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在四川盆地东南及重庆的丘陵山区,稻田以冬水闲田为主,且分布较为分散,机械 化程度低,投入产出低。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5. 0~20. 0°C、多10°C积温4500~6500°C, 年降水量750~2200mm,年日照时数1000~2500h,9月平均气温19. 0~24. 4°C、日照时 数100~180h,其热量是种植一季中稻有余而两季稻不足,是再生稻发展的适宜区域。1992 年,原四川省(含重庆市)再生稻有效蓄留面积达到46万ha,两季稻谷总产达9000kg/ha 左右。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再生稻技术为区域粮食增产、增收以及农田生态环境的保育 均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种稻比较效益难以显著提升、农村城镇化及工业 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气候的复杂多变,水稻特别是再生稻生产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部分地区,稻田撂荒现象十分突出,粮农增收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为了稳定稻谷总产、 确保粮食安全,在四川盆地东南及重庆的丘陵山区,一方面要加强再生稻技术的推广应用, 稳定增加水稻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再生稻与泥鳅立体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再生稻为在一季中稻后再经一季再生稻的种植;所述的方法为光、温资源适宜区,种植具有再生力的一季中稻,辅以针对性的栽培管理措施,蓄留再生稻;在种植头季中稻的同时,利用稻田厢沟养殖泥鳅,从而完成中稻,再生稻与泥鳅的立体种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雄,李经勇,唐永群,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