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测MgO纳米团簇表面气态沉积过渡金属Au、Pt吸附CO分子吸附性质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948553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6 18: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测MgO纳米团簇表面气态沉积过渡金属Au、Pt吸附CO分子化学吸附性质的方法,有效地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B3LYP方法对吸附体系A:Mg9O9/Au/CO模型;B:Mg9O9/Pt/CO模型;C:Mg9O8/Au/CO模型;D:Mg9O8/Pt/CO模型进行结构优化,使用计算机更方便更快捷的模拟出键长,键角,二面角,吸附能量和前线轨道等输出信息,可以有效避免其他物质的干扰,从而得到比试验数据更为准确的计算模拟数据值,而且可以得出一系列吸附体系中吸附能量值的大小,预测出该系列吸附体系对CO分子吸附的强弱,对未来纳米MgO材料结构进行优化,使其更具吸附速率快、反应迅速、吸附容量大等优点,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测MgO纳米团簇表面气态沉积过渡金属Au、Pt吸附CO分子吸附性质的方法,属于量子化学计算的范畴。
技术介绍
如今,MgO纳米材料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很多化学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另外,MgO纳米材料也可以作为其他催化剂的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以MgO为载体通过气态嵌入过渡金属(如Au、Ru、Pt、Pd、Ag、Ni、Cu)的方法,从而生成以MgO为载体的Au/MgO、Pt/MgO催化剂可以在低温条件下催化CO等被O2氧化的反应,通过催化并发生化学反应将有毒有害气体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MgO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殊结构的因素,在作为吸附剂应用具有吸附速率快、反应迅速、吸附容量大等优点,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过渡金属Au、Pt对CO吸附性质的研究尚不完善,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助于理解在MgO表面嵌入过渡金属离子吸附和催化CO体系的原理机制。现有技术中通过SEM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是可以观察到MgO材料表面缺陷,但在实验及应用中,并不能够具体的研究出不同缺陷位点对于材料应用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预测MgO纳米团簇表面气态沉积过渡金属Au、Pt吸附CO分子化学吸附性质的方法,该方法方便快捷、简单易行。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预测MgO纳米团簇表面气态沉积过渡金属Au、Pt吸附CO分子化学吸附性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纳米团簇模型的选择:选择构建下面8种纳米团簇模型作为研究对象, A:Mg9O9/Au/CO吸附体系模型, B:Mg9O9/Pt/CO吸附体系模型, C:Mg9O8/Au/CO吸附体系模型(MgO表面存在F5c位氧缺陷), D:Mg9O8/Pt/CO吸附体系模型(MgO表面存在F5c位氧缺陷), E:Mg9O8/Au/CO吸附体系模型(MgO表面存在F4c位氧缺陷), F:Mg9O8/Pt/CO吸附体系模型(MgO表面存在F4c位氧缺陷), G:Mg9O8/Au/CO吸附体系模型(MgO表面存在F3c位氧缺陷), H:Mg9O8/Pt/CO吸附体系模型(MgO表面存在F3c位氧缺陷);2)计算方法和基组的选择:选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有关于基组的选择如下,由于Au、Pt原子的价电子是Au:5d10 6s1、Pt:5d9 6s1,采用Hay-Wadt赝势及双ξ极化基组(LANL2DZ);对于完美表面MgO表面吸附点周围的Mg原子和O原子,采用6-31G(d)基组;另外,对于存在氧缺陷的MgO表面,为了更好地描述缺陷位周围的电子,增加了弥散函数;对于被吸附分子同样采用了6-31G(d)基组;3)结构优化:根据步骤2)所选用的计算方法和基组,使用关键词opt,提交计算作业,运行Gaussian03程序对所提交的计算作业进行运算,直到所要求的四个常数完全收敛,计算机运算结束并得到输出文件;4)输出信息提取:在完成对8种不同吸附体系的结构优化之后,从Gaussian03软件计算的输出文件中提取出关于所述8种吸附体系的最低能量值;5)根据步骤4)提取出的信息,可以得出所述8种吸附体系相应的体系能量降低值即吸附能,总结出所述8种不同吸附体系的吸附能大小变化的规律;6)预测该系列各吸附体系中MgO表面气态沉积过渡金属Au、Pt对CO分子吸附能力的大小和吸附可行性的判断。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步骤1)的所述纳米团簇模型结构的构象处于最低能量状态。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步骤1)中所述8种吸附体系模型的结构均是使用GaussView5.0程序画出。GaussianView5.0程序是高斯软件根据需求开发出的桌面平台程序,可以通过该程序画出所需要的分子构型,提交给Gaussian03程序进行计算,计算完成后可用GaussView5.0读出计算数据。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步骤2)根据所选体系结构选出适用于该体系计算的方法和基组。所有的计算都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需要根据不同的分子构型,不断改进计算方法和基组,通过对方法和基组优化,从而产生与实验值相近似的计算结果。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步骤3)的输入命令为#B3LYP/gen opt pseudo=read。其中,步骤2的输入命令关键词:#B3LYP/gen pseudo=read; 步骤3的输入命令关键词:opt;由步骤2和步骤3的输入命令关键词构成了总的输入命令,即#B3LYP/ gen opt pseudo=read。由于Gaussian03程序的设计,在读取命令时必须使用关键词代码,以上代码即为命令值,B3LYP为方法,gen为混合基组,opt为几何结构优化命令,pseudo=read为读取混合计算命令。步骤3)中判断Gaussian03程序运算得出的输出结果是否可靠的四个常数分别是指:Maximum Force(力的最大值),RMS Force(根均方力),Maximum Displacement(最大位移), RMS Displacement(根均方位移)。计算结果需要这四个常数都显示“yes”。 Gaussian03程序输出结果中的四个常数都达到“yes”,说明所计算的分子模型达到最稳定结构,即所计算的分子模型达到现实标准,计算结果可以同实验值相一致。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步骤4)输出信息提取,从Gaussian03程序计算出的输出文件xx.log中提取出所述8种吸附体系模型中相对应的键长、键角、二面角及体系总能量等数据,上述数据必须从已经收敛结果的数据中提取。Gaussian03程序计算产生输出文件为:xx.log。通过计算得到的团簇体系结构的键长、键角、二面角、总能量的数据从xx.log中提取,需要收敛。只有计算结果收敛才能确保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在步骤6)中,根据步骤5)总结出MgO纳米团簇表面气态沉积过渡金属Au、Pt吸附CO分子化学吸附性质的影响,从而预测出体系对CO是否具有吸附性及吸附能力的强弱程度,再依据理论值预测出吸附能力最佳的吸附体系。过渡金属沉积在MgO表面对吸附CO有促进作用,通过两种不同的过渡金属沉积,可对其吸附性进行选择优化,为今后研发纳米吸附材料提供帮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以MgO纳米团簇表面气态沉积过渡金属Au、Pt吸附CO分子为体系模型的研究,为实验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得出不同吸附体系的理论数据,总结出两种过渡金属吸附CO和不同氧原子缺陷位置上沉积过渡金属吸附CO的变化规律,尤其是体系吸附能的变化规律,可以为实验提供理论依据。本专利技术有效地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B3LYP/gen opt pseud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预测MgO纳米团簇表面气态沉积过渡金属Au、Pt吸附CO分子吸附性质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测MgO纳米团簇表面气态沉积过渡金属Au、Pt吸附CO分子吸附性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纳米团簇模型的选择:选择建立下面8种吸附体系模型作为研究对象,A:Mg9O9/Au/CO吸附体系模型,B:Mg9O9/Pt/CO吸附体系模型,C:Mg9O8/Au/CO吸附体系模型,其中MgO表面存在F5c位氧缺陷,D:Mg9O8/Pt/CO吸附体系模型,其中MgO表面存在F5c位氧缺陷,E:Mg9O8/Au/CO吸附体系模型,其中MgO表面存在F4c位氧缺陷,F:Mg9O8/Pt/CO吸附体系模型,其中MgO表面存在F4c位氧缺陷,G:Mg9O8/Au/CO吸附体系模型,其中MgO表面存在F3c位氧缺陷,H:Mg9O8/Pt/CO吸附体系模型,其中MgO表面存在F3c位氧缺陷;2)计算方法和基组的选择:选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有关于基组的选择如下,由于Au、Pt原子的价电子是Au:5d10 6s1、Pt:5d9 6s1,采用Hay‑Wadt赝势及双ξ极化基组;对于完美表面MgO表面吸附点周围的Mg原子和O原子,采用6‑31G(d)基组;另外,对于存在氧缺陷的MgO表面,增加弥散函数;对于被吸附分子同样采用6‑31G(d)基组;3)结构优化:根据步骤2)中所选用的计算方法和基组,使用关键词opt,提交计算作业,启动Gaussian03程序对所提交的计算作业进行运算,直到所要求的四个常数完全收敛,计算机运算结束并得到输出文件;4)输出信息提取:在完成对8种不同吸附体系的结构优化之后,从Gaussian03软件计算的输出文件中提取出关于所述8种吸附体系的最低能量值;5)根据步骤4)提取出的信息,得出所述8种吸附体系相应的体系能量降低值即吸附能,总结出所述8种不同吸附体系的吸附能大小变化的规律;6)预测该系列各吸附体系中MgO表面气态沉积过渡金属Au、Pt对CO分子吸附能力的大小和吸附可行性的判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测MgO纳米团簇表面气态沉积过渡金属Au、Pt吸附CO分子吸附性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纳米团簇模型的选择:
选择建立下面8种吸附体系模型作为研究对象,
A:Mg9O9/Au/CO吸附体系模型,
B:Mg9O9/Pt/CO吸附体系模型,
C:Mg9O8/Au/CO吸附体系模型,其中MgO表面存在F5c位氧缺陷,
D:Mg9O8/Pt/CO吸附体系模型,其中MgO表面存在F5c位氧缺陷,
E:Mg9O8/Au/CO吸附体系模型,其中MgO表面存在F4c位氧缺陷,
F:Mg9O8/Pt/CO吸附体系模型,其中MgO表面存在F4c位氧缺陷,
G:Mg9O8/Au/CO吸附体系模型,其中MgO表面存在F3c位氧缺陷,
H:Mg9O8/Pt/CO吸附体系模型,其中MgO表面存在F3c位氧缺陷;
2)计算方法和基组的选择:
选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有关于基组的选择如下,由于Au、Pt原子的价电子是Au:5d10 6s1、Pt:5d9 6s1,采用Hay-Wadt赝势及双ξ极化基组;对于完美表面MgO表面吸附点周围的Mg原子和O原子,采用6-31G(d)基组;另外,对于存在氧缺陷的MgO表面,增加弥散函数;对于被吸附分子同样采用6-31G(d)基组;
3)结构优化:
根据步骤2)中所选用的计算方法和基组,使用关键词opt,提交计算作业,启动Gaussian03程序对所提交的计算作业进行运算,直到所要求的四个常数完全收敛,计算机运算结束并得到输出文件;
4)输出信息提取:
在完成对8种不同吸附体系的结构优化之后,从Gaussian03软件计算的输出文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小泉关志强郭惠霞王世霞张苗宁星铭胡一平马琴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