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金松专利>正文

自行车前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4168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前叉装置,其特征在于:于自行车前叉的外管底部组装一衬管,于外管与衬管的组合下部处压扁形成一偏心部,使外管与衬管的底部形成封闭端,于偏心部上偏离外管与衬管的中心线处由封闭端处朝上设置一组装轮轴的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强度佳,当由下朝上受力时,该力量的分力才会被弹簧座上的缓冲元件承受,有着不易损坏,可延长使用寿命的优点。(*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前叉装置。自行车可当作交通工具或是休闲、娱乐时之用,而自行车除了一般道路上所使用的外,尚有登山用自行车与越野用自行车,可用以提升自行车的休闲、娱乐功能。一般现有的自行车前叉结构,是在自行车前叉的底部于自行车前叉的外管的中心线处开设一可组装轮轴用的轴孔,但是,上述的结构于实际使用时却有着如后的缺点有待改善自行车前叉装置的结构强度较差、容易损坏、且使用寿命短因现有的自行车前叉中的轴孔是位于自行车前叉的外管的中心线底部处所开设,当该轴孔受到于由轮轴处由下至上传递的受力力量时,则会直接由外管的底部朝上传递,因此种直接由下朝上受力的关系,会使外管及其内部的缓冲元件易因直接受力而发生损坏的问题,故会发生结构强度较差,且使用寿命较短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前叉装置,组装方便、强度较佳,且当由下朝上受力时,该力量的分力会被弹簧座上的缓冲元件承受,因而不易损坏,可延长使用寿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前叉装置,其特征在于于自行车前叉的外管底部组装一衬管,于外管与衬管的组合下部处压扁形成一偏心部,使外管与衬管的底部形成封闭端,于偏心部上偏离外管与衬管的中心线处由封闭端处朝上设置一组装轮轴的轴。本技术的自行车前叉装置,具有组装时相当方便、强度较佳的优点。当由下朝上受力时,该力量的分力会被弹簧座上的缓冲元件承受,故具有不易损坏,可延长使用寿命的优点。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弹簧座、衬管当组装于自行车前叉的外管内部且并未压扁前的结合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弹簧座、衬管当组装于自行车前叉的外管内部且经压扁后的立体外观局部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弹簧座、衬管当组装于自行车前叉的外管内部且经压扁后的纵向结合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弹簧座、衬管当组装于自行车前叉的外管内部且经压扁后的侧面局部结合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自行车前叉的端视平面图。图6为本技术的自行车前叉的侧视平面图。请参阅图1、图5、图6所示,本技术为一种自行车前叉装置,于其中包括有是在自行车前叉的外管10底部组装有一衬管20,于衬管20上固设有一弹簧座30,于外管10与衬管20的组合下部处压扁形成一偏离外管10与衬管20的中心线的偏心部11(如图2至图4中所示),并使外管10与衬管20的底部形成封闭端13,于偏心部11上偏离外管10与衬管20的中心线处由封闭端13朝上设置一可用以组装自行车轮轴的轴孔12。藉由上述结构的组合后而使用时,本技术的最主要的设计特色在于于轴孔12处组装自行车的轮轴时,当人们于路上骑乘自行车,因路面会有不平坦的路面关系,当由自行车的轮轴处由下朝上受力时,因轴孔12是偏离外管10与衬管20的中心线处设置之故,因而垂直力量不会直接朝上传递,垂直力量的分力才会由下至上传递,且会被弹簧座30上方所设置的缓冲元件承受,有着组装时相当方便、强度较佳,并有着不易损坏及可延长使用寿命的优点。因此,经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本技术以优异的结构配置下,于外管10与衬管20的组合下部处压扁并形成偏心部11,于偏心部11上偏离外管10与衬管20的中心线处开设一可组装轮轴的轴孔12,有着组装相当方便、强度佳、且当自行车的轮轴由下朝上受力时,垂直力量的分力才会被弹簧座30上的缓冲元件所承受,有着不易损坏及可延长使用寿命的优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前叉装置,其特征在于:于自行车前叉的外管底部组装一衬管,于外管与衬管的组合下部处压扁形成一偏心部,使外管与衬管的底部形成封闭端,于偏心部上偏离外管与衬管的中心线处由封闭端处朝上设置一组装轮轴的轴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前叉装置,其特征在于于自行车前叉的外管底部组装一衬管,于外管与衬管的组合下部处压扁形成一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金松
申请(专利权)人:蔡金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