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凯心专利>正文

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的折收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9789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的折收构造,是通过一双旋向折收关节,其是组设于前、后车架之间,该折收关节具有套管与前车架的组接轴套接,并配合轴承的套组使该组接轴于套管中旋转,该折收关节的后斜下端是与后车架的组接端枢组结合,构成该折收关节可作立料向旋动;又该折收关节的后侧设有一枢接耳供避震器的顶端倾靠并销设结合。车架的前、后轮可相互重叠,使车架达到完全对折的较佳缩减体积效果。(*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自行车的车架折收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其折收关节可作双旋向折动的结构型态。本专利技术人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的缺陷,详加设计与审慎的评估后,终创造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折收构造,它包括有前车架的底端枢组有一前轮,顶端设有一把手杆,中段一侧组设有一椅座架,又椅座架底端具有一斜下凸伸的组接轴;后车架的后端枢组有一后轮及驱动装置,前端为组接端与前车架的组接轴呈斜向角度的相对应关系,后车架的中段顶端枢组有一避震器,其特征是一双旋向折收关节是组设于该前车架及后车架之间,该折收关节的前斜上端具有套管,与该前车架的组接轴套接,并配合轴承的套组使该组接轴于该套管中平稳旋转,该折收关节的后料下端是与该后车架的组接端枢组结合,该折收关节以该横向轴栓为旋支点作立向旋动;又该折收关节的后侧设有一枢接耳供该避震器的顶端倾靠,通过一活动插销穿组枢合。该折收关节是设制成三角框形状。该前车架的组接轴与折收关节的套管是更相对设有径向贯穿孔,该等径向贯穿孔于该前、后车架相对合,通过插销加以销设定位。该前车架的组接轴末端是枢设有一定位勾杆,该折收关节对应该定位勾杆设有一卡勾部,该定位勾杆卡合于该卡勾部,达到辅助定向定位。该前车架的组接轴往后作180度旋转,其前轮的中心与后轮的中心是位于同一条圆周线上。该后车架的驱动装置是电力驱动装置,或为脚踏驱动装置。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说明。图2是本技术的折收关节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折收动作步骤一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折收动作步骤二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折收动作步骤三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附图说明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的折收构造包括一前车架10的底端枢组有一前轮11,顶端为一把手杆12,中段一侧组设有一椅座架13,又椅座架13的底端具有一斜下凸伸的组接轴14一后车架20的后端枢组有一后轮21以及电力驱动装置22或者是脚踏驱动装置(图未表示),前端为组接端23与前车架10的组接轴14呈料向角度的相对应关系,后车架20的中段顶端并枢组有一避震器24;一双旋向折收关节30是组设于前车架10及后车架20之间,是设制成三角框形状,该折收关节30的前斜上端具有套管31,与前车架10的组接轴14套接,并配合轴承32的套组,使该组接轴14于套管31中平稳旋转,且前车架10以该组接轴14往后作180度旋转时,其前轮11的中心点A与后轮的中心点B是位于同一条圆周线C上;该折收关节30的后斜下端33与后车架20的组接端23通过一横向轴栓34枢组结合,构成该折收关节30以该横向轴栓34为旋支点作立向旋动;又该折收关节30的后侧设有一枢接耳35,供避震器24的顶端倾靠,利用一活动插销36穿组枢合。其中,该前车架10的组接轴31与折收关节30的套管31是相对设有径向贯穿孔37,如图2所示,该等径向贯穿孔37于前、后车架10、20呈使用状态时,可相对合,利用插销38加以销设定位。其中,该前车架10的组接轴14末端是更可枢设有一定位勾杆40,以使折收关节30对应该定位勾杆40设有一卡勾部41,通过该定位勾杆40卡合于卡勾部41,达到辅助定向定位的目的,如图2所示。通过上述的结构组成,本技术的车架可通过该双旋向折收关节30的设计,使其前、后轮11、21折叠时,可达到相重叠的对折状态。其折收动作步骤如下1、参阅图1所示,是本技术的车架于正常使用时的结构空间型态,其前车架10的组接轴14与折收关节30的套管31是采用插销38穿组销设,以将前车架10固定;另一方面,该折收关节30与后车架20则是通过倾斜状的避震器24组接于其间,而达到连结限位以及避震缓冲效果。2、如图3所示,欲进行车架的折收时,是先将避震器24顶端的插销拔出,使前车架10不受牵制,而呈以折收关节30底端的横向轴栓34纵向旋动。3、如图4所示,使定位勾杆40脱离卡勾部41,将前车架10作往后180度旋转,如此将构成该前轮11是位于后轮21略料上方间隔位置处,此时该前、后轮11、21的中心点A、B皆位于同一条圆周线C上。4、如图5所示,将前车架10往下旋动,其前轮11将与后轮21相重叠,此时该前、后轮11、21之间通过既有的卡扣件(图未绘)加以组合固定。5、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再配合前车架10的把手杆12的折收以及椅座架13的可缩短设计,而更能缩减车架的体积;目前既有车架10的把手杆12以及椅座架13可有多种伸缩及折叠方式,由于此部位结构并非本技术所欲保护,故不详述。以上是针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技术特征进行具体的说明,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与原则下对本技术进行变更与修改,皆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综上所述,本技术是提供一种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的折收构造,其确已达到本技术的所有目的,另其组合结构的空间形态未见于同类产品,亦未曾公开于申请前,本技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折收构造,其是包括有前车架的底端枢组有一前轮,顶端设有一把手杆,中段一侧组设有一椅座架,又椅座架底端具有一斜下凸伸的组接轴;后车架的后端枢组有一后轮及驱动装置,前端为组接端与前车架的组接轴呈斜向角度的相对应关系,后车架的中段顶端枢组有一避震器,其特征是一双旋向折收关节是组设于该前车架及后车架之间,该折收关节的前斜上端具有套管,与该前车架的组接轴套接,并配合轴承的套组使该组接轴于该套管中平稳旋转,该折收关节的后料下端是与该后车架的组接端枢组结合,该折收关节以该横向轴栓为旋支点作立向旋动;又该折收关节的后侧设有一枢接耳供该避震器的顶端倾靠,通过一活动插销穿组枢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折收构造,其特征是该折收关节是设制成三角框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折收构造,其特征是该前车架的组接轴与折收关节的套管是更相对设有径向贯穿孔,该等径向贯穿孔于该前、后车架相对合,通过插销加以销设定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折收构造,其特征是该前车架的组接轴末端是枢设有一定位勾杆,该折收关节对应该定位勾杆设有一卡勾部,该定位勾杆卡合于该卡勾部,达到辅助定向定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折收构造,其特征是该前车架的组接轴往后作180度旋转,其前轮的中心与后轮的中心是位于同一条圆周线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折收构造,其特征是该后车架的驱动装置是电力驱动装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折收构造,其特征是该后车架的驱动装置为脚踏驱动装置。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的折收构造,是通过一双旋向折收关节,其是组设于前、后车架之间,该折收关节具有套管与前车架的组接轴套接,并配合轴承的套组使该组接轴于套管中旋转,该折收关节的后斜下端是与后车架的组接端枢组结合,构成该折收关节可作立料向旋动;又该折收关节的后侧设有一枢接耳供避震器的顶端倾靠并销设结合。车架的前、后轮可相互重叠,使车架达到完全对折的较佳缩减体积效果。文档编号B62K15/00GK2598842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的车架全动向折收构造,其是包括有:前车架的底端枢组有一前轮,顶端设有一把手杆,中段一侧组设有一椅座架,又椅座架底端具有一斜下凸伸的组接轴;后车架的后端枢组有一后轮及驱动装置,前端为组接端与前车架的组接轴呈斜向角度的相对应关系,后车架的中段顶端枢组有一避震器,其特征是:一双旋向折收关节是组设于该前车架及后车架之间,该折收关节的前斜上端具有套管,与该前车架的组接轴套接,并配合轴承的套组使该组接轴于该套管中平稳旋转,该折收关节的后料下端是与该后车架的组接端枢组结合,该折收关节以该横向轴栓为旋支点作立向旋动;又该折收关节的后侧设有一枢接耳供该避震器的顶端倾靠,通过一活动插销穿组枢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凯心
申请(专利权)人:陈凯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