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9233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折叠装置,包括一固设于车体前端的底座、一供把手立杆插设并枢接于底座上的连接架及一对枢接于连接架上的操纵杆,其特征在于:该底座上固设一直立定位架,该定位架接近底缘处设有一贯通固接孔,该定位架顶面呈圆弧状,且于其前、后两端分别凹设有前、后定位槽;该连接架由一套筒及一对夹固于套筒两侧的夹持板构成,二夹持板分别包覆于底座定位架两侧,各夹持板板体适当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枢接孔及第二枢接孔,第一枢接孔对应定位架的枢接孔,由第一枢接杆穿设枢接;该操纵杆由一对板体构成,其底端位于连接架二夹持板内侧向上延伸,该操纵杆底端分别设有一枢接孔,各枢接孔对应二夹持板的第二枢接孔,由第二枢接杆穿设枢接;该操纵杆底端凸伸一制动部,该制动部末端设有一穿设制动杆的制动孔,该制动杆上勾挂有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另一端则勾挂于第一枢接杆上;该弹性元件拉动制动杆,并恒向下嵌卡于定位架的前/后定位槽中;扳动操纵杆以第二枢接杆为轴转动,并带动制动杆上扬,该制动杆则脱离前/后定位槽,使弹性元件呈拉伸状态,进而带动连接架以第一枢接杆为轴转动,以控制连接架的垂直状态/水平收合状态。(*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折叠装置,尤指一种特别适用于轻巧型车辆(如滑板车或电动滑板车)的折叠装置,其具有操作方便、可缩小车体体积,以减少所占空间等优点及功效。
技术介绍
为缩减滑板车或电动滑板车的体积,以便使用者携带外出或缩减收藏空间,一般滑板车或电动滑板车通常会在把手立杆及车体的连接处设置折叠装置,使把手可折收靠合于车体上,以缩减车体的整体高度。但是,习知的折叠装置往往会因为设置的高度过低,导致使用者须弯腰或蹲下方能操作,造成操作上的极大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人针对习知折叠装置存在的问题,经过不断探索、设计及反复试验、评估,终于研发出本技术。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其具有操作方便、可缩小车体体积,以减少所占空间等优点及功效。本技术的一种折叠装置,其包括一固设于车体前端的底座、一供把手立杆插设并枢接于底座上的连接架及一对枢接于连接架上的操纵杆,其特征在于该底座上固设一直立定位架,该定位架接近底缘处设有一贯通固接孔,该定位架顶面呈圆弧状,且于其前、后两端分别凹设有前、后定位槽;该连接架由一套筒及一对夹固于套筒两侧的夹持板构成,二夹持板分别包覆于底座定位架两侧,各夹持板板体适当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枢接孔及第二枢接孔,第一枢接孔对应定位架的枢接孔,由第一枢接杆穿设枢接;该操纵杆由一对板体构成,其底端位于连接架二夹持板内侧向上延伸,该操纵杆底端分别设有一枢接孔,各枢接孔对应二夹持板的第二枢接孔,由第二枢接杆穿设枢接;该操纵杆底端凸伸一制动部,该制动部末端设有一穿设制动杆的制动孔,该制动杆上勾挂有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另一端则勾挂于第一枢接杆上;该弹性元件拉动制动杆,并恒向下嵌卡于定位架顶面的前/后定位槽中;扳动操纵杆以第二枢接杆为轴转动,并带动制动杆上扬,可令制动杆脱离前/后定位槽,并使制弹性元件呈拉伸状态,进而带动连接架以第一枢接杆为轴转动,控制连接架的垂直状态/水平收合状态。其中所述底座在定位架两侧与连接架二夹持板之间分别固设一补强板,二补强板上分别设有穿设第一枢接杆的贯通固接孔。所述前定位槽与后定位槽之间的夹角以90°为佳。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是利用向上延伸的操纵杆,来控制折叠装置的张启或收合,不需再弯腰或蹲下操作,只需扳动操纵杆3即可,故本技术具有操作便利、可缩减车体体积及所占空间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张启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张启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图3的A-A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操作过程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收合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收合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图8为图7的B-B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一种折叠装置,主要用于滑板车,其包括一固设在车体(图中未示)前端的底座1、一供把手立杆(图中未示)插设且枢接于底座1上的连接架2及一对枢接于连接架2上的操纵杆3;其中该底座1上固设一直立状定位架11,该定位架11两侧分别固设一补强板12,该定位架11接近底缘处及二补强板12接近前端处分别开设一相互对应的贯通固接孔111、121,该定位架11顶面呈圆弧状,且于前、后两端分别凹设有前定位槽112及后定位槽113,二者之间呈90°夹角。该连接架2,由一供把手立杆(图中未示)插设的套筒21及一对夹固(或焊固)于套筒21两侧的夹持板22构成,各夹持板22板体底端及中间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枢接孔221及第二枢接孔222,此外,各夹持板22板体适当位置处可另外开设补强通孔223。该操纵杆3,由一对板体构成,该操纵杆3底端位于连接架2二夹持板22内侧向上延伸,该操纵杆3底端略呈外张状,并分别设有一枢接孔31,该操纵杆3底端朝前凸伸一制动部32,各制动部32未端分别设有一制动孔321,并且穿设一制动杆33,该制动杆33上勾挂有弹性元件34(可设一条或左右各一条弹性元件34)。参见图2-4所示,组装时,首先将定位架11及二补强板12固设于底座1上接下来将连接架2的一对夹持板22,分别包覆于底座1二补强板12外侧(如图3所示),令各夹持板22的第一枢接孔221对准定位架11与二补强板12的枢接孔111、121,以第一枢接杆23穿设枢接,完成底座1及连接架2的组合;然后,再将操纵杆3底端置于连接架2二夹持板22内侧,令操纵杆3底端的枢接孔31对准二夹持板22的第二枢接孔222,以第二枢接杆24穿设枢接,而二夹持板22的补强通孔223则可另取补强杆25插设固定,另外,再于操纵杆3底端制动部32的制动孔321中穿设一制动杆33,并在制动杆33上勾挂一弹性元件34,最后再将该弹性元件34另一端向下拉伸勾挂于第一枢接杆23上(如图3、4所示),完成整体组装;由于受到弹性元件34的作用,操纵杆3未端的制动杆33,将被拉动恒向下嵌卡于定位架11顶面的前定位槽112(如图4所示)或后定位槽113(如图8所示)中,令连接架2与操纵杆3间保持定位状态。再者,如图2-4所示,操纵杆3的制动杆33嵌卡于定位架11的前定位槽112中,令连接架2的套筒21与操纵杆3呈垂直定位状态,换言之,此时的折叠装置呈张启状态。参见图5-8所示,当欲使折叠装置收合时,使用者只需扳动操纵杆3,以第二枢接轴2 4为轴转动,带动操纵杆3末端的制动杆33上扬(如图5所示),如此便可令制动杆24脱离前定位槽112并使弹性元件34呈拉伸状态,进而可带动连接架2,以第一枢接轴23为轴转动,同时带动制动杆33的杆体沿定位架11的圆弧顶面向后定位槽113位移,直至操纵杆3的制动杆33位移至后定位槽113中(如图6-8所示),此时弹性元件34将会再度拉动制动杆33下降,且自动进入后定位槽113中,形成嵌卡定位状态,而连接架2的套筒21与操纵杆3间呈水平定位状态,换言之,此时的折叠装置呈收合状态;倘若使用者欲再度张启折叠装置,则只需要扳动操纵杆3,使制动杆33脱离后定位槽113,即可令连接架2的套筒21及操纵杆3转动,恢复成如图2-4所示的张启状态。综上所述,本技术主要利用向上延伸的操纵杆3来控制折叠装置的开启及收合,操作时不需再弯腰或蹲下操作,只需扳动操纵杆即可,可见本技术不仅具有操作便利的功效,同时可缩减车体所占空间的优点。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限制本技术的实施范围,举凡运用本技术的原则及技术所作的各种变更及装饰,皆应函盖于本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装置,包括一固设于车体前端的底座、一供把手立杆插设并枢接于底座上的连接架及一对枢接于连接架上的操纵杆,其特征在于该底座上固设一直立定位架,该定位架接近底缘处设有一贯通固接孔,该定位架顶面呈圆弧状,且于其前、后两端分别凹设有前、后定位槽;该连接架由一套筒及一对夹固于套筒两侧的夹持板构成,二夹持板分别包覆于底座定位架两侧,各夹持板板体适当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枢接孔及第二枢接孔,第一枢接孔对应定位架的枢接孔,由第一枢接杆穿设枢接;该操纵杆由一对板体构成,其底端位于连接架二夹持板内侧向上延伸,该操纵杆底端分别设有一枢接孔,各枢接孔对应二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麦克·普吉
申请(专利权)人:茂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