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栊庆专利>正文

泥鳅的夜间灯光养殖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41940 阅读:4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5 1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泥鳅的夜间灯光养殖法,该法包括鱼苗培育过程,该过程包含消毒、换水、施肥、投加光合细菌、放苗、育苗等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夜间灯光,吸引水花苗的适口饵料(浮游生物)聚集在池面,供给水花苗夜间捕食,因此不需要投撒任何饲料。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包括鱼种养殖过程,鱼种摄食量增大,在夜间照明时,投撒少量饲料,促进其生长。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养殖泥鳅,水花苗的存活率可达到50%以上,夏花鱼种的存活率在9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主要涉及泥鳅的夜间灯光养殖法
技术介绍
泥鳅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泥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脂肪及胆固醇含量极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且泥鳅含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人体抗血管衰老,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鳅体内还含有丰富的核苷,核苷是各种疫苗的主要成份,能提高身体抗病毒能力。此外,泥鳅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暖脾胃、疗痔、止虚汗之功效。泥鳅以其 极佳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受到越多越多的人们的喜爱。近年来,泥鳅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价格也随之上扬,有效推动了泥鳅人工养殖业的繁荣发展。泥鳅人工养殖包括鱼卵孵化、鱼苗培育、鱼种养殖、成鳅养殖四个阶段。鱼苗培育是将鱼苗培育成夏花鱼种,该过程大约持续I个月。鱼苗,又称为水花苗,是刚孵化的泥鳅幼仔,由于水花苗个体细小、游动能力差、摄食范围小、摄食能力低、抵御外界侵害能力弱,其成活率较低。因此,在泥鳅人工养殖过程中鱼苗培育难度最大,成活率最低,仅为O 20%,是泥鳅人工养殖技术中的核心阶段,直接决定泥鳅人工养殖的成败与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泥鳅的夜间灯光养殖法,该法利用夜间光照,诱使池塘内微生物聚集在池面上,便于泥鳅夜间进食。在鱼苗培育期内,基本不需要投撒任何饲料;在鱼种养殖过程中,仅需投撒少量饲料,大大节约了养殖成本。本专利技术要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泥鳅的生物养殖方法,该法包括鱼苗培育,即从水花苗培育至夏花鱼种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I)消毒对池塘干池处理后,按100 150kg/亩池塘的比例向池塘中投撒生石灰,加水至水深为10 20cm,消毒7 14天;2)换水将池塘中的水抽排干净,加注新水;3)施肥向换水后的池塘中,按照8 12kg干黄豆/亩池塘的比例,将干黄豆打浆后全池泼洒,再按照8 12kg杂食性鱼饲料/亩池塘的比例,全池均匀投撒杂食性鱼饲料,堆肥7 10天;4)投加光合细菌按照8 12kg/亩池塘的比例,往池塘中投撒光合细菌;5)放苗对池面开展5 10天的夜间照明作业,打捞害虫,以5 IOkg/亩池塘的比例,将干黄豆打浆后全池泼洒,再以5 IOkg/亩池塘的比例,全池均匀投撒杂食性鱼饲料,最后按照50 100万尾水花苗/亩池塘的比例,将水花苗投放至池塘中;6)育苗对水花苗育苗30天,得到夏花鱼种;在育苗期内,按8 12kg/亩池塘的比例向池塘每隔5 7天投加光合细菌,并且在育苗期间内的第I 20天,对池塘进行夜间照明作业。上述技术方案的步骤I)中,往池塘中投加的生石灰与水反应,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并生成氢氧化钙,高温以及强碱双重作用能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变性,达到杀灭细菌的效果,利用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对池塘消毒7 14天,有害昆虫、昆虫幼仔及微生物灭活效果较好。为进一步增强本专利技术的消毒效果,上述步骤I)中,对干池处理后、投加生石灰消毒之前,还可以对池塘进行5 6天的暴晒,不仅可以杀灭池底的有害微生物,还可以加速有机物分解,提闻底质的肥力。上述技术方案的步骤2)中,将池塘中石灰水抽排干净后,可以用水反复冲洗后,再加注新水,确保池塘的PH < 8为佳。新水一般选用经60 80目网筛过滤后的河水或地下水,因为网筛可滤过河水或地下水中的有害生物,防止入池伤害鱼苗,新水的加入量至水深为60 80cm为宜。上述技术方案的步骤3)中,向池塘中泼洒黄豆打浆以及投加杂食性鱼饲料培肥水 质,7 10天后,水体颜色变深,水体中微生物大量繁殖,含有较多的浮游生物,尤其是水花 苗的开口饵料生物。上述技术方案的步骤4)中,向池塘投加光合细菌,其投加量为8 12kg/亩池塘。光合细菌是一种营养丰富、营养价值高的细菌,菌体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叶酸、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l2和生物素含量较高,还有生理活性物质辅酶Q。光合细菌的体积为小球藻的二十分之一,特别适合作为水花苗的开口饵料。光合细菌所含的酶类,可以促进鱼苗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同时还可显著提高鱼苗的生长速度,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同时,光合细菌能降解水体中的残存饲料、水花苗的代谢废物及其他有机物,还可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能有效避免固体有机物和有害物质的积累,达到净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的作用。另外,水体中施入光合细菌后,硅藻、小球藻等鱼苗喜欢摄食的藻类成为优势藻类,而蓝藻等有害藻类则受到抑制。上述技术方案的步骤5)中,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对池面开展夜间照明,可将大量的有害昆虫如水蜈蚣、水蜻蜓、水金龟成虫吸引到池面上,便于人工打捞。经过5 10天的打捞后,池面上的有害昆虫基本捕捞干净,泥鳅水花苗方可下塘。为进一步增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步骤3)之后、步骤5)之前,可以对池塘进行全池对角拉网;网孔径以60 80目为最佳。在水花苗下塘之前对角拉网,可再一次滤除水中的有害昆虫、蛙卵、蝌蚪和野生杂鱼等有害生物危害水花苗,影响其存活率。上述技术方案的步骤6)中,对水花苗育苗30天,期间每隔5 7天投加8 12kg/亩池塘的光合细菌。育苗期第I 20天,对池塘进行夜间照明作业,由于微生物的趋光性,池内的微生物(水花苗的开口饵料)会大量地聚集到池面上,便于水花苗夜间捕食,同时灯光会害虫成虫聚集在水面上,便于人工打捞,防止害虫吞食鱼苗,增加水花苗存活率。放苗前的夜间打捞害虫作业时遗漏的害虫,在30天的育苗期内基本上可以打捞殆尽。在育苗期的前3天,也可以不用对池塘进行夜间照明,因为水花苗刚孵化出来的前3天,鱼体带有卵黄囊,腰点(鳔)还没形成,无法灵活游动,且内源营养可供代谢需要,无需进食。育苗期第21 30天,由于水花苗在经过20天的培育之后,体型增大,从单纯的腮呼吸过渡到全身性呼吸,游动能力增强,游动范围扩大,且水花苗开始发生食性的转变,逐步由肉食性过度到杂食性,开始吃食池底大量繁殖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在育苗期的后10天,鱼苗不需要游到水面捕食浮游生物,因此停止夜间照明。经过30天的培育,水花苗成长为夏花鱼种,其体长为3 6cm,存活率在50%以上,这个阶段不需要投撒任何鱼饲料。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鱼苗培育过程中,多次投加光合细菌,可保证该过程中水体干净透明,因此该过程不需要换水。本专利技术还包括鱼种养殖,该过程持续30天,在此过程中对池塘恢复夜间照明作业,在夜间照明期间每晚投撒夏花鱼种总重1% 2%的杂食性鱼饲料。由于在鱼苗培育后期,池底青苔、藻类被水花苗消耗殆尽,夏花鱼种必须再次浮动到池面上寻觅食物,因此恢复夜间照明。夏花鱼种体型较大,食量较鱼苗期大大增加,池内的微生物已经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因此需要适当补充杂食性鱼饲料。在夜间照明期间,灯光照到池面上,大量的微生物、昆虫(基本上是益虫,如水蚊子等,如有水金龟、水蜻蜓、水蜈蚣,就继续打捞)、昆虫幼虫以及夏花鱼种聚集在池面上,各种生物形成一个食物链,此时向池面投撒饲料,各种生物在抢夺食物时会呈现球状,成群的泥鳅夏花鱼种在抢食过程中,将吞食大量的微生物、昆虫幼虫以及饲料。当这一群泥鳅吃饱后,会潜入池底,下一群泥鳅浮游至水面觅食,继续投撒饲料,直至不再有泥鳅浮游至水面觅食为止。投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泥鳅的夜间灯光养殖法,包括鱼苗培育过程,其特征在于: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消毒:对池塘干池处理后,按100~150kg/亩池塘的比例向池塘中投撒生石灰,加水至水深为10~20cm,消毒7~14天;2)换水:将池塘中的水抽排干净,加注新水;3)施肥:向换水后的池塘中,按照8~12kg干黄豆/亩池塘的比例,将干黄豆打浆后全池泼洒,再按照8~12kg杂食性鱼饲料/亩池塘的比例,全池均匀投撒杂食性鱼饲料,堆肥7~10天;4)投加光合细菌:按照8~12kg/亩池塘的比例,往池塘中投撒光合细菌;5)放苗:对池面开展5~10天的夜间照明作业,打捞害虫,以5~10kg/亩池塘的比例,将干黄豆打浆后全池泼洒,再以5~10kg/亩池塘的比例,全池均匀投撒杂食性鱼饲料,最后按照50~100万尾水花苗/亩池塘的比例,将水花苗投放至池塘中;6)育苗:对水花苗育苗30天,得到夏花鱼种;在育苗期内,按8~12kg/亩池塘的比例向池塘每隔5~7天投加光合细菌,并且在育苗期间内的第1~20天,对池塘进行夜间照明作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添福
申请(专利权)人:黄栊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