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金属共用腔的混模介质双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36464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6 0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使用金属共用腔的混模介质双工器。它包括板状本体和盖板,板状本体一边有输入端子。板状本体一面有第一、第二通道滤波器,第一、第二通道滤波器均至少含有第一、第二谐振腔,第一、第二通道滤波器的第一谐振腔与第二谐振腔间均有耦合窗口,第一、第二谐振腔内分别有第一、第二谐振子。第一谐振腔内的谐振子为金属谐振柱,第二谐振腔内的谐振子为高Q值介质谐振柱。其特点是第一谐振腔之前的板状本体上有共用谐振腔,该共用谐振腔为1/2波长谐振腔。第一谐振腔均为1/4波长金属谐振腔,第一谐振腔与共用谐振腔间均有耦合窗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致性好,可靠性高,使用范围不受限制。适用于通信基站和室内分布的通信设备等通信设备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合路器。具体说,是使用金属共用腔的高Q值、低损耗混模介质滤波器。适用于通信基站和室内分布的通信设备等通信设备上。
技术介绍
目前,无线通信设备上用来滤除杂波的介质滤波器都是传统产品。这种传统滤波器都是采用第一谐振腔直接与输入端子耦合,使得这种滤波器的一致性不好、可靠性差,如果用在大功率设备上,滤波器易打火、失效。因此,这种借助滤波器只能用在小功率设备上,不能用在大功率设备上,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金属共用腔的混模介质双工器,这种滤波器,一致性好,可靠性高,使用范围不受限制。本技术要解决的上述问题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的使用金属共用腔的混模介质双工器,包括板状本体和盖板,所述板状本体为矩形,其一边有输入端子。所述板状本体一面上有第一通道滤波器和第二通道滤波器,所述第一通道滤波器和第二通道滤波器均至少含有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第一通道滤波器的第一谐振腔与第二谐振腔间和第二通道滤波器的第一谐振腔与第二谐振腔间均有耦合窗口,所述两个第一谐振腔和两个第二谐振腔内分别有第一谐振子和第二谐振子。两个第一谐振腔内的谐振子为金属谐振柱,两个第二谐振腔内的谐振子为高Q值介质谐振柱。其特点是所述两个第一谐振腔之前的板状本体上有共用谐振腔,该共用谐振腔为1/2波长谐振腔。所述两个第一谐振腔均为1/4波长金属谐振腔,且两个第一谐振腔与共用谐振腔间均有耦合窗口。所述输入端子处于与共用谐振腔相邻的板状本体一边并伸入共用谐振腔内,且伸入端上有用作输入耦合电容的圆片。其中,板状本体一面上有与其形状相似的平底坑,平底坑相对的两个坑壁间有第一横墙和第二横墙,所述第一横墙与第二横墙平行,由第一横墙与其相邻且平行的那个坑壁间构成所述共用谐振腔,共用谐振腔内有立柱,立柱上端有共用谐振柱。所述共用谐振柱与第一横墙平行。第一横墙与第二横墙间连有竖墙,由竖墙两侧与相应的坑壁间的间距分别构成两个所述第一谐振腔。所述竖墙上有第一谐振柱,该第一谐振柱为杆状且与共用谐振柱平行,第一谐振柱两端分别伸入第一通道第一谐振腔内和第二通道第一谐振腔内,以分别构成两个所述第一谐振腔内的谐振柱。所述圆片的两面均与共用谐振柱的纵向平行。所述共用谐振柱与立柱上端间呈绝缘配合。所述共用谐振柱与立柱上端间借助绝缘垫片相连。采取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技术在第一谐振腔与输入端子间设置了 1/2波长共用谐振腔,使得滤波器的一致性好,可靠性提高,不仅可用在小功率设备上,还可用在大功率设备上,使用范围不受限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使用金属共用腔的混模介质双工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B-B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使用金属共用腔的混模介质双工器包括板状本体15和盖板16。所述板状本体15为矩形,其一边设置有输入端子2。所述板状本体15 一面上设置有第一通道滤波器和第二通道滤波器,所述第一通道滤波器和第二通道滤波器均至少含有第一谐振腔5和第二谐振腔7,第一通道滤波器的第一谐振腔5与第二谐振腔7间和第二通道滤波器的第一谐振腔5与第二谐振腔7间均加工有第二耦合窗口 9,所述两个第一谐振腔5内设置有第一谐振柱10,两个第二谐振腔7内均安装有第二谐振柱8。两个第一谐振腔5内的第一谐振柱为金属谐振柱,两个第二谐振腔7内的第二谐振柱8为高Q值介质谐振柱。所述两个第一谐振腔5之前的板状本体15上设置有共用谐振腔1,该共用谐振腔为1/2波长谐振腔,共用谐振腔内设置有共用谐振柱13。所述两个第一谐振腔5均为1/4波长金属谐振腔,且两个第一谐振腔5与共用谐振腔I间均设置有第一耦合窗口Ilo所述输入端子2处于与共用谐振腔I相邻的板状本体15 —边并伸入共用谐振腔I内,且伸入端上连有用作输入耦合电容的圆片3,所述圆片3的两面均与共用谐振柱13的纵向相平行。其中,板状本体15—面上加工有与板状本体15形状相似的平底坑,平底坑相对的两个坑壁间加工有第一横墙4和第二横墙6,所述第一横墙4与第二横墙6平行,由第一横墙4与其相邻且平行的那个坑壁间构成所述共用谐振腔1,共用谐振腔I内安装有立柱14,立柱14上端安装有共用谐振柱13,所述共用谐振柱13与立柱14上端间借助绝缘垫片17相连,使得共用谐振柱13与立柱14上端间呈绝缘配合。所述共用谐振柱13与第一横墙4平行。第一横墙4与第二横墙6间连有竖墙12,由竖墙12两侧与相应的坑壁间的间距分别构成两个所述第一谐振腔5。所述竖墙12上安装有第一谐振柱10,该第一谐振柱为杆状且与共用谐振柱13平行,第一谐振柱10两端分别伸入第一通道的第一谐振腔5内和第二通道的第一谐振腔5内,以便分别构成两个所述第一谐振腔5内的谐振柱。由于本技术在第一谐振腔5与输入端子2间设置了 1/2波长的共用谐振腔1,使得滤波器的一致性好,可靠性提高,不仅可用在小功率设备上,还可用在大功率设备上,使用范围不受限制。【主权项】1.一种使用金属共用腔的混模介质双工器,包括板状本体(15)和盖板(16),所述板状本体(15)为矩形,其一边有输入端子(2);所述板状本体(15)—面上有第一通道滤波器和第二通道滤波器,所述第一通道滤波器和第二通道滤波器均至少含有第一谐振腔(5)和第二谐振腔(7),第一通道滤波器的第一谐振腔(5 )与第二谐振腔(7)间和第二通道滤波器的第一谐振腔(5)与第二谐振腔(7)间均有第二耦合窗口(9),所述两个第一谐振腔(5)和两个第二谐振腔(7)内分别有第一谐振子(10)和第二谐振直(8);两个第一谐振腔(5)内的第一谐振子(10)为金属谐振柱,两个第二谐振腔(7)内的第二谐振子(8)为高Q值介质谐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谐振腔(5)之前的板状本体(15)上有共用谐振腔(I ),该共用谐振腔为1/2波长谐振腔;所述两个第一谐振腔(5)均为1/4波长金属谐振腔,且两个第一谐振腔(5)与共用谐振腔(I)间均有第一耦合窗口(11);所述输入端子(2)处于与共用谐振腔(I)相邻的板状本体(15) 一边并伸入共用谐振腔(I)内,且伸入端上有用作输入耦合电容的圆片(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金属共用腔的混模介质双工器,其特征在于板状本体(15) 一面上有与其形状相似的平底坑,平底坑相对的两个坑壁间有第一横墙(4)和第二横墙(6),所述第一横墙(4)与第二横墙(6)平行,由第一横墙(4)与其相邻且平行的那个坑壁间构成所述共用谐振腔(I ),共用谐振腔(I)内有立柱(14),立柱(14)上端有共用谐振柱(13);所述共用谐振柱(13)与第一横墙(4)平行;第一横墙(4)与第二横墙(6)间连有竖墙(12),由竖墙(12)两侧与相应的坑壁间的间距分别构成两个所述第一谐振腔(5);所述竖墙(12)上有第一谐振子(10),该第一谐振子为杆状且与共用谐振柱(13)平行,第一谐振子(10)两端分别伸入第一通道第一谐振腔(5)内和第二通道第一谐振腔(5)内,以分别构成两个所述第一谐振腔(5)内的谐振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金属共用腔的混模介质双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片(3)的两面均与共用谐振柱(13)的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使用金属共用腔的混模介质双工器,包括板状本体(15)和盖板(16),所述板状本体(15)为矩形,其一边有输入端子(2);所述板状本体(15)一面上有第一通道滤波器和第二通道滤波器,所述第一通道滤波器和第二通道滤波器均至少含有第一谐振腔(5)和第二谐振腔(7),第一通道滤波器的第一谐振腔(5)与第二谐振腔(7)间和第二通道滤波器的第一谐振腔(5)与第二谐振腔(7)间均有第二耦合窗口(9),所述两个第一谐振腔(5)和两个第二谐振腔(7)内分别有第一谐振子(10)和第二谐振直(8);两个第一谐振腔(5)内的第一谐振子(10)为金属谐振柱,两个第二谐振腔(7)内的第二谐振子(8)为高Q值介质谐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谐振腔(5)之前的板状本体(15)上有共用谐振腔(1),该共用谐振腔为1/2波长谐振腔;所述两个第一谐振腔(5)均为1/4波长金属谐振腔,且两个第一谐振腔(5)与共用谐振腔(1)间均有第一耦合窗口(11);所述输入端子(2)处于与共用谐振腔(1)相邻的板状本体(15)一边并伸入共用谐振腔(1)内,且伸入端上有用作输入耦合电容的圆片(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基富刘勇彬梁文超殷实梁国春宋永民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贝孚德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