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挤压自动报警车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2732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1 1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轨道车挤压自动报警车门,包括安全门本体(1)和控制器(2),所述安全门本体(1)设置有第一门板(11)和第二门板(12),其中第一门板(11)位于第二门板(12)外侧的安装槽内,在所述第一门板(11)和安装槽槽底间设置有支撑弹簧(3),在所述第一门板(11)和第二门板(12)安装槽槽底之间还均匀设置有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全可靠,在安全门的内部甚至设置传感器,覆盖范围广,能有效避免儿童或者小物品被夹,同时安全门的两面任意一面收到挤压均可检测到,在防夹的同时,具有防止依靠的功能,可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车挤压自动报警车门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轨道交通被大量的应用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现有的轨道交通,如地铁、轻轨等在站台的安全门均有两道组成,一道设置在站台上,另一道设置在车辆上,在上下乘客的过程中,通过控制两道门的开关顺序,以起到安全保障作用,但这样的设计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两道门间始终存在一定间隙,当乘客被关闭在两道门间的间隙时,危险便会发生,尤其是身体较小的儿童,这种风险更大;如新闻报道的2014年在北京地铁站就发生乘客被夹在安全门和地铁门间挤压的悲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可靠的轨道车挤压自动报警车门,在站台上的安全门内部设置压力传感器,在安全门与车辆门间有乘客被夹时,实现自动报警、开门、停车等动作,防止危险发生,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轨道车挤压自动报警车门,包括安全门本体(1)和控制器(2),所述安全门本体(1)设置有第一门板(11)和第二门板(12),其中第一门板(11)位于第二门板(12)外侧的安装槽内,在所述第一门板(11)和安装槽槽底间设置有支撑弹簧(3),在所述第一门板(11)和第二门板(12)安装槽槽底之间还均匀设置有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4)所述控制器(2)设置有放大电路(5)、比较电路(6)和控制电路(7),所述压力传感器(4)的输出端与所述放大电路(5)的输入端连接,该放大电路(5)的输入端与所述比较电路(6)的输入端连接,该比较电路(6)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路(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放大电路(5)设置有放大器U1、放大器U2和放大器U3,所述放大器U1和放大器U2的正向输入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压力传感器(4)的第一和第二输出端上,其中所述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串接电阻R11后接该放大器U1的输出端上,该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还串接电阻R13后连接在所述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上,该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还经电阻R16接地;所述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串接电阻R12后接在该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上,该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串接电阻R14后接在所述放大器U3的反向输入端上;在所述放大器U1和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间串接有可调电阻R10;所述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电路(3)连接,在该放大器U3的输出端和反向输入端间还串接有电阻R17。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在有乘客或者其它物品卡在站台上安全门与车辆门的间隙中时,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间的支撑弹簧被压缩,此时压力传感器的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将输出信号,该信号经过放大器U1和放大器U2放大后,进入放大器U3进一步放大,该放大器U3输出电信号经过比较器判断后,到达动作阈值时,使控制电路动作,控制报警器报警、开启或者停止安全门、车辆停车等动作,避免危险的发生,最大限度的保证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可进一步为:所述比较电路(6)设置有比较器U4,该比较器U4的正向输入端与所述放大电路(2)的输出端连接,反向输入端经电阻R18接电源,所述比较器U4的反向输入端还经过电阻R15接地,该比较器U4的输出端接在所述控制电路(4)的输入端上。结构简单,布局合理,可有效防止整个控制系统误动作,使本实用新型更加安全和稳定。所述控制电路(7)设置有三级管D11,该三级管D11的基极接在所述比较电路(3)的输出端上,集电极串接继电器JK1电磁线圈后接在电源上,发射极接地。采用三级管控制继电器的开关,结构简单,响应时间快,成本低廉,可同时继电器触点多,可便捷的和多个执行结构连接,使本技术的扩展性大大增强。在所述安全门本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声光报警器(8)。具有提醒乘车注意的功能,同时在发生夹卡事故的时候,能直观快速的进行报警,便于救援的精确定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安全可靠,在安全门的内部甚至设置传感器,覆盖范围广,能有效避免儿童或者小物品被夹,同时安全门的两面任意一面收到挤压均可检测到,在防夹的同时,具有防止依靠的功能,可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整个安全门结构简单,检修方便,成本低廉,便于本技术的推广;电路布局合理,放大电路采用两极放大,有效避免干扰和信号失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控制器的结构框图;图5为本技术中控制器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轨道车挤压自动报警车门,包括安全门本体1和控制器2,在所述安全门本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四个声光报警器8,所述安全门本体1由第一门板11和第二门板12组成,其中第一门板11位于第二门板12外侧的安装槽内,在所述第一门板11和安装槽槽底间设置有支撑弹簧3,在所述第一门板11和第二门板12安装槽槽底之间还均匀设置有至少4个压力传感器4,该压力传感器4靠近安装槽的端角处;如图4所示:控制器2设置有放大电路5、比较电路6和控制电路7,所述压力传感器4的输出端与所述放大电路5的输入端连接,该放大电路5的输入端与所述比较电路6的输入端连接,该比较电路6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路7的输入端连接;如图5所示:所述放大电路5设置有放大器U1、放大器U2和放大器U3,所述放大器U1和放大器U2的正向输入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压力传感器4的第一和第二输出端上,其中所述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串接电阻R11,该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还串接电阻R13后连接在所述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上,该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还经电阻R16接地;所述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串接电阻R12,该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串接电阻R14后接在所述放大器U3的反向输入端上;在所述放大器U1和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间串接有可调电阻R10;所述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电路3连接,在该放大器U3的输出端和反向输入端间还串接有电阻R17;所述比较电路6设置有比较器U4,该比较器U4的正向输入端与所述放大电路2的输出端连接,反向输入端经电阻R18接电源,所述比较器U4的反向输入端还经过电阻R15接地,该比较器U4的输出端接在所述控制电路4的输入端上;所述控制电路7设置有三级管D11,该三级管D11的基极接在所述比较电路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车挤压自动报警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全门本体(1)和控制器(2),所述安全门本体(1)设置有第一门板(11)和第二门板(12),其中第一门板(11)位于第二门板(12)外侧的安装槽内,在所述第一门板(11)和安装槽槽底间设置有支撑弹簧(3),在所述第一门板(11)和第二门板(12)安装槽槽底之间还均匀设置有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4);所述控制器(2)设置有放大电路(5)、比较电路(6)和控制电路(7),所述压力传感器(4)的输出端与所述放大电路(5)的输入端连接,该放大电路(5)的输入端与所述比较电路(6)的输入端连接,该比较电路(6)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路(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放大电路(5)设置有放大器U1、放大器U2和放大器U3,所述放大器U1和放大器U2的正向输入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压力传感器(4)的第一和第二输出端上,其中所述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串接电阻R11,该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还串接电阻R13后连接在所述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上,该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还经电阻R16接地;所述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串接电阻R12,该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串接电阻R14后接在所述放大器U3的反向输入端上;在所述放大器U1和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间串接有可调电阻R10;所述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电路(3)连接,在该放大器U3的输出端和反向输入端间还串接有电阻R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挤压自动报警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全门本体(1)和
控制器(2),所述安全门本体(1)设置有第一门板(11)和第二门板(12),
其中第一门板(11)位于第二门板(12)外侧的安装槽内,在所述第一门板(11)
和安装槽槽底间设置有支撑弹簧(3),在所述第一门板(11)和第二门板(12)
安装槽槽底之间还均匀设置有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4);
所述控制器(2)设置有放大电路(5)、比较电路(6)和控制电路(7),
所述压力传感器(4)的输出端与所述放大电路(5)的输入端连接,该放大电
路(5)的输入端与所述比较电路(6)的输入端连接,该比较电路(6)的输出
端与所述控制电路(7)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放大电路(5)设置有放大器U1、放大器U2和放大器U3,所述放大
器U1和放大器U2的正向输入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压力传感器(4)的第一和第
二输出端上,其中所述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串接电阻R11,该
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还串接电阻R13后连接在所述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上,
该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还经电阻R16接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安碧刘陈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