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脊柱外科、适配经腹膜外斜向椎间融合术的斜槽式椎间融合器的工作通道。
技术介绍
传统的腰椎融合术常采用后路进行内固定,椎间植入融合器或患者自身髂骨块来达到椎间融合的目的,但这种手术一般在开放切口下实施,且破坏脊柱的后柱结构,存在创伤大、出血多,术后长期慢性疼痛等缺点。虽然目前有众多改良微创技术方法,但通过后路植入椎间融合器仍需破坏后柱结构,存在术后长期慢性疼痛的风险。近年来,一种新的经腹膜外斜向椎间融合术被报道,这种新的技术后路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前侧方斜向经腹膜外植入椎间融合器,既减少对后柱结构的破坏,且对前柱及周围软组织的破坏也较轻,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多种优点,是未来外科发展的方向。但斜向植入斜槽式椎间融合器,以往的工作通道只能斜向置于椎间隙中,这会导致融合器上下骨性终板及椎弓根螺钉应力分布不均,极可能导致断钉断棒、终板塌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让这种新的斜槽式椎间融合器最终处于椎间隙中央,并与冠状位平行,我们设计了这种用于脊柱外科适配经腹膜外斜向椎间融合术的斜槽式椎间融合器的工作通道。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 ...
【技术保护点】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脊柱外科斜向椎间融合术适配斜槽式椎间融合器的工作通道,其特征是:由通道片和带棒通道片构成,采用具有良好生物力学性能、适合医学使用的材料制成,两者通过两侧的副挡板及一侧底端的弧形挡板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大体呈中空长方体的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哲宇,倪文飞,徐海超,雷涛,华青旺,
申请(专利权)人:黄哲宇,倪文飞,徐海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