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把手接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8947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把手接管,其为一管两端分别连结一横管及一直管,靠近直管的一端并设有一垂直直管的贯孔,于贯孔内设有一迫紧机构。上述迫紧机构包括一挡片、二楔形块、一滑动块。该滑动块以锥部嵌于二楔形块之间,其凹弧面恰好对应于直孔;上述二楔形块及滑动块以一螺栓连结;藉以调整螺栓令二楔形块相对移动,推挤滑动块向直管趋近达到迫紧自行车前叉的目的。(*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涉及一种自行车把手接管,主要是在把手接管近直管之一端内设二具有斜面的楔形块及一滑动块,该两楔形块及滑动块以一螺栓连结并藉旋转螺栓令二楔形块相互夹靠,以斜面推挤滑动块向直管移动,以确实迫紧穿套于直管的前叉管。自行车的把手接管二端分别具有一横管及一直管,用以连结把手及前叉;将前叉套穿入直管后,以直管迫紧前叉达到固定目的。习用迫紧的方式是将直管设缺口及凸耳,以螺栓穿过凸耳,调整螺栓控制缺口闭启产生直管直径变化,而逼紧前叉;但此习用方法,由于凸耳及螺栓系呈外露,影响产品整体的美观。另一种改进的习用结构,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在把手接管1靠近直管2一端贯设一具有壁面3的穿道4,并与直管2相通,供由螺栓5连结的二迫紧块6纳入,藉调整螺栓5令二迫紧块6由二侧相对靠近后突至直管2内,以其具有的弧口7迫紧置入直管内的自行车前叉。但,由于上述弧口7是由二迫紧块6切割后相对靠拢后形成,若加工不准确或组装时疏忽于对准二迫紧块6的弧口7,则易因弧口7相错导致与前叉的外缘迫紧时的受力不平均,施力或有仅一点受力的情形,而有不稳固及松脱的可能;再者,于把手接管内开设具壁面的穿道,其加工程序与成本都相对提高;又,二迫紧块以螺丝连结后直接置入穿道,未组装时无法固置于穿道内,包装时亦造成不便。再一习用的迫紧结构,如图2所示,是在把手接管10的穿道11一侧设一锁孔柱12,内设一具有斜切面14的迫紧件13及一具有相对调整斜面16的锁块体15,锁块体15中央并穿设一长孔17及前端凹设一弧面18,再以一螺栓19由迫紧件13穿过锁块体15而螺定于锁孔柱12;藉调整螺栓19令锁块体15的调整斜面16逼迫迫紧件13的斜切面14沿长孔17前向运动,以弧面18逼紧前叉。但上述以锁块体15的调整斜面17推挤迫紧块13的斜切面14移动,在实施上具有下列缺点一、必须于把手接管设锁孔柱,制造麻烦又成本高。二、如图2A,为锁块体对迫紧块的施力示意图,当施力于锁块体之力为F1,F1=f1x+f1y,f1x=F1·sinθ;迫紧块与管壁之摩擦力为f,故使迫紧沿X轴前进的实际推力Fr=F1sinθ-f<<F1,即在施力及夹紧的效果上皆大打折扣。有鉴于习用自行车上述迫紧结构的种种缺欠,本创作人努力研究,经多次试验与改良,终于发展出确具实用功效的本创作。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接管,在把手接管内设置一迫紧机构,该迫紧机构具有一挡片、二楔形块及一滑动块,滑动块具有一锥部及一相对的凹弧面,以锥部嵌设于二楔形块具有的相对斜面间,再以一螺栓连结上述滑动块及二楔形块,当调整螺栓令二楔形块抵靠挡片相对靠近,以斜面推挤滑动块向一侧移动,以其凹弧面接触插入把手接管的前叉,达到确实迫紧穿套于直管的前叉管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以如下方式达到的一种自行车把手接管,该把手接管为一管两端分别连结一横管及一直管,靠近直管的一端并设有一垂直直管的贯孔,于该贯孔内设有一用以迫紧由上述直管穿过的自行车前叉的迫紧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迫紧机构包括一挡片,嵌固于上述贯孔的一侧;二楔形块,嵌设于贯孔内,该二楔形块分别具有相对的斜面及螺孔;一滑动块,具有一锥部及一对应上述直管的凹弧面,并于滑动块的锥部设一槽孔,该滑动块以锥部嵌于二楔形块之间,其凹弧面恰好对应于直孔;一调整二楔形块相对位置的螺栓依序穿设于所述一楔形块的螺孔、滑动块的槽孔及另一楔形块的螺孔内。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如下方式达到所述的自行车把手接管;其特征在于该二楔形块设有供挡片嵌合的凹部。本技术的优点为一、以挡片嵌固于管内供设置楔形块与滑动块,不必在把手接管内开设具有壁面的贯孔。二、滑动块的凹弧面设计,令其与前叉互相逼紧时受力面积较大,而能确实迫紧直管内的前叉。三、由于挡片、楔形块及滑动块具有互相牵制效果,故不组装时亦容纳于管内,无习用脱落之虞。四、如图5B,两楔形块的施力为F3=f3x+f3y,F4=f4x+f4y,令滑动块前进的X轴合力为F3+F4=f3x+f4x=2f3x,若设施力与图2习用情况都相同,则本创作更加省力且夹紧效果更好。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实用目的,以下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图1为习用把手接管迫紧结构的剖示图。图2为另种习用把手接管的迫紧结构的剖示图。图2A为图2的力的合成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的组合剖示图。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示意图。图5B为本技术的力的合成示意图。本技术,如图3及图4所示,主要包括有一把手接管20,其二端分别连结一横管21及一直管22,靠近直管22之一端并设有一垂直直管之贯孔23,于该贯孔23内设有一迫紧机构24,用以迫紧由上述直管22穿过的自行车前叉25;其主要特征在于上述迫紧机构24包括一挡片26,该挡片26对应贯孔23呈一弧形,二侧并具有一突出的嵌缘27,以供与管的管壁201卡持而嵌固于上述贯孔23;二楔形块28,则为短圆柱体,恰好容置于上述贯孔23,其分别具有相对的斜面29及螺孔30,于斜面29的对侧并设有凹部31与挡片26嵌合;一滑动块32,具有一锥部33及对应上述直管的凹弧面34,并于锥部33设一槽孔35,该滑动块32以其锥部33抵靠二楔形块斜面29之间,其凹弧面34恰好对应至直管22;上述二楔形块28的螺孔30与滑动块32的槽孔35是以一螺栓36连结。藉上述零件构成的本技术,请再参阅图5所示,当旋转螺栓36带动二楔形块28时,二楔形块28会随螺栓36的旋转方向的不同产生相对远离或驱近移动,由于楔形块28相对运动时其斜面29位移的变化,亦因锥部33受斜面29的推挤产生直线的相对移动;若当欲穿套自行车的前叉25入直管22内,则松开螺栓36令二楔形块28相对移开后,使滑动块32落入二楔形块28之间,再将前叉25套入直管22后,再迫紧螺栓36,则滑动块32受二楔形块斜面29的推挤而前移向直管22,同时以凹弧面34逼紧前叉25,当调整螺栓36时二楔形块28与滑动块32相对运动产生的作用力,将受挡片26顶靠吸收。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把手接管,该把手接管为一管两端分别连结一横管及一直管,靠近直管的一端并设有一垂直直管的贯孔,于该贯孔内设有一用以迫紧由上述直管穿过的自行车前叉的迫紧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迫紧机构包括一挡片,嵌固于上述贯孔的一侧;二楔形块,嵌设于贯孔内,该二楔形块分别具有相对的斜面及螺孔;一滑动块,具有一锥部及一对应上述直管的凹弧面,并于滑动块的锥部设一槽孔,该滑动块以锥部嵌于二楔形块之间,其凹弧面恰好对应于直孔;一调整二楔形块相对位置的螺栓依序穿设于所述一楔形块的螺孔、滑动块的槽孔及另一楔形块的螺孔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把手接管;其特征在于该二楔形块设有供挡片嵌合的凹部。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把手接管,其为一管两端分别连结一横管及一直管,靠近直管的一端并设有一垂直直管的贯孔,于贯孔内设有一迫紧机构。上述迫紧机构包括一挡片、二楔形块、一滑动块。该滑动块以锥部嵌于二楔形块之间,其凹弧面恰好对应于直孔;上述二楔形块及滑动块以一螺栓连结;藉以调整螺栓令二楔形块相对移动,推挤滑动块向直管趋近达到迫紧自行车前叉的目的。文档编号B62K23/00GK2184635SQ942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把手接管,该把手接管为一管两端分别连结一横管及一直管,靠近直管的一端并设有一垂直直管的贯孔,于该贯孔内设有一用以迫紧由上述直管穿过的自行车前叉的迫紧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迫紧机构包括:一挡片,嵌固于上述贯孔的一侧;二楔形块,嵌 设于贯孔内,该二楔形块分别具有相对的斜面及螺孔;一滑动块,具有一锥部及一对应上述直管的凹弧面,并于滑动块的锥部设一槽孔,该滑动块以锥部嵌于二楔形块之间,其凹弧面恰好对应于直孔;一调整二楔形块相对位置的螺栓依序穿设于所述一楔形块的螺孔、滑动块的槽孔及另一楔形块的螺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天助
申请(专利权)人:金享车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