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容量电解电容的放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43242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6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容量电解电容的放电装置,包括:第一放电模块;第一放电模块包括:第一放电电阻R1、第一负反馈电阻R2、第一下拉电阻R3、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一功率二极管D3、第一三极管Q1和第一场效应管Q2;第一放电电阻R1连接在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一场效应管Q2的源极之间;第一负反馈电阻R2连接在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和第一场效应管Q2的源极之间;第一功率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一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其负极与第一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能实现恒流放电,提高后期放电的放电速度,而且避免产生电火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大容量电解电容的放电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子设备中,常常会用到电解电容,有极性的电解电容在电源电路或中频、低频电路中起电源滤波、退耦、信号耦合及时间常数设定、隔直流等作用。一般不能用于交流电源电路,而在功率整流设备中的大容量电解电容,主要用于滤波稳压。在生产测试后,需要对大容量电解电容进行放电,以保证电子设备不再带电。现有的放电装置主要由指示电路和一个放电电阻组成,指示电路用于标明放电装置是在充电还是放电,整个放电装置的放电情况完全依赖于放电电阻的阻值。当放电电阻的阻值较大时,电容在放电后期的放电速度很慢,导致放电时间长,当放电电阻的阻值较小时,放电瞬间会产生火花而损坏器件,由于不同电容的容量和每次放电电压并不一样,很难取得一个折中的放电电阻阻值,能同时兼顾后期放电的放电速度和避免产生放电火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容量电解电容的放电装置,能实现恒流放电,提高后期放电的放电速度,而且避免产生电火花。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大容量电解电容的放电装置,包括:第一放电模块;所述第一放电模块包括:第一放电电阻R1、第一负反馈电阻R2、第一下拉电阻R3、第一发光二极管Dl、第一功率二极管D3、第一三极管Ql和第一场效应管Q2 ;所述第一放电电阻Rl连接在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的源极之间;所述第一负反馈电阻R2连接在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和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的源极之间;所述第一下拉电阻R3连接在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的栅极和所述第一功率二极管D3的负极之间;所述第一功率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l的正极与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l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放电装置还包括第一端口 VCCl和第二端口 VCC2 ;所述第一端口 VCCl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端口 VCC2与所述第一功率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口 VCCl与需放电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端口 VCC2与所述需放电电解电容的负极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放电装置还包括:第二放电模块;所述第二放电模块与所述第一放电模块连接;所述第二放电模块包括:第二放电电阻R5、第二负反馈电阻R4、第二下拉电阻R6、第二发光二极管D2、第二功率二极管D4、第二三极管Q4和第二场效应管Q3 ;所述第二放电电阻R5连接在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3的源极之间;所述第二负反馈电阻R4连接在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基极和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3的源极之间;所述第二下拉电阻R6连接在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3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功率二极管D4的负极之间;所述第二功率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二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放电模块与所述第一放电模块连接,包括:所述第二功率二极管D4的负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功率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放电电阻Rl为可调电阻。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放电电阻R5为可调电阻。由上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容量电解电容的放电装置,包括第一放电模块,第一放电模块包括:第一放电电阻R1、第一负反馈电阻R2、第一下拉电阻R3、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一功率二极管D3、第一三极管Ql和第一场效应管Q2。其中,第一放电电阻R1、第一负反馈电阻R2和第一三极管Ql组成电流负反馈回路,第一放电电阻R1、第一场效应管Q2和第一功率二极管D3组成放电的主电路,第一发光二极管Dl用于指示第一放电模块正在进行放电。放电时,当放电电流大于预设值时,第一放电电阻Rl两端的电压变大,使得第一三极管Ql导通,第一发光二极管Dl导通并发光,导致流过第一场效应管Q2栅极的电流减小,从而减小放电电流。而当放电电流小于预设值时,第一放电电阻Rl两端的电压变小,第一三极管Ql截止,使得流过第一场效应管Q2栅极的电流增大,从而使得放电电流增大。整个放电过程中,放电主电路稳定在预定电流的恒流放电状态,相比于现有技术无法兼顾放电速度和放电安全保护,本技术能实现整个放电过程的恒流放电,提高后期放电的放电速度,而且避免产生电火花。进一步的,本技术的放电装置还包括第二放电模块,第二放电模块与第一放电模块连接,第二放电模块与第一放电模块为对称反接的连接结构,该放电装置在使用时无需区分正负极,可直接接入需放电电解电容的正负极,当第一放电模块工作时,第二放电模块不工作,同理第二放电模块工作时,第一放电模块不工作,不用区分正负极的连接能方便人们使用。进一步的,本技术中的第一放电电阻Rl和第二放电电阻R5为可调电阻,通过调节可调电阻的阻值,改变恒流放电的电流值,使用方便,能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电解电容,提高本技术的使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大容量电解电容的放电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大容量电解电容的放电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参见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大容量电解电容的放电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放电装置包括:第一放电模块。其中,第一放电模块包括:第一放电电阻R1、第一负反馈电阻R2、第一下拉电阻R3、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一功率二极管D3、第一三极管Ql和第一场效应管Q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阻Rl连接在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的源极之间。第一负反馈电阻R2连接在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和第一场效应管Q2的源极之间。第一下拉电阻R3连接在第一场效应管Q2的栅极和第一功率二极管D3的负极之间。第一功率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一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Dl的正极与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Dl的负极与第一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放电装置还包括第一端口 VCCl和第二端口 VCC2。其中,第一端口 VCCl与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第二端口 VCC2与第一功率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由于需放电的电解电容存在正负极性,为了避免反接而损坏放电装置,第一端口 VCCl与需放电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二端口 VCC2与需放电电解电容的负极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在放电时,电流经第一端口 VCCl流入放电装置,经过第一放电电阻R1、第一场效应管Q2和第一功率二极管D3组成的放电电路进行放电,消耗电容的放电能量,同时第一发光二极管Dl接通,发光指示本装置正在放电。当流经第一放电电阻Rl的电流大于预设的电流值时,第一放电电阻Rl两端的电压变大使得第一三极管Ql导通,从而使得流过第一场效应管Q2栅极的电流减小,第一场效应管Q2控制放电电流减小。而当流经第一放电电阻Rl的电流小于预设的电流值时,第一放电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容量电解电容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放电模块;所述第一放电模块包括:第一放电电阻R1、第一负反馈电阻R2、第一下拉电阻R3、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一功率二极管D3、第一三极管Q1和第一场效应管Q2;所述第一放电电阻R1连接在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的源极之间;所述第一负反馈电阻R2连接在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和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的源极之间;所述第一下拉电阻R3连接在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的栅极和所述第一功率二极管D3的负极之间;所述第一功率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万芳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