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单件和盖板。支撑单件的纵向轮廓与车门外板的内表面轮廓相匹配,支撑单件上具有U型槽,U型槽沿支撑单件纵向延伸,U型槽向支撑单件的第二表面凸起。盖板固定在支撑单件的第一表面上,第一表面是与第二表面相对的一面,盖板与U型槽形成封闭结构,盖板的纵向轮廓与支撑单件的纵向轮廓相匹配。支撑单件和盖板连接构成斜撑总成,斜撑总成斜向安装在车门外板上,斜撑总成与车门内板以及外板加强板围成一三角形区域,三角形区域包围车门把手安装面。该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采用常规材料和常规工艺加工得到,不需要使用高成本的特殊材料,且该支撑机构能有效增强车车门把手区域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车门的加强部件。
技术介绍
车门外开把手基座是以车门外板为安装基面,在汽车在遭受侧面碰撞车门外板明显变形的情况下,外开把手的基座与活动部分难以保持原有的相对关系,把手的活动部分被挤出原有位置而拉动解锁拉索。当拉索的拉动距离达到门锁的解锁阈值时,车门将被解锁而开启。这种车门的意外开启会显著增加乘员的受伤风险及程度。于是,需要对车门的外开把手部位进行加强,增加车门外板在这一区域的局部强度,以降低门把手安装区域在侧碰中的变形程度,从而降低后门在侧碰中开启的风险,保障乘员安全。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加强方式通常是在车门外板内侧安装把手基座的区域周围粘贴补强片。补强片的材质一般为高分子材料,在供货时为柔软状态,便于贴合车门外板的曲面。在油漆车间经过烘烤后,材料硬化,在其覆盖的车门外板处增加强度,提升把手区域的门外板抗变形能力。补强片的主要缺点是强度有限且单价较高,如果需要提高强度,务必要使用更多的补强材料,使得单位强度的补强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能增强车门把手区域的支撑机构。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单件和盖板。支撑单件的纵向轮廓与车门外板的内表面轮廓相匹配,支撑单件上具有U型槽,U型槽沿支撑单件纵向延伸,U型槽向支撑单件的第二表面凸起。盖板固定在支撑单件的第一表面上,第一表面是与第二表面相对的一面,盖板与U型槽在横向形成封闭结构,盖板的纵向轮廓与支撑单件的纵向轮廓相匹配。支撑单件和盖板连接构成斜撑总成,斜撑总成斜向安装在车门外板上,斜撑总成与车门内板以及外板加强板围成一三角形区域,三角形区域包围车门把手安装面。在一个实施例中,盖板通过支撑胶固定在车门外板的内表面,U型槽面向内侧。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单件的第二表面通过支撑胶固定在车门外板的内表面,盖板面向内侧。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单件的两端具有固定构件,两端的固定构件分别固定在外板加强板和车门内板上。在一个实施例中,盖板焊接在支撑单件的第一表面上。在一个实施例中,U型槽的长度占支撑单件的纵向长度的至少80%。本技术的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采用常规材料和常规工艺加工得到,不需要使用高成本的特殊材料,且该支撑机构能有效增强车车门把手区域的强度,有利于减小在遭受侧向撞击时车门把手区域的变形。【附图说明】本技术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图1揭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的分解结构图。图2揭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的组合结构图。图3是图2中A-A向的截面结构。图4a和图4b揭示了车门的结构。图5揭示了将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安装在车门上的结构。图6揭示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的分解结构图。图7揭示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的组合结构图。图8是图7中B-B向的截面结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其中图1揭示了该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的分解结构图。图2揭示了该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的组合结构图。图3是图2中A-A向的截面结构。如图所示,该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单件107和盖板108。支撑单件107的纵向轮廓与车门外板105的内表面轮廓相匹配,对于不同车型来说,由于车门外板105的内表面轮廓有所不同,因此支撑单件107的纵向轮廓也会有所不同。支撑单件107上具有U型槽,U型槽沿支撑单件107纵向延伸,U型槽向支撑单件107的第二表面凸起。U型槽的长度应当占据支撑单件的纵向长度的大部分或者全部,在一个实施例中,U型槽的长度占支撑单件的纵向长度的至少80%。支撑单件的两端具有固定构件171。盖板108固定在支撑单件107的第一表面上,第一表面是与第二表面相对的一面。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单件107的正面为第一表面,背面为第二表面,即U型槽向支撑单件107的背面凸起,而盖板108安装在支撑单件107的正面。参考图3所示,盖板108与U型槽在横向形成封闭结构,盖板108的纵向轮廓与支撑单件107的纵向轮廓相匹配,也同样符合车门外板105的内表面轮廓。支撑单件107和盖板108连接构成斜撑总成,在一个实施例中,盖板108焊接在支撑单件107的第一表面上,使得斜撑总成形成一个整体。图4a和图4b揭示了车门的结构。图5揭示了将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安装在车门上的结构。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车门钣金101上形成有车门把手安装面111,具体而言,车门把手安装面111是位于车门外板105的外侧。参考图5所示,斜撑总成102斜向安装在车门外板105上,即紧贴车门外板105的内表面。斜撑总成10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外板的加强板103和车门内板104上。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支撑单件107两端的两个固定构件171分别固定在外板的加强板103和车门内板104上。盖板108朝向车门外板的内表面,即支撑单件107正面朝向车门外板,具有U型槽的背面朝向内侧。盖板108通过支撑胶106固定在车门外板105的内表面。支撑胶106至少局部覆涂在盖板108与车门外板内表面相对的面上,支撑胶106的数量和/或覆涂面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参考图5所示,斜撑总成102与车门内板104以及外板加强板103围成一三角形区域,该三角形区域包围车门把手安装面111。由于盖板108与U型槽形成一个封闭的结构,盖板可以对U型槽部分进行约束,能有效防止U型槽部分出现展开弯折的现象,因而使得斜撑总成102对于横向的撞击具有较好的抵抗能力。同样的,位于该三角形区域内的车门外板105的强度也得到加强,在遭受撞击时,由于斜撑总成102、外板加强板103和车门内板104的共同作用,能够使得该区域车门外板105的变形显著减小,从而提升车门把手安装面111的抗变形能力,减少由于车门把手区域变形而造成的车门意外打开的风险。图6?图8揭示了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其中图6揭示了该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的分解结构图。图7揭示了该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的组合结构图。图8是图6中B-B向的截面结构。与图1?图3所揭示的实施例相比,图6?图8所示的实施例的方向正好相反,支撑单件112的正面为第二表面,U型槽向正面凸起。支撑单件112的背面为第一表面,盖板111安装在支撑单件112的背面。所形成的斜撑总成113的正面具有U型槽,背面为盖板111。在进行安装时,斜撑总成的两端也是分别固定在外板加强板和车门内板上。但在该实施例中,是支撑单件112的第二表面,即正面通过支撑胶固定在车门外板的内表面,盖板111面向内侧。支撑胶的数量和/或覆涂面积同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构成斜撑总成的支撑单件和盖板都可以采用常规材料,比如钢、铝合金、其他金属或者高硬度材料来制作。并且可以通过常规加工工艺获得。因而具有交底的生产成本。本技术的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采用常规材料和常规工艺加工得到,不需要使用高成本的特殊材料,且该支撑机构能有效增强车车门把手区域的强度,有利于减小在遭受侧向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把手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单件,支撑单件的纵向轮廓与车门外板的内表面轮廓相匹配,支撑单件上具有U型槽,U型槽沿支撑单件纵向延伸,U型槽向支撑单件的第二表面凸起,盖板,固定在支撑单件的第一表面上,第一表面是与第二表面相对的一面,盖板与U型槽在横向形成封闭结构,盖板的纵向轮廓与支撑单件的纵向轮廓相匹配;支撑单件和盖板连接构成斜撑总成,斜撑总成斜向安装在车门外板上,斜撑总成与车门内板以及外板加强板围成一三角形区域,所述三角形区域包围车门把手安装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伟,程义,黄贝,吴庆,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