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诚专利>正文

一种共轴式双旋翼双涵道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8874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9 1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轴式双旋翼双涵道飞行器,采取飞行器机舱居中,共轴的两副旋翼及涵道分别置于机舱上下两端的结构布局,使飞行器的外廓尺寸紧凑,同时也解决了大多数涵道风扇飞行器要付出的发动机高功率、高转速代价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直升机,具体涉一种共轴式双旋翼双涵道飞行器,属于航空

技术介绍
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是由两副旋翼沿机体同一轴上下排列并绕其反向旋转,使两副旋翼反作用力矩互相抵消的直升机,与单旋翼直升机相比,这种直升机不需要尾桨来抵消扭矩,有机体结构紧凑、外廓尺寸小的优点。在旋翼外围加设涵道,可使旋翼叶尖处因旋翼高速圆周运动而产生的诱导阻力减小,由此减小旋翼叶尖处对外界气流产生冲击造成的噪声,提高旋翼的动力效率,在同样的功率消耗下同样直径的旋翼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如果在共轴式双旋翼外围设置涵道,会有利于更进一步缩小直升机外括尺寸,涵道的环括作用也可使直升机的安全性更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合二为一的共轴式双旋翼双涵道飞行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由上涵道体、上共轴旋翼、上整流片、中置机舱、调整重心的负荷装置、负荷轴向移动伺服电机、负荷水平移动伺服电机、发动机动力输出轴、动力系统装置、乘员座椅、飞行操纵控制平台、下涵道体、下共轴旋翼、下整流片、上下涵道体与中置机舱之间的连接梁、起落支架组成。所述一种共轴式双旋翼双涵道飞行器,采取飞行器机舱居中,共轴的两副旋翼及涵道分别置于机舱上下两端的布局设计,使飞行器的外廓尺寸紧凑,其旋翼直径尺寸也不用太过缩减,没有了大多数涵道风扇飞行器要付出的发动机高功率、高转速代价问题,飞行时,通过调整重心负荷装置当中的负荷的位移,使飞行器的重心倒向飞行方向一边,由此控制飞行器飞行的方向。【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共轴式双旋翼双涵道飞行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共轴式双旋翼双涵道飞行器府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记为:1、上涵道体;2、上共轴旋翼;3、上整流片;4、中置机舱;5、调整重心的负荷装置;6、负荷水平移动伺服电机;7、负荷轴向移动伺服电机;8、发动机动力输出轴;9、动力系统装置;10、乘员座椅;11、飞行操纵控制平台;12、下涵道体;13、下共轴旋翼;14、下整流片;15、前上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6、后上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7、前下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8、后下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9、前起落架;20、后起落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共轴式双旋翼双涵道飞行器,由上涵道体(I)、上共轴旋翼(2)、上整流片(3)、中置机舱(4)、调整重心的负荷装置(5)、负荷水平移动伺服电机(6)、负荷轴向移动伺服电机(7)、发动机动力输出轴(8)、动力系统装置(9)、乘员座椅(10)、飞行操纵控制平台(11)、下涵道体(12)、下共轴旋翼(13)、下整流片(14)、前上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5)、后上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6)、前下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7)、后下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8)、前起落架(19)、后起落架(20)组成。中置机舱(4)为圆碟形状,设置在共轴的两副旋翼及涵道之间,通过前上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5)、后上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按梁(16)、前下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7)、后下涵道体与中臀机舱连接梁(18)连接。飞行时,飞行驾驶员通过飞行操纵控制平台(11)操控动力系统装置(9)及发动机动力输出轴(8)向上共轴旋翼(2)和下共轴旋翼(13)输出不同转向的旋转动力,飞行器获得垂方向的直升力,使飞行器作垂直起飞,通过控制上共轴旋翼(2)和下共轴旋翼(13)的功率输出在某一个是数值,使飞行器作留空悬停,通过控制负荷水平移动伺服电机(6)动作,使调整重心的负荷装置(5)当中的负荷向前方移动,飞行器重心向前倾倒,使飞行器向前方方向飞行,通过控制负荷轴向移动伺服电机(X)动作,使调整重心的负荷装置(5)当中的负荷向左或向右移动,使飞行器向左或向右方向飞行。【主权项】1.一种共轴式双旋翼双涵道飞行器,由上涵道体(I)、上共轴旋翼(2)、上整流片(3)、中置机舱(4)、调整重心的负荷装置(5)、负荷水平移动伺服电机¢)、负荷轴向移动伺服电机(7)、发动机动力输出轴(8)、动力系统装置(9)、乘员座椅(10)、飞行操纵控制平台(11)、下涵道体(12)、下共轴旋翼(13)、下整流片(14)、前上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5)、后上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6)、前下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7)、后下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8)、前起落架(19)、后起落架(20)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共轴式双旋翼双涵道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机舱(4)为圆碟形状,设置在共轴的两副旋翼及涵道之间,通过前上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5)、后上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6)、前下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7)、后下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共轴式双旋翼双涵道飞行器,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负荷水平移动伺服电机(6)动作,使调整重心的负荷装置(5)当中的负荷向前方移动,飞行器重心向前倾倒,使飞行器向前方方向飞行,通过控制负荷轴向移动伺服电机(X)动作,使调整重心的负荷装置(5)当中的负荷向左或向右移动,使飞行器向左或向右方向飞行。【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轴式双旋翼双涵道飞行器,采取飞行器机舱居中,共轴的两副旋翼及涵道分别置于机舱上下两端的结构布局,使飞行器的外廓尺寸紧凑,同时也解决了大多数涵道风扇飞行器要付出的发动机高功率、高转速代价问题。【IPC分类】B64C27-10【公开号】CN204489180【申请号】CN201520162320【专利技术人】杨诚 【申请人】杨诚【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申请日】2015年3月14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轴式双旋翼双涵道飞行器,由上涵道体(1)、上共轴旋翼(2)、上整流片(3)、中置机舱(4)、调整重心的负荷装置(5)、负荷水平移动伺服电机(6)、负荷轴向移动伺服电机(7)、发动机动力输出轴(8)、动力系统装置(9)、乘员座椅(10)、飞行操纵控制平台(11)、下涵道体(12)、下共轴旋翼(13)、下整流片(14)、前上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5)、后上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6)、前下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7)、后下涵道体与中置机舱连接梁(18)、前起落架(19)、后起落架(20)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诚
申请(专利权)人:杨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