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用变速操作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5259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操作第1前变速杆拉缆索的钢索选择所需的变速比。因第2前变速操作装置,及第2前变速杆,亦具有与第1前变速操作装置及第1前变速杆同样构造的功能,故可在把手1内的2位置操作交速。同样,后变速操作,第1后变速操作装置及第2后变速操作装置亦可在2位置操作。(*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关于自行车用变速操作装置。更详言的,即有关在同一把手内的手柄位置配置变速操作装置,由2位置可操作变速的自行车用变速操作装置。自行车系在前方具有多段前链轮,及在后方具有多段的扣链齿轮,其中间以链条连接以传递旋转扭力。随行驶速度,自悬挂链条的多段前链轮及多扣链齿轮选择最适当的齿轮比。比种变速操作系通常操作可把手的手柄位置操作的变速操作装置的变速杆实施。一方面,下弯型把手的自行车的把手的手柄位置系依通常速度行驶的位置,与为防止风阻以高速行驶坡道等位置而异。然而因变速操作装置仅配置于特定的手柄位置,故改变手柄位置时无法自其位置变速,变速需更换手柄位置。该手柄位置的更换将损失时间,且从将手柄配置于前述2位置的机能而言亦将损及操作性。本专利技术系以如上述技术背景专利技术,以达成下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提供可自把手内2处手柄位置操作变速的自行车用变速操作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提供可迅速操作变速的自行车用速动变速操作装置。本专利技术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下列技术方案。一种自行车用变速操作装置,即配置于把手由缆索内的钢索操作变速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拉第1钢索卷取操作用的第1变速杆;配置于前述把手的第1位置,具有前述第1变速杆的第1变速操作装置;拉第2钢索卷取操作用的第2变速杆;配置于前述把手的第2位置,具有前述第2变速杆的第2变速操作装置;以及将前述第1钢索及前述第2钢索连接于前述自行车用变速装置的连接装置。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连接机构具有连接前述第1钢索及前述第2钢索,且以第3钢索连接于前述自行车用变速装置的接头。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接头是移动自如地设于导件,配置于把手,拉缆索内钢索变速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中,操作第1变速杆拉第1钢索选择所希变速比。因第2变速操作装置,及第2变速杆亦具有与第1变速操作装置及第1变速杆同样构造,功能,故可在把手内2位置操作变速。本专利技术具有优良效果如以上述构成,本专利技术因将变速杆配置于同一把手内2位置,故无须自2位置更换把手的握持位置即可操作变速。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做具体说明附图说明图1装载本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用变速操作装置的把手的斜投影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将缆索固定于把手的安装件的正面图。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前变速操作装置内部的断面图。图4以图3的IV-IV线切断时的变速杆的局部断面图。图5本专利技术板簧的平面图。图6本专利技术定位板的平面图。图7本专利技术夹环的平面图。图8表示第1,2前变速操作装置的缆索及其缆索的固定方法的图。图9表示第1,2前变速操作装置的缆索及其缆索的固定方法的第2实施例的图。参照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如下。图1系装载本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用变速操作装置的把手斜投影图。图2系把2手的正面图。图1所示把手1系小车用把手。水平配置的杆构件2系连接于自行车的头管(未图示)。在杆构件2一端的杆托架3固定横构件4。横构件4系由金属制管制作,两端弯成约90度,此部分构成侧方手柄部5,6。横构件4配置圆筒状合成树脂制的手柄构件7,8。手柄构件7,8系通常行驶时把手操作时握住运转操作的用。在手柄构件7,8的横位置配置第1前变速操作装置9及第1后变速操作装置10。第1前变速操作装置9,系选择悬挂配置于前方的链条链轮(未图示)。第1后变速操作装置10系选择配置于后方的多段扣链齿轮(未图示)。第1后变速操作装置10的构造,机能与第1前变速操作装置9相同,故不详述。第1后变速操作装置10的第1后变速杆11,经转动操作拉缆索12内的钢索驱动后变速器(未图示)变速。在同一把手1内的侧方手柄部6配置第2后变速操作装置20。第2后变速操作装置20与第1后变速操作装置10实质上具有相同的构造,机能,从该位置亦可后变速操作。缆索13的外外壳15中间部,系由环状缆索把持具17把持,而缆索把持具17更固定于板状固定金属具18下部。固定金属具18上部以螺帽19固定于手柄构件8的一端。缆索13的另一端连接于后变速器(未图示)经操作换挂链条。在缆索13入口,设有缆索调整组件21,缆索调整组件21系相对移动外外壳15与其内部的缆索13,微调整第2后变速杆22的角度位置。第1前速操作装置9系选择悬挂配置于前方的链条用的链轮(未图示。)者。第1前变速操作装置9的第1前变速杆24,经转动操作拉缆索25内的钢索驱动前变速器(未图示)变速。第1前变速操作装置9图3系表示第1前变速操作装置内部的断面图。图4系图3的IV-IV线切断时的变速杆的局部断面图。台座30构成本体,以带构件31固定于横构件4。带构件31的一端系以轴32摇动自如设于台座30,其另一端以螺栓30固定于横构件4。台座30的螺旋孔35旋锁固定螺栓34。在台座30与固定螺栓34间,固定底盖36,金属座37及板簧38。底盖36系底部盖,板簧系押压定位球39者。板簧38成圆板状,将定位保持定位球39球保持孔49形成于半径方向(参照图5)。故,仅容许定位球399向球保持孔40的半径方向移动。挟定位球39与板簧38的反方向配置定位板41,定位板41系一体固定于转动圆筒构件42的端面。在定位板41的外周位置形成3个一位孔46及相差180度的定位孔46,合计形成6个定位孔46。3个定位孔系前变速装置的变速比的低L,中M,高T位置。在3个定位孔46插入1个定位球39,合计2个定位球39。在定位板41的定位孔46内周形成环状的摩擦部47。在台座30的圆筒部30a配置滑动转动自如的夹环50。在夹环50圆周方向形成球保持孔51,将定位球39保持于球保持孔51。球保持孔51的中心位置系向半径方向扩大。因此旋转夹环50即向半径方向移动球保持孔51内的定位球39,移动于定位板41的摩擦部47被夹持。转动圆筒构件42系滑动转动自如配置地台座30的圆筒部30a的部分。在转动圆筒构件42与台座30间,配置螺旋状扭力弹簧43,将其一端固定于转动圆筒构件42,另一端固定于台座30。扭力弹簧43系向后变速机(未图示)的回复弹簧(未图示)的施压反方向施力,使操作第1前变速杆24所需扭力均匀。在转动圆筒构件42外周固定钢索卷筒44。钢索卷筒44外周系形成U字状凹部45,凹部45的半径方向距离系如图4所示,依角位置而异。在钢索卷筒一体设第1前变速杆24,由旋转驱动该第1前变速杆24即可转动钢索卷筒44。钢索卷筒44的凹部45系卷绕可推缆索13的用,因半径方向距离依角度位置而异,故操作第1前变速杆24时依角度位置杆比亦不同。第1前变速操作装置9的作用为使第1前变速操作装置9作用,操作第1前变速杆24,转动钢索卷筒44。转动钢索卷筒44时,将可推缆索13卷绕于凹部45拉缆索内的钢索,进行必要的变速。转动卷筒44时,同时其一体的转动圆筒构件42及定位板41亦转动。定位球39系由球保持孔40仅容许向半径方向移动,惟因由夹环50的球保持孔51无法向半径方向移动结果无法移动。由前述转动使停止的定位球39插入定位于定位板41的下一定位孔46。即若最初位置为低L位置时,第1前变速杆24,卷筒44,转动圆筒构件42及定位板41定位于下中M位置。欲以无段定位时操作如下。转动夹环50时由球保持孔51向半径方向移动定位球39,移至摩擦47。由摩擦部47将定位球39固定位板41,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用变速操作装置,即配置于把手由缆索内的钢索操作变速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拉第1钢索卷取操作用的第1变速杆;配置于前述把手的第1位置,具有前述第1变速杆的第1变速操作装置;拉第2钢索卷取操作用的第2变速杆; 配置于前述把手的第2位置,具有前述第2变速杆的第2变速操作装置;以及将前述第1钢索及前述第2钢索连接于前述自行车用变速装置的连接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会悦义
申请(专利权)人:岛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