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步车的车体搭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7970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代步车的车体搭接结构,其中该代步车的车架主体是由一第一车底架及一第二车底架所构成。该第一车底架具有一车垫固定杆、一设于车垫固定杆的容纳槽、一具有穿销及复位弹簧的固定座及位于第一车底架后端的横杆;该第二车底架具有一突接元件及多个托接元件,通过该横轴与该托接元件搭置或分离,使第一车底架与第二车底架组合分解,当突接元件上的凸柱抵靠于容纳槽后,推拉穿销侧面的拉杆及复位弹簧的弹力,使穿销的前端紧扣住该凸柱,使代步车的第一车底架与第二车底架紧密结合,适用于各式车底架的分离结合结构。(*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代步车的车体搭接结构,尤指一种由多个托接元件与横杆组成的连接装置,使第一车底架与第二车底架结合与枢接时,第一车底架的容纳槽与第二车底架的突接元件相抵,提供第一车底架与第二车底架稳定相连、轻易拆解的车体搭接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高龄化人口逐年递增,老年者因身体退化或疾病造成的行动不便,需由辅助器具协助提供更佳的生活品质,例如拐杖可供辅助重量支撑,助听器可提高使用者的听觉能力...等等,其中电动代步车则为节省时间与两点间路程的最佳利器。常见代步车为三轮车体结构,其前轮由一车龙头控制前进方向,两后轮则具有推进动力。该动力常以电动马达与蓄电池提供,较两轮车稳定便利,亦没有四轮车的结构复杂、成本高等缺陷,高龄使用者仅需操控电动代步车的车龙头,即可控制车辆快慢速度或停止刹车,操作省力方便。然而代步车具有一定体积及重量,若要整台代步车放入一般家用轿车运送实有困难。如能将代步车结构予以分解组装,缩小各结构体积即可便于携带,又需顾及车体组合后的稳定性,因此各式代步车分解组装的连接装置皆朝向此目标设计,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编号第467057号『代步车的车体底盘分解组合装置』揭露使前车架与后车架结合的装置,通过扳转该装置的握把。达到分解或组合前、后车架的目的,然而该装置结构复杂、操作不便,目前市面上已知的结构也有类似问题。有鉴于此,技术的设计人针对已公开的代步车组合结构加以分析研究,苦心设计研发,遂有本技术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代步车的车体搭接结构,可轻易将车底架拆解分离成二部分,并可方便组装,便于运输携带。本技术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代步车的车体搭接结构,当第一车底架与第二车底架结合后稳固不易松动,且操作简单方便,适合任何人使用。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代步车的车体搭接结构,其中该代步车的车架主体是由一第一车底架及一第二车底架所构成,其包含一设于该第一车底架前端的龙头固定座,以供代步车的龙头连接;一设于第一车底架后半部上的车垫固定杆,该车垫固定杆一侧设有一具有开口端的容纳槽;一固定座固设于该容纳槽的一侧,该固定座具有一开口槽以容纳一穿销及一复位弹簧,该穿销具有二异径阶段,其中该细径阶段套设该复位弹簧,该粗径阶段一侧突设一拉杆,该拉杆由位于固定座一侧的长形孔伸出,该穿销前端穿过设于容纳槽的一穿孔延伸于该容纳槽内;一突接元件设于该第二车底架上部,其包含一直立柱、一横向杆及一凸柱,该直立柱一端与第二车底架相连,另一端与横向杆的一端相接,该凸柱向上固置于横向杆一侧,并可供抵靠于该容纳槽内;以及一连接装置,用以连接第一车底架与第二车底架;通过该横轴与该托接元件搭置或分离,使第一车底架与第二车底架组合分解。如上所述的代步车的车体搭接结构,其中该凸柱具有一供穿销前端嵌合的卡槽。如上所述的代步车的车体搭接结构,其中该第一车底架后端或第二车底架前端设有一挡止块。如上所述的代步车的车体搭接结构,其中该容纳槽的空间呈U形。如上所述的代步车的车体搭接结构,其中该穿销的粗径段前端具有一斜切面。如上所述的代步车的车体搭接结构,其中该固定座底部具有一透孔以套设该穿销,并供其往复运动。如上所述的代步车的车体搭接结构,其中该连接装置包含多个托接元件及一横轴,该横轴固设于第一车底架后端或第二车底架前端,多个托接元件固设于与该横轴相对的第二车底架前端或第一车底架前端,多个托接元件形成向上的承接空间,以容纳该横轴。本技术的特点和优点是本技术的代步车的车架主体是由一第一车底架及一第二车底架所构成。该第一车底架具有一车垫固定杆、一设于车垫固定杆的容纳槽、一具有穿销及复位弹簧的固定座及位于第一车底架后端的横杆;该第二车底架具有一突接元件及多个托接元件,通过该横轴与该托接元件搭置或分离,使第一车底架与第二车底架组合分解,当突接元件上的凸柱抵靠于容纳槽后,推拉穿销侧面的拉杆及复位弹簧的弹力,使穿销的前端紧扣住该凸柱,使代步车的第一车底架与第二车底架紧密结合,适用于各式车底架的分离结合结构。据此,本技术的优点具有1.通过本技术的结构,使代步车的第一车底架与第二车底架可轻易操作分离,让使用者方便携带移动,任何年龄层皆适合使用。2.通过本技术的简单结构造型,大幅降低制造时间与生产成本,并减轻车体重量,适合产业大量生产制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组合状态局部放大的后视图。图4为本技术组合状态局部放大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组合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横轴搭设于托接元件的组合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第一车底架 11、龙头固定座 12、龙头121、前轮 13、脚踏板 14、车垫固定杆15、车垫 20、第二车底架 30、容纳槽40、固定座 41、开口槽 42、复位弹簧43、长形孔 44、透孔 50、穿销51、细径阶段 52、粗径阶段 53、阶梯部54、斜切面 55、拉杆 60、突接元件61、直立柱 62、横向杆 63、凸柱631、卡槽 70、连接装置 71、托接元件72、横轴 80、挡止块具体实施方式为清楚揭露本技术所运用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其达成的功效,兹详细说明如下,并请一并参阅附图如图1至图6所示,其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代步车的车架主体是由一第一车底架10及一第二车底架20所构成,其中第一车底架10前端具有一龙头固定座11,可供代步车的龙头12连接,该龙头12与一前轮121枢接,龙头固定座11两侧各设一脚踏板13作为代步车驾驶双脚置放,第一车底架10的大小长宽视需求而设计,可供代步车的其它元件固定于上。第一车底架10后半部适当处设一车垫固定杆14,一般设于车底架中心轴靠近后方处,该车垫固定杆14为方形杆,车垫15可套设于该车垫固定杆14以限位上下伸缩,其一侧固定设置一具有开口的容纳槽30,该容纳槽30是以槽底固定于车垫固定杆14上,其空间呈现U形,该容纳槽30的一槽壁外侧固设一固定座40。固定座40具有一开口槽41以容纳一复位弹簧42及一穿销50,该穿销50具有二异径阶段51、52,其中该细径阶段51套设该复位弹簧42,复位弹簧42一端与开口槽41槽底相抵,另一端抵靠于穿销50二阶段形成的阶梯部53;该粗径阶段52前端具有一斜切面54,并于一侧突设一拉杆55,该拉杆55由位于固定座40一侧的长形孔43伸出,该穿销50前端穿过设于容纳槽的一穿孔31延伸于该容纳槽30内,穿销50的后端可由固定座40底部的一透孔44前后伸缩,由此扳动穿销50上的拉杆55以及复位弹簧42的弹力,可使该穿销50于开口槽41内往复运动。第二车底架20的后方两侧提供代步车的后车轮21设置,其前方上部设一突接元件60,其包含一直立柱61、一横向杆62及一凸柱63,该直立柱61一端与第二车底架20相连,另一端与横向杆62的一端直角相接,形成倒L形结构,横向杆62另一端朝上侧突设凸柱63,当第一车底架10与第二车底架20相结合时,凸柱63可抵靠于该容纳槽30内,该凸柱63朝向第二车底架20后端的侧面具有一供穿销50前端嵌合的卡槽631。第一车底架10与第二车底架20之间通过一连接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代步车的车体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代步车的车架主体是由一第一车底架及一第二车底架所构成,其包含:一设于该第一车底架前端的龙头固定座,其与代步车的龙头连接;一设于第一车底架后半部上的车垫固定杆,该车垫固定杆一侧设有一具有 开口端的容纳槽;一固定座固设于该容纳槽的一侧,该固定座具有一开口槽以容纳一穿销及一复位弹簧,该穿销具有二异径阶段,其中该细径阶段套设该复位弹簧,该粗径阶段一侧突设一拉杆,该拉杆由位于固定座一侧的长形孔伸出,该穿销前端穿过设于容纳槽的 一穿孔延伸于该容纳槽内;一突接元件设于该第二车底架上部,其包含一直立柱、一横向杆及一凸柱,该直立柱一端与第二车底架相连,另一端与横向杆的一端相接,该凸柱向上固置于横向杆一侧,并可抵靠于该容纳槽内;以及一连接装置,连接第一车底 架与第二车底架;该横轴与该托接元件可搭置或分离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清耀
申请(专利权)人:成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