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强自吸抗汽蚀型双吸泵,包括泵壳体、主轴以及主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叶轮的吸入口设置有诱导轮,所述主叶轮和所述诱导轮与所述主轴同轴设置,在所述泵壳体的吸入口固定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诱导轮之间组成有压腔;在所述泵壳体一端设置有由所述主轴驱动的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与设置于所述泵壳体顶端外部的吸气装置连接,所述吸气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吸气管和单向排气管,所述吸气管与所述泵壳体内部连通,所述单向排气管经软管与所述排气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双吸泵无需另外增加动力即可实现自吸功能,且吸程较高,同时在双吸泵主叶轮吸入口设置有翼型诱导轮,从而降低气蚀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泵,具体涉及一种强自吸抗汽蚀型双吸泵。
技术介绍
部分双吸泵因工程造价等方面原因,将水泵安装高程设计的较高,通常采用是真空抽气、注水引流方式来起动水泵。这两种方式运行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利用大气压对水的压力,来实现水泵正常运行。但从根本上来讲并未消除水泵在吸式入工况下增加水泵叶轮进口处的负压,也就是说未能压制水泵叶轮进口处的汽蚀产生,另外由于抽气和注水引流都需要附加相应的两种设备,同时这两种方式辅助水泵起动时,需的时间较长,因此许多场合下对抽气式引流普通水泵、注水式引流普通泵都有着严格限制。普通自吸泵的吸上高度都在4米以下,不能满足吸程高的使用要求。在未能限制汽蚀产生的前提下,水泵汽蚀产生难以避免,其中叶轮汽蚀首当其冲,时常因叶轮的汽蚀而使得机组不能正常运行,造成停机大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强自吸抗汽蚀型双吸泵,该双吸泵通过在主叶轮的吸入口前设置诱导轮使得进入双吸泵的介质保持一定压力,从而降低气蚀的产生;同时在双吸泵上设置了吸排气装置,利用双吸泵本身的动力驱动,从而实现双吸泵的自吸功能,无需另外增加动力。本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强自吸抗汽蚀型双吸泵,包括泵壳体、主轴以及主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叶轮的吸入口设置有诱导轮,所述主叶轮和所述诱导轮与所述主轴同轴设置,在所述泵壳体的吸入口固定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诱导轮之间组成有压腔;在所述泵壳体一端设置有由所述主轴驱动的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与设置于所述泵壳体顶端外部的吸气装置连接,所述吸气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吸气管和单向排气管,所述吸气管与所述泵壳体内部连通,所述单向排气管经软管与所述排气装置连接。所述吸气管的数量为两根。所述主轴与所述诱导轮之间通过诱导平键限位,所述主轴与所述主叶轮之间通过主平键限位。所述诱导轮的螺旋方向与所述主叶轮的螺旋方向相同。所述排气装置包括偏心轮、连杆、腔体、排气阀以及进气阀,所述腔体内部经隔膜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其中所述偏心轮与所述主轴传动连接,所述连杆底部与所述偏心轮连接,所述连杆顶部与所述隔膜固定连接,所述隔膜上设置有中间阀门,所述排气阀设置于所述下腔体的排气口处,所述进气阀设置于所述上腔体的进气口处。本技术的优点是,在双吸泵的吸入口加入了引流排气设备,利用泵本身的动力驱动,不需要另外增加动力,就能实现双吸泵的自吸功能;且泵的吸程高,自吸高度可达7米;吸上速度快,在2分钟以内实现吸上功能;此外在双吸泵主叶轮吸入口前加入了翼型诱导轮,给介质加压,使得进入双吸泵的介质保持一定压力,从而降低汽蚀的产生,增加了双吸泵的使用周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双吸泵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中双吸泵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3,图中标记1-18分别为:主轴1、诱导平键2、诱导轮3、主平键4、密封环5、主叶轮6、偏心轮7、连杆8、排气阀9、下腔体10、隔膜11、上腔体12、中间阀门13、进气阀14、管道15、排气管16、排气管17、单向排气管18。实施例: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强自吸抗汽蚀型双吸栗,要想有效地提尚水栗启动的速度,降低附属起动设备在主泵安装场所的使用空间,就需要将水泵的引流排气设备与主泵做成同一个整体,实现双吸泵的自吸功能,以达到便利、有效、可靠的目的;同时还必须降低双吸泵的汽蚀,必须有效地压制水泵叶轮吸入口介质的汽泡产生。因此本实施例中双吸泵通过在主叶轮的吸入口前设置诱导轮使得进入双吸泵的介质保持一定压力,从而降低气蚀的产生;同时在双吸泵上设置了吸排气装置,利用双吸泵本身的动力驱动,从而实现双吸泵的自吸功能,无需另外增加动力。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双吸泵包括泵壳体、主轴I以及主叶轮6,主叶轮6与主轴I之间经主平键4限位连接,在主叶轮6的吸入口位置处设置有翼型设计的诱导轮3,诱导轮3同样与主轴I之间经诱导平键2限位连接,在泵壳体的吸入口处固定有密封环5,密封环5同诱导轮3之间组成有压腔;其中主叶轮6和诱导轮3与主轴I同轴设置,且诱导轮3的螺旋方向与主叶轮6的螺旋方向相同。在主叶轮6的吸入口位置设置诱导轮3的目的在于消除叶轮气蚀,其工作方法为:双吸泵的主轴I将动力扭矩传递给诱导平键2,诱导平键2将动力扭矩再传至诱导轮3,诱导轮3将随着主轴I 一起作同步转动;采用翼规则设计的诱导轮3会将流经的介质加速,产生0.045MPa——0.065MPa的压力后,介质再进入由主平键4驱动的主叶轮6的吸入口中,有着预压的介质在诱导轮3与密封环5组成的有压腔,保证了诱导轮3产生的介质压力能够有效的进入主叶轮6中,因而保证了主叶轮6不会产生气蚀。如图1-3所示,主轴I的非轴伸端装有吸排气装置,该吸排气装置包括位于泵壳体顶端外部的吸气装置和位于泵壳体一端的排气装置,该排气装置与吸气装置经管道15连接,其中,吸气装置包括排气管16、排气管17以及单向排气管18,排气管16和排气管17的吸气端分别与泵壳体的内部连通,且两者的排气端与单向排气管18连接,而单向排气管18则经管道15与位于泵壳体一端的排气装置相连接;排气装置包括偏心轮7、连杆8、腔体、排气阀9以及进气阀14,偏心轮7与主轴I传动连接,连杆8的底部与偏心轮7相连接,其顶部固定有隔膜11,该隔膜11位于腔体中并将腔体分隔为上腔体12和下腔体10,在隔膜11上设置有中间阀门13,其中,排气阀9设置于下腔体10的排气口处,而进气阀则设置于上腔体12的进气口处,即与管道15的连接口处。在双吸泵上设置吸排气装置的目的在于利用双吸泵本身的动力驱动,从而实现双吸泵的自吸功能,无需另外增加动力,其工作方法为:主轴I运转,带动偏心轮7和连杆8运动,以推动腔体中的隔膜11往复运动;泵壳体内的空气通过排气管16和17 —单向排气管18 —进气阀14进入上腔体12,上腔体12内的气体压力使中间阀门13打开,气体进入下腔体10,通过排气阀9将气体排出;隔膜11往复运动,不断将气体排出,直到将双吸泵内气体排净,泵壳体内形成负压,将进水池的水吸入泵体,实现了双吸泵的自吸功能。在本实施例中,相比于利用普通自吸泵的运行状态下,不仅仅加快了水泵启运速度,使得水泵运行的可靠性有了根本保证,同时由于本产品强自吸功能的体现,水泵吸入管路较为简单,无止回阀等辅助机构,因而水泵吸入口管损较小,有了更高的吸上能力。相对于普通利用抗汽蚀性的材质方式来减少水泵汽蚀,只是通过材料的提升,延长双吸泵的使用寿命,该方法不仅仅效果不明显,且抗汽蚀材质制造成本较高,汽蚀并不能消除。部分场合由于介质的特殊性,也无法使用抗汽蚀性能强的材质。【主权项】1.一种强自吸抗汽蚀型双吸泵,包括泵壳体、主轴以及主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叶轮的吸入口设置有诱导轮,所述主叶轮和所述诱导轮与所述主轴同轴设置,在所述泵壳体的吸入口固定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诱导轮之间组成有压腔;在所述泵壳体一端设置有由所述主轴驱动的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与设置于所述泵壳体顶端外部的吸气装置连接,所述吸气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吸气管和单向排气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强自吸抗汽蚀型双吸泵,包括泵壳体、主轴以及主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叶轮的吸入口设置有诱导轮,所述主叶轮和所述诱导轮与所述主轴同轴设置,在所述泵壳体的吸入口固定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诱导轮之间组成有压腔;在所述泵壳体一端设置有由所述主轴驱动的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与设置于所述泵壳体顶端外部的吸气装置连接,所述吸气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吸气管和单向排气管,所述吸气管与所述泵壳体内部连通,所述单向排气管经管道与所述排气装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欢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凯仕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