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扩张椎间融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扩张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自体骨植骨一直被视为脊柱椎间融合的金标准,但是并发症较多,除存在供骨区疼痛、易感染外,还常出现植骨块滑移脱出,或因强度不够而塌陷。植骨量不足时会引起椎间植骨融合失败,导致脊柱融合手术失败。20世纪80年代开创了融合器技术以来,由于融合器具有即刻支撑及防止植骨移位等优点,很快就被临床医生接受和推广。目前的融合器都是固定型号,由于不同植骨患者的脊柱结构大小存在差异且手术创口也有所不同,医生往往需要在手术中通过试模来确定植入的融合器的型号,但这也常常不能满足最贴合椎间间隙的融合器型号。同时目前的融合器表面只提供力学上的物理支撑,不能诱导成骨的长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扩张的椎间融合器,该融合器可以通过内部结构使整体实现一定长度范围的扩张,以满足椎体间的支撑要求。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扩张椎间融合器,包括由两个扩张块拼合构成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为空腔结构,内部设有导向架和限位架;所述限位架上端置于导向架的内框上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扩张椎间融合器,包括由两个扩张块(1)拼合构成的外壳体,其特征是:所述外壳体内为空腔结构(2),内部设有导向架(3)和限位架(4);所述限位架(4)上端置于导向架(3)的内框上部并通过螺钉(5)与导向架(3)连接,中部通过两侧的错位斜面(6)与导向架(3)贴合;所述导向架(3)下部固定于限位架(4)内框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扩张椎间融合器,包括由两个扩张块(1)拼合构成的外壳体,其特征是:所述外壳体内为空腔结构(2),内部设有导向架(3)和限位架(4);所述限位架(4)上端置于导向架(3)的内框上部并通过螺钉(5)与导向架(3)连接,中部通过两侧的错位斜面(6)与导向架(3)贴合;所述导向架(3)下部固定于限位架(4)内框下部;所述扩张块(1)中部为仿骨小梁3D立体网孔结构,上部固定有导向架卡块(7),下部固定有限位架卡块(8),侧面开有T形通孔(9);所述空腔结构(2)内两端分别设有等腰梯形卡槽(10)和方形卡槽(11);所述导向架(3)下端通过三角形凸块(12)与空腔结构(2)的等腰梯形卡槽(10)卡紧;所述限位架(4)上端通梯形凸块(13)与空腔结构(2)的方形卡槽(11)卡紧。2.根据权...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