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拉杆系统布置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961951 阅读:4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12:16
一种转向拉杆系统布置结构,包括转向机、转向机支架、转向垂臂、转向直拉杆,转向机支架为平板结构,其上开设有转向机安装孔、转向机输出轴穿经孔,转向垂臂为上置式结构,其上端通过转向直拉杆与前桥上节臂相连,下端与转向机的输出轴相连。本设计不仅适用于低驾驶区客车,而且能改善车辆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转向拉杆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转向拉杆系统布置结构,适用于低驾驶区客车,且能改善车辆性能。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提高乘客上车的方便性,便于老弱病残孕能够快速登上客车(特别是城市客车),许多客车制造商开始设计低驾驶区客车,甚至一级踏步客车,这就要求客车的前悬较低。而目前,多级踏步客车的车架前悬部分都较高,转向拉杆系统的布置如下:为便于设计转向机支架,转向机一般与车架基本等高布置,垂臂朝下布置,再连接转向直拉杆,俗称“垂臂下置式”转向机拉杆系统。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2518341U,授权公告日为2012年11月07日的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重型汽车转向系统,其左侧转向器装置包括转向器支架、转向器、第一转向垂臂、第一转向直拉杆和前桥上左侧转向节臂,转向器安装在转向器支架上,通过第一转向垂臂、第一转向直拉杆和前桥左侧转向节臂连接。该结构同样采用下置式垂臂,对于低驾驶区客车,特别是一级踏步客车的前悬部分降低后,如果转向机和转向垂臂随之降低,必然会影响汽车的接近角,甚至汽车的通过性无法满足要求;另外,如果转向垂臂接转向直拉杆端太低,会使转向直拉杆前端低后端高,转向直拉杆前后端连线与前桥后倾角相差太大,增加汽车的前桥跳动干涉量,造成前轮摆振或跑偏、回正差。因此,该转向拉杆系统无法满足低驾驶区客车,特别是一级踏步客车的布置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无法满足低驾驶区客车布置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低驾驶区客车的转向拉杆系统布置结构。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转向拉杆系统布置结构,包括转向机、转向机支架、转向垂臂、转向直拉杆,所述转向机固定在转向机支架上,且转向机依次通过转向垂臂、转向直拉杆与前桥上节臂相连;所述转向垂臂为上置式结构,其上端与转向直拉杆相连,下端与转向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布置结构还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扭腿、第二扭腿,该第一扭腿、第二扭腿的两端均分别与车架前纵梁、车身侧围固定连接,第一扭腿、第二扭腿的顶部分别连接有第一竖梁、第二竖梁,第一竖梁的上端通过小纵梁与第二竖梁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向机支架为平板结构,其周边与第一扭腿、第一竖梁、小纵梁、第二竖梁、第二扭腿围合成的Π型框相配合,且转向机支架上开设有转向机安装孔、转向机输出轴穿经孔。所述转向机支架与Π型框焊接,且转向机支架与Π型框的配合处设置有多个折弯边。所述车架前纵梁低于前桥车架纵梁设置,且车架前纵梁的后端与前桥车架纵梁的前端搭接形成Z字形阶梯结构。所述第一扭腿与车架前纵梁的连接处、第二扭腿与车架前纵梁的连接处、第一竖梁与第一扭腿的连接处、第二竖梁与第二扭腿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块。所述加强块为中空三角体结构。所述第一扭腿、第一竖梁、第二扭腿、第二竖梁、车架前纵梁、前桥车架纵梁、小纵梁为方管梁或槽型梁。转向机的输入端依次通过第一万向节叉、下轴、第二万向节叉与转向柱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一种转向拉杆系统布置结构中转向垂臂为上置式结构,其上端与转向直拉杆相连,下端与转向机的输出轴相连,该布置方式一方面可有效降低转向机以及车架前悬部分的高度,以适应低前悬的布置特点,从而满足低驾驶区客车,特别是一级踏步客车的布置需求,另一方面,可避免对汽车接近角的影响,提高汽车的通过性,同时,该布置方式还能使转向直拉杆的前端高于后端,前、后端的连线接近前桥后倾角度,有助于减少前桥跳动干涉量,减缓前轮摆振及跑偏,改善汽车的转向回正性能。因此,本技术不仅能够满足低驾驶区客车的布置需求,而且还能改善车辆的通过性、转向回正性能。2、本技术一种转向拉杆系统布置结构中转向机支架为平板结构,其周边与第一扭腿、第一竖梁、小纵梁、第二竖梁、第二扭腿围合成的Π型框焊接,即将转向机支架固定在扭腿和纵梁上,该固定方式牢固可靠,同时,转向机支架上开设有转向机安装孔、转向机输出轴穿经孔,该转向机安装孔可根据转向机的布置倾斜角度设计,不仅能使转向柱上下万向节叉的夹角及差值尽量小,有利于确保方向盘、转向机输入轴转动角速度的一致,提高转向效果,而且不会增加零件成本,灵活性好,使用范围广。因此,本技术结构不仅牢固可靠,而且有利于提高转向效果,灵活性好。3、本技术一种转向拉杆系统布置结构中第一扭腿、第一竖梁、第二扭腿、第二竖梁、车架前纵梁、小纵梁为方管梁或槽型梁,该结构既适应于传统的槽型梁车架,也适用于全承载车架,使用范围广,通用性强。因此,本技术的适用范围广。【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视图。图3为图1的B向视图。图4为图1中转向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加强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转向机1、转向机支架2、转向机安装孔21、转向机输出轴穿经孔22、折弯边23、转向垂臂3、转向直拉杆4、第一扭腿5、第一竖梁51、第二扭腿6、第二竖梁61、车架前纵梁7、前桥车架纵梁71、小纵梁8、加强块9、第一万向节叉10、下轴20、第二万向节叉30、转向柱40、Π型框50、第一万向节叉与转向柱的夹角al、第二万向节叉与下轴的夹角a2、整车接近角a3、转向直拉杆与ZO平面的夹角a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见图1至图6,一种转向拉杆系统布置结构,包括转向机1、转向机支架2、转向垂臂3、转向直拉杆4,所述转向机I固定在转向机支架2上,且转向机I依次通过转向垂臂3、转向直拉杆4与前桥上节臂相连;所述转向垂臂3为上置式结构,其上端与转向直拉杆4相连,下端与转向机I的输出轴相连。所述布置结构还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扭腿5、第二扭腿6,该第一扭腿5、第二扭腿6的两端均分别与车架前纵梁7、车身侧围固定连接,第一扭腿5、第二扭腿6的顶部分别连接有第一竖梁51、第二竖梁61,第一竖梁51的上端通过小纵梁8与第二竖梁6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向机支架2为平板结构,其周边与第一扭腿5、第一竖梁51、小纵梁8、第二竖梁61、第二扭腿6围合成的Π型框50相配合,且转向机支架2上开设有转向机安装孔21、转向机输出轴穿经孔22。所述转向机支架2与Π型框50焊接,且转向机支架2与Π型框50的配合处设置有多个折弯边23。所述车架前纵梁7低于前桥车架纵梁71设置,且车架前纵梁7的后端与前桥车架纵梁71的前端搭接形成Z字形阶梯结构。所述第一扭腿5与车架前纵梁7的连接处、第二扭腿6与车架前纵梁7的连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拉杆系统布置结构,包括转向机(1)、转向机支架(2)、转向垂臂(3)、转向直拉杆(4),所述转向机(1)固定在转向机支架(2)上,且转向机(1)依次通过转向垂臂(3)、转向直拉杆(4)与前桥上节臂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垂臂(3)为上置式结构,其上端与转向直拉杆(4)相连,下端与转向机(1)的输出轴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忠翼杨小见杨胜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