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鳑鲏和小龙虾生态混合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735038 阅读:360 留言:1更新日期:2015-07-15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鳑鲏和小龙虾生态混合养殖方法,该养殖方法包括池塘准备、设施准备、建立生态环境、鳑鲏鱼放养、虾种放养、饵料投喂、疾病防控及捕捞收获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龙虾养殖的饵料配套方法,将鳑鲏鱼和小龙虾混养于同一水体和水层作为其天然活饵料生态混合养殖,解决小龙虾饵料配套问题,既能稳定环境,又达到生态循环的健康养殖目的。通过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实用、成本低、环保养殖,可有效提高小龙虾的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品种的混养方法,特别是一种鳑鮍和小龙虾生态混合养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

技术介绍
鳑鮍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鰌亚科(Achei 1gnathinae ),是鳑鮍属(Rhodeus)和鰌属中的一类小型底栖性鱼类,此种鳑鮍广泛分布于除中国黑龙江水系以外的其它各淡水流域。鳑鮍鱼为天然野杂鱼类,自然资源较丰富,其肉味鲜美,而且容易捕捞,在鱼获物中,其数量较多,是人们喜食的一些小型鱼类。鳑鮍中许多种类如中华鳑鮍、高体鳑鮍等是中国著名的原生观赏鱼类,其体型优美、色彩艳丽深受广大观赏鱼养殖爱好者的喜爱。鳑鮍在20世纪60年代以观赏鱼进入欧洲,被称为中国彩虹。鳑鮍为下层杂食性鱼类,能摄食腐败的动植物残体,易于饲养。鳑鮍鱼多数种类一龄性成熟,最长寿命为3龄。产卵期在4?10月,5?6月最盛,繁殖时需要将卵产于河蚌中,在鳃瓣间发育成幼鱼后游出。小龙虾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在市场上备受亲睐,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大江南北优良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也是近年来最热门的养殖品种。小龙虾是杂食性底栖动物,每年5月到10月小龙虾摄食量最大,生长速度较快。在小龙虾养殖中,生长旺季特别是夏季,水温高,剩余饲料不易清除,水质很容易变坏,从而影响生长或导致疾病发生。例如夏季爆发因食物污染水质引发的蓝藻水花及病毒病是造成小龙虾死亡的重要原因,致使很多养殖户既浪费了饲料,又花费了大量财力用于调水治病。在自然环境中,鳑鮍和小龙虾是生活于同一水体和水层的动物,鳑鮍鱼体型较小,游泳速度不快,容易被小龙虾捕食,是小龙虾的天然活饵料。鳑鮍食性杂,能摄食动物和植物的残体,能有效清除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的残饵,还能摄食藻类,同时用于鳑鮍繁殖的河蚌可以滤食藻类,降低池塘富营养化的风险。生病死亡的小龙虾个体能及时被鳑鮍摄食,减少小龙虾摄食同类尸体感染疾病的风险,所以鳑鮍和小龙虾混合养殖是一种利用生态互补原理设计的科学养殖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小龙虾养殖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鳑鮍和小龙虾生态混合养殖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龙虾养殖的饵料配套方法,将鳑鮍鱼和小龙虾生活于同一水体和水层作为其天然活饵料生态混合养殖,解决小龙虾饵料配套问题,可有效提高小龙虾的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方案是:一种鳑鮍和小龙虾生态混合养殖方法,该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I)池塘准备 池塘为长方形,其长宽比为4:3?2:1,池塘中部设置内滩,在内滩周围设置沟深为0.5?I m的环沟,在塘口底部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角线设置,且排水口低于进水口,池深I m,池壁坡比1:2?1:2.5 ; (2)、设施准备 设施准备包括防逃设施和增氧设施,所述防逃设施为两对称设置并在其间夹持塑料薄膜的围阻结构,该结构设置在池埂的内侧,所述增氧设施采用盘状纳米增氧系统,包括罗茨鼓风机、主通风管道、导气管及纳米曝气管盘,增氧机功率配套为0.2?0.5 kw/亩,纳米曝气盘每5米放置I个,置于环沟中; (3)建立生态环境 水草以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多品种套种; (4)鳑鮍鱼放养 3月中旬,水草扎根后放入鳑鮍鱼,所述鳑鮍鱼是中华鳑鮍、高体鳑鮍、兴凯鳑鮍及鳍刺鳑鮍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放养密度为3000?6000尾/亩,雌雄配比1:1,同时配放壳宽6?10 cm的背角无齿蚌300?500个/亩; (5)好种放养 每年3月?4月初一次性投放小龙好苗,放养规格为3?5 g/尾,放养密度为10?15 kg/ 亩; (6)饵料投喂 小龙虾饵料采用商品饲料或以切碎的新鲜小杂鱼为主,并适当投喂植物性饵料,鳑鮍以残饵、藻类、水草为食; (7)病害防控 每隔15天,用5?10 kg/亩的生石灰水全池泼洒,3天后用微生态制剂泼洒,以防控疾病; (8)捕捞收获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鳑鮍和小龙虾生态混合养殖方法,该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池塘准备 池塘为长方形,面积为10亩,其长宽比为4:3,池塘中部设置内滩,在内滩周围设置沟深为0.5 m的环沟,在塘口底部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角线设置,且排水口低于进水口,池深I m,池壁坡比1:2 ; (2)、设施准备 设施准备包括防逃设施和增氧设施,所述防逃设施为在池埂的内侧两对称插入并在其间夹持塑料薄膜的木粧围阻结构,所述木粧的高度为40 cm,间距为50 cm,塑料薄膜高度为30cm,所述增氧设施采用盘状纳米增氧系统,包括功率为5 kw的罗茨鼓风机、直径为80mm的PVC通气管道及纳米曝气管盘,纳米曝气管盘置于环沟中央; (3)建立生态环境 3月中旬,浅灌池水,先将复合肥50 kg均匀泼洒到水中,然后将轮叶黑藻、伊乐藻切成长度为15?20 cm的小段,均匀插入池中滩面和环沟中,再将苦草种子撒播于中间滩面和池壁斜坡; (4)鳑鮍鱼放养 3月中旬,待水草扎根后,投放中华鳑鮍60000尾,雌雄配比1:1,3月下旬投放壳宽7?8 cm的背角无齿鮮5000个; (5)好种放养 4月初投放规格为3?5 g/尾的小龙虾苗150 kg ; (6)饵料投喂 采用小龙虾商品饲料和冰鲜小杂鱼混合喂养,商品饲料每天投喂体重的2%,冰鲜小杂鱼为饲料重的20% ; (7)病害防控 4月初,池塘中间滩面水位控制在10 cm深,6月初气温上升至20 °C以上时适当提高水位,气温上升到30°C以上时将滩面水位提高到I米;每隔15天,用5 kg/亩的生石灰水全池泼洒,3天后用微生态制剂泼洒防控疾病; (8)捕捞收获 7月份开始分批捕大留小,捕捞上市。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鳑鮍和小龙虾生态混合养殖方法,该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池塘准备 池塘为长方形,面积为45亩,长245 m,宽123 m。池塘中部设内滩,周围设置宽3 m、深0.5 m的环沟,塘口底部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角线设置,且排水口低于进水口,池深I m,池壁坡比1:2 ; (2)设施准备 设施准备包括防逃设施和增氧设施,所述防逃设施为在池埂的内侧两对称插入并在其间夹持塑料薄膜的木粧围阻结构,所述木粧的高度为40 cm,间距为50 cm,塑料薄膜高度为30cm,所述增氧设施采用盘状纳米增氧系统,包括功率为5 kw的罗茨鼓风机、直径为80mm的PVC通气管道及纳米曝气管盘,纳米曝气管盘置于环沟中央; (3)建立生态环境 3月中旬,浅灌池水,先将复合肥250 kg均匀泼洒到水中,然后将轮叶黑藻、伊乐藻切成长度为15?20 cm的小段,均匀插入池中滩面和环沟中,再将苦草种子撒播于中间滩面和池壁斜坡; (4)鳑鮍鱼放养 3月中旬,待水草扎根后,投放兴凯鳑鮍15万尾,雌雄配比1:1,3月下旬投放壳宽8?9cm的背角无齿鮮1.8万个; (5)好种放养 4月初投放3?5 g/尾的小龙虾苗675 kg ; (6)饵料投喂 采用小龙虾商品饲料和冰鲜小杂鱼混合喂养,商品饲料每天投喂体重的2%,冰鲜小杂鱼为饲料重的20% ; (7)病害防控 4月初,池塘中间滩面水位控制在10 cm深,6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鳑鲏和小龙虾生态混合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池塘准备池塘为长方形,其长宽比为4:3~2:1,池塘中部设置内滩,在内滩周围设置沟深为0.5~1 m的环沟,在塘口底部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角线设置,且排水口低于进水口,池深1 m,池壁坡比1:2~1:2.5;(2)、设施准备设施准备包括防逃设施和增氧设施 ,所述防逃设施为两对称设置并在其间夹持塑料薄膜的围阻结构,该结构设置在池埂的内侧,所述增氧设施采用盘状纳米增氧系统,包括罗茨鼓风机、主通风管道、导气管及纳米曝气管盘,增氧机功率配套为0.2~0.5 kw/亩,纳米曝气盘每5米放置1个,置于环沟中;(3)建立生态环境水草以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多品种套种;(4)鳑鲏鱼放养3月中旬,水草扎根后放入鳑鲏鱼,所述鳑鲏鱼是中华鳑鲏、高体鳑鲏、兴凯鳑鲏及鳍刺鰟鮍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放养密度为 3000 ~ 6000 尾/亩,雌雄配比1:1,同时配放壳宽6~10 cm的背角无齿蚌300~500 个/亩;(5)虾种放养每年3月~4月初一次性投放小龙虾苗,放养规格为 3~5 g/尾,放养密度为10~15 kg/亩;(6)饵料投喂小龙虾饵料采用商品饲料或以切碎的新鲜小杂鱼为主,并适当投喂植物性饵料,鳑鲏以残饵、藻类、水草为食;(7)病害防控每隔 15 天,用 5~10 kg/亩的生石灰水全池泼洒,3天后用微生态制剂泼洒,以防控疾病 ;(8)捕捞收获7月份开始分批捕大留小,捕捞上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国王权熊良伟封琦冯亚明朱云干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江苏省联通] 2017年06月29日 23:09
    太棒了,喜欢
    0
1