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稻与泥鳅立体种养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836199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6 0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再生稻与泥鳅立体种养的方法,属于农业技术领域。该方法是在双季稻温光条件不足、种一季稻温光又有余的地区和部分双季稻区,特别是在四川盆地东南部和重庆沿江浅丘河谷地区,应用强再生力水稻品种和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蓄留再生稻,获得中稻-再生稻两季的丰产。同时,在中稻移栽时,于田间开沟养殖泥鳅,匹配水稻全生育期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水分干湿交替灌溉,实现泥鳅的丰产。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可在稳定增加西南丘陵山区的水稻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的产量水平,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的同时,显著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的产出,大幅度的促进粮农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在四川盆地东南及重庆的丘陵山区,稻田以冬水闲田为主,且分布较为分散,机械 化程度低,投入产出低。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5. 0~20. 0°C、多10°C积温4500~6500°C, 年降水量750~2200mm,年日照时数1000~2500h,9月平均气温19. 0~24. 4°C、日照时 数100~180h,其热量是种植一季中稻有余而两季稻不足,是再生稻发展的适宜区域。1992 年,原四川省(含重庆市)再生稻有效蓄留面积达到46万ha,两季稻谷总产达9000kg/ha 左右。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再生稻技术为区域粮食增产、增收以及农田生态环境的保育 均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种稻比较效益难以显著提升、农村城镇化及工业 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气候的复杂多变,水稻特别是再生稻生产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部分地区,稻田撂荒现象十分突出,粮农增收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为了稳定稻谷总产、 确保粮食安全,在四川盆地东南及重庆的丘陵山区,一方面要加强再生稻技术的推广应用, 稳定增加水稻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的产量水平;另一方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再生稻与泥鳅立体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再生稻为在一季中稻后再经一季再生稻的种植;所述的方法为光、温资源适宜区,种植具有再生力的一季中稻,辅以针对性的栽培管理措施,蓄留再生稻;在种植头季中稻的同时,利用稻田厢沟养殖泥鳅,从而完成中稻,再生稻与泥鳅的立体种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雄李经勇唐永群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