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建忠专利>正文

一种生物解剖型颈前路植骨骨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07957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9 1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解剖型颈前路植骨骨块,材料为纳米羟基磷灰石,骨块上下面及两个侧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结构包括长方形的前面、凹面形的后面,表面磨砂状长方形的侧面,凸起的弧形上下端面。其特征在于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作为骨块的主体;其特征在于骨块上下面及两个侧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诱导新骨形成,增加融合的概率;其特征在于长方形的前面与颈前路钢板接触;凹面形的后面与颈椎硬膜囊接触,降低硬膜囊内脊髓压力;其特征在于表面磨砂状长方形的侧面与颈椎椎体次全切后的解剖结构相匹配,使骨块与次全切除后的椎体残留骨质充分接触,增加接触面积,促进融合;其特征在于上下端面与椎体终板的穹窿形状解剖结构相匹配,上下接触面均呈弧形,表面呈倒刺锯齿状,与上下椎体终板充分接触,增加融合机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生物解剖型颈前路植骨骨块
技术介绍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在脊柱外科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病、颈椎骨折及颈椎肿瘤,具有操作方便,减压彻底,疗效确切等优点,手术的关键在于减压和植骨融合,植骨融合可以重建颈椎生理弯曲和椎间高度,保证手术的远期疗效。目前植骨最常见的是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其中取自体髂骨增加了一次手术,从而增加了手术费用和患者的手术痛苦。钛网为圆柱状,周边与次全切除后的椎体接触面积小,不容易融合,钛网上下端口容易插入上下椎体,出现钛网下沉。因此,需要一种材料,能够替代自体髂骨和钛网,既能避免一次取髂骨手术的痛苦,又能达到骨块支撑融合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目的在于设计一种颈前路植骨骨块,能在解剖结构上充分与颈椎次全切除后的椎体充分接触,增加融合率,又能与上下椎体终板充分接触,从而降低植骨不融合的发生。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生物解剖颈前路植骨骨块,材料为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由长方形的前面、凹面形的后面,表面磨砂状长方形的侧面,凸起的弧形上下端面组成。本体部前面为长方形,高度为13mm-60mm,宽度为8_16mm。本体部后面为凹面形,高度为13mm-60mm,宽度为8_16mm,深度为2_5mm。本体部侧面为磨砂状的长方形,高度为13mm-60mm,宽度为13_25mm。本体部上下面中心凸出,四边向下呈弧形,表面为倒刺锯齿状,前后长度为13mm-25mm,左右宽度为8_16mm,高度为2_4mm。骨块上下面及两个侧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诱导新骨形成,增加融合的概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生物解剖型颈前路植骨骨块后侧方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生物解剖型颈前路植骨骨块前侧方俯视图。图中1.前面;2.后面;3.上面;4.下面;5.侧面;6.锯齿状倒刺;7.生物因子涂层O【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骨块可用于颈前路单个椎体或多个椎体次全切除术后的植骨融合。按照常规手术步骤实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减压槽修整后,测量减压槽的高度、宽度及深度选择合适规格的骨块。安装骨块,透视骨块位置及大小是否合适。骨块长方形的前面与颈前路钢板接触;骨块凹面形的后面与颈椎硬膜囊接触,降低硬膜囊内脊髓压力;骨块表面磨砂状长方形的侧面与颈椎椎体次全切后的解剖结构相匹配,使骨块与次全切除后的椎体残留骨质充分接触,增加接触面积,促进融合;骨块上下端面与椎体终板的穹窿形状解剖结构相匹配,上下接触面均呈弧形,表面呈倒刺锯齿状,与上下椎体终板充分接触,增加融合机率。骨块上下面及两个侧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诱导新骨形成,增加融合的概率。【主权项】1.一种生物解剖型颈前路植骨骨块,材料为纳米羟基磷灰石,骨块上下面及两个侧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结构包括长方形的前面、凹面形的后面,表面磨砂状长方形的侧面,凸起的弧形上下端面,其特征是: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作为骨块的主体;骨块上下面及两个侧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_2,即rhBMP-2 ;长方形的前面与颈前路钢板接触;凹面形的后面与颈椎硬膜囊接触;表面磨砂状长方形的侧面与颈椎椎体次全切后的解剖结构相匹配;上下端面与椎体终板的穹窿形状解剖结构相匹配,上下接触面均呈弧形,表面呈倒刺锯齿状,与上下椎体终板充分接触。【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生物解剖型颈前路植骨骨块,材料为纳米羟基磷灰石,骨块上下面及两个侧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结构包括长方形的前面、凹面形的后面,表面磨砂状长方形的侧面,凸起的弧形上下端面。其特征在于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作为骨块的主体;其特征在于骨块上下面及两个侧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诱导新骨形成,增加融合的概率;其特征在于长方形的前面与颈前路钢板接触;凹面形的后面与颈椎硬膜囊接触,降低硬膜囊内脊髓压力;其特征在于表面磨砂状长方形的侧面与颈椎椎体次全切后的解剖结构相匹配,使骨块与次全切除后的椎体残留骨质充分接触,增加接触面积,促进融合;其特征在于上下端面与椎体终板的穹窿形状解剖结构相匹配,上下接触面均呈弧形,表面呈倒刺锯齿状,与上下椎体终板充分接触,增加融合机率。【IPC分类】A61L27-34, A61L27-12, A61F2-44【公开号】CN204428213【申请号】CN201420795384【专利技术人】孙建忠 【申请人】孙建忠, 石晓兵, 支晓丞【公开日】2015年7月1日【申请日】2014年12月16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物解剖型颈前路植骨骨块,材料为纳米羟基磷灰石,骨块上下面及两个侧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结构包括长方形的前面、凹面形的后面,表面磨砂状长方形的侧面,凸起的弧形上下端面,其特征是: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作为骨块的主体;骨块上下面及两个侧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长方形的前面与颈前路钢板接触;凹面形的后面与颈椎硬膜囊接触;表面磨砂状长方形的侧面与颈椎椎体次全切后的解剖结构相匹配;上下端面与椎体终板的穹窿形状解剖结构相匹配,上下接触面均呈弧形,表面呈倒刺锯齿状,与上下椎体终板充分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孙建忠石晓兵支晓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