动机构的主齿轮均置于车框架的中心线上。在本技术三轮车传动装置的特定结构条件下,动力自链轮盘依次经飞轮、横轴、主齿轮、中心齿轮、行星齿轮、半轴齿轮、半轴输给驱动车轮(两侧轮)。本技术的后轮间差速器中的半轴齿轮和行星齿轮可以采用盘式半轴齿轮和盘式行星齿轮,也可以采用直齿圆锥半轴齿轮和直齿圆锥行星齿轮。本技术三轮车的传动装置的优点是(1)通过二级传动机构,使动力作用于驱动轴的中心,带动驱动车轮转动,车辆行驶具有省力、速度快的特点;(2)采用后轮间差速器,行星齿轮不仅能绕半轴轴线做轨道转动,而且可以绕自身轴线转动,使车辆行驶稳定,轻便灵活;(3)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对现有的三轮车主体结构进行简单的改装即可。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后轮间差速器一种状态下的正视图;图2是图1所示后轮间差速器在该状态下的俯视图;图3是图1所示后轮间差速器中心齿轮的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后轮间差速器一种状态下的正视图;图5是图4所示后轮间差速器中心齿轮的正视图;图6是本技术后轮间差速器的原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三轮车的传动装置的装配示意图;图1、2和3示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后轮间差速器的结构,其中半轴齿轮和行星齿轮采用盘式半轴齿轮和盘式行星齿轮,由图1,2和3可看出,后轮间差速器1由中心齿轮3,盘式半轴齿轮5和5′,盘式行星齿轮4和4′组成,盘式半轴齿轮5和5′分别用螺栓固紧在左、右半轴9和9′上,两段等长的轴套10分别固连在中心齿轮3的两侧,中心齿轮3与轴套10一起套接在伸向后轮间中央的一段半轴上,在中心齿轮3上轴对称各设置一矩形缝8和8′,盘式行星齿轮4和4′分别插入矩形缝8和8′,并通过销轴与中心齿轮3相连,盘式行星齿轮4和4′的分剖面重合,且通过中心齿轮3的中心,它们均与盘式半轴齿轮5和5′相啮合,啮合后,盘式半轴齿轮5和5′与中心齿轮3相互平行,盘式半轴齿轮5和5′的半径等于盘式行星齿轮4和4′的半径,小于中心齿轮3的半径。图4、5示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后轮间差速器的结构,其中半轴齿轮和行星齿轮采用直齿圆锥半轴齿轮和直齿圆锥行星齿轮,由图4,5可知,中心齿轮3,直齿圆锥半轴齿轮12和12′,直齿圆锥行星齿轮11和11′,半轴9和9′的结构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所不同的是直齿圆锥行星齿轮11和11′与直齿圆锥半轴齿轮12和12′的啮合是齿的全接触啮合,而实施例1是齿的交叉啮合,另外,在中心齿轮3上轴对称设置的一对缝是梯形缝13和13′。上述两个实施例采用相同结构的二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2设置在三轮车链轮盘18与后轮间差速器1之间的横轴14上(是图7),它由主齿轮7和飞轮6组成,主齿轮7紧固在横轴14上,通过链条15与后轮间差速器1的中心齿轮3连接,飞轮6是单向轮,安装在主齿轮7的右侧,通过链条15与三轮车的链轮盘18连接,主齿轮7和中心齿轮3设置在车框架19的中心线上。车框架19的中心线两侧对称平行安装二根车梁16,横轴14通过轴承与车梁16相连,车梁16除用于安装传动装置外,还可用于加强车框架19。该二级传动机构2的传动过程是三轮车行驶的动力来自人向前踏脚蹬17,带动链轮盘18转动,通过链条15带动飞轮6,经横轴14带动主齿轮7向前转动,再通过链条15带动中心齿轮3向前转动,从而驱动后轮转动,由于飞轮6是单向轮,因此,当动力暂时中断,链轮盘18停止工作时,横轴14可仍然带着主齿轮7向前转动,使后轮间差速器1在车体行进中始终工作。图6示出后轮间差速器1各元件的运动关系。因中心齿轮3与固连于横轴14上的主齿轮7链连接,故它是后轮间差速器1的主动件,两个半轴齿轮5和5′为从动件,当行星齿轮4和4′只是随同中心齿轮3绕后轮间差速器1旋转轴线转动时,显然,行星齿轮4和4′与半轴齿轮5和5′的啮合点20,20′以及行星齿轮4和4′的中心点21的圆周速度都相等,即后轮间差速器1不起差速作用,两半轴9和9′角速度等于中心齿轮3的角速度,三轮车直线行驶。当行星齿轮4和4′除随同中心齿轮3的转动外,还绕本身的轴自转时,啮合点20和20′的圆周速度不相等,致使两侧驱动车轮以不同转速在地面上滚动,从而实现三轮车稳定自如地转弯。权利要求1.一种三轮车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后轮间差速器(1)和二级传动机构(2),后轮间差速器(1)由中心齿轮(3)、两个半轴齿轮和两个行星齿轮组成,两个半轴齿轮分别固连在左、右两个半轴(9、9′)上,中心齿轮(3)通过与其固连的轴套(10)与一侧伸向后轮间中央的一段半轴套接,两个行星齿轮分别插入中心齿轮(3)上轴对称配置的两个缝中,其中心通过销轴与中心齿轮(3)相连,两个行星齿轮的剖分面重合,且通过中心齿轮(3)的中心,它们均与两个半轴齿轮啮合,二级传动机构(2)由主齿轮(7)和飞轮(6)组成,它们安装在三轮车链轮盘(18)与后轮间差速器(1)之间的横轴(14)上,中心齿轮(3)和主齿轮(7)均置于车框架(19)的中心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间差速器(1)的两个半轴齿轮是两个盘式半轴齿轮(5、5′),两个行星齿轮是两个盘式行星齿轮(4、4′),中心齿轮(3)上轴对称配置的两个缝是两个矩形缝(8、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间差速器(1)的两个半轴齿轮是两个直齿圆锥半轴齿轮(12、12′),两个行星齿轮是两个直齿圆锥行星齿轮(11、11′),中心齿轮(3)上轴对称配置的两个缝是两个梯形缝(13、13′)。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脚踏三轮车的传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轮车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后轮间差速器(1)和二级传动机构(2),后轮间差速器(1)由中心齿轮(3)、两个半轴齿轮和两个行星齿轮组成,两个半轴齿轮分别固连在左、右两个半轴(9、9′)上,中心齿轮(3)通过与其固连的轴套(10)与一侧伸向后轮间中央的一段半轴套接,两个行星齿轮分别插入中心齿轮(3)上轴对称配置的两个缝中,其中心通过销轴与中心齿轮(3)相连,两个行星齿轮的剖分面重合,且通过中心齿轮(3)的中心,它们均与两个半轴齿轮啮合,二级传动机构(2)由主齿轮(7)和飞轮(6)组成,它们安装在三轮车链轮盘(18)与后轮间差速器(1)之间的横轴(14)上,中心齿轮(3)和主齿轮(7)均置于车框架(19)的中心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瑞聚
申请(专利权)人:谢瑞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